这些名字耳熟能详,你却未必知道牺牲时他们如此年轻

作者:卫 中 来源:文汇报 2019-05-11 667

这些名字耳熟能详,你却未必知道牺牲时他们如此年轻

  

这些名字耳熟能详,你却未必知道牺牲时他们如此年轻

在杨靖宇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纪律严明,让党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深受群众爱戴,产生了深厚的群众基础。袁武中国画作品《东北抗联》

100年前,中国大地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重大事件。

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时刻。

纵观历史,每一代有志青年从未停止为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努力和奋斗。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

每一代青年也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今天,我们梳理革命战争岁月里那些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牺牲的青年人,他们或倒在炮火硝烟之中或因为为民族命运奔走呼号而被敌人杀害……他们因信仰而闪光因牺牲而伟大,他们是我们砥砺奋斗,发扬五四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这些名字耳熟能详,你却未必知道牺牲时他们如此年轻

杨靖宇(1905-1940)

杨靖宇牺牲时35岁

最终他的牺牲让敌人也甚为感慨

革命就像火一样,任凭大雪封山,

鸟兽藏迹,

只要我们有火种,就能驱赶严寒,

带来光明和温暖。

——杨靖宇

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孤身一人在蒙江县城(今吉林省靖宇县)保安村的三道崴子被日伪军警包围,他依然用双枪向敌人猛烈射击,经过20多分钟交火后,杨靖宇寡不敌众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年仅35岁。

杨靖宇本名马尚德,河南省确山县人,出身农民家庭。曾经念过私塾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开封纺织工业学校。就读期间写过一篇关于“劳工神圣”的文章深受好评。1926年,杨靖宇经人介绍加入校内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回到家乡开展农民运动。

1927年4月,杨靖宇参与领导了确山农民暴动,一度占领确山县城,消灭当地军阀部队200余人,同年5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被党组织派遣到日寇控制下的抚顺煤矿开展工人运动,但由于叛徒出卖被捕入狱。直到九一八事变后,党组织用2000元买通日本法官将杨靖宇营救出狱。此时杨靖宇已经度过两年的牢狱生涯,身体虚弱,疾患缠身,但依然积极要求参加工作。1932年,他开始使用“杨靖宇”这个化名。

杨靖宇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多次给日军以重创,同时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充分发扬游击战精神骚扰、疲惫敌人。1937年日本关东军参谋部的一份报告中说道:“……数虽然不满一万,但他们却固守在广大的地域,而又是人迹不到的山寨中……加以击灭的讨伐行动,其身心的劳苦程度,比我们的想象超出几倍。”

在杨靖宇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纪律严明,让党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深受群众爱戴,产生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学者李钟石认为,在东北,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得到当地农民支持,就是这些部队与“其他武装人士的传统行为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群众曾目睹了土匪、军阀部队,以及日本军队和伪满洲国军队的所作所为”“这些人给农民带来的只是痛苦和侮辱。但有生以来第一回,农民碰到了不奸淫劫掠的武装队伍。”

东北是日本苦心经营的地区,孤悬敌人后方的东北抗日联军所面临的危险和困难也是巨大的。叛徒把杨靖宇所部的行踪和补给生命线——密营出卖给日伪,整个1939年东北抗日联军都不得不在密林中躲避叛徒指引的日军的追击。1940年,杨靖宇被逼至绝境。2月15日,杨靖宇身边仅有六人,其中四人负伤。2月18日,杨靖宇身边只剩下两名警卫,而他们也在外出寻找食物时与敌人遭遇牺牲,敌人从他们的尸体上搜查到杨靖宇的印章。2月22日,杨靖宇外出寻找食物的过程中暴露了行踪,引来了大批日伪军警搜索。

上世纪70年代末,日伪资料《阵中日志》面世,杨靖宇牺牲的细节大白于天下。原来,日伪军向杨靖宇喊话让其投降无效后,便下令让伪军开枪。《阵中日志》披露,杨靖宇牺牲时,身上还有三支手枪、270发子弹和6600元钱。

杨靖宇牺牲后,日军解剖了他的尸体,发现胃肠里一粒粮食也没有,只有仍未消化的树皮、草根和棉絮,让日军甚为感慨。

1958年2月23日是杨靖宇将军殉国18周年纪念日,吉林省通化市靖宇陵园召开隆重的公祭安葬大会,杨靖宇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为个人举行公祭大会的第一位革命烈士。

这些名字耳熟能详,你却未必知道牺牲时他们如此年轻

杨子荣(1917-1947)

杨子荣牺牲时30岁

从火头军到侦察英雄,曾一人劝降400余名土匪

京剧《智取威虎山》中“要剿匪先把土匪扮,似尖刀插进威虎山”而广为人们熟悉的杨子荣原名杨宗贵,1917年1月28日出生于山东省牟平县(今烟台市牟平区)。杨宗贵家境贫困,12岁那年“闯关东”,在东北待了14年,当过缫丝工人,也做过采石伐木、码头扛包的活计。也正是因为这段时期的经历,让杨宗贵熟悉了东北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也接触到三教九流、行帮黑道各式各样的人,懂得他们的种种规则,甚至学会了土匪、地痞的暗语、黑话。这段经验,为他后来参军当上侦察员起了重要作用。

1943年,杨宗贵回到家乡,参加了村里打击日伪军的民兵组织。1945年日本投降后,八路军在胶东地区扩军征兵,杨宗贵得知消息后,立即报了名,被编入胶东军区海军支队。报名时,因为担心母亲和新婚妻子阻挠,他没用真实姓名,而是报上了一个后来传遍中国的新名字——杨子荣。

因为杨子荣的年龄比营长还要大,所以连长、指导员开始时把他分配到炊事班当一名火头军。1946年3月16日,二支队首战草甸子。杨子荣所在的七连一班班长身负重伤无法作战,一班是尖刀班,没有班长可不行,连长和指导员当即决定杨子荣担任一班班长。在随后的剿匪战斗中,杨子荣表现机智勇敢,尤其是在杏树底村孤身一人劝降400余名土匪,表现出过人的胆识。杏树底村是位于牡丹江北部的一个小山村,这里集结了从各处窜来的土匪400多人,凭借村子的有利地形和村周围高大的土墙、坚固的工事,与我剿匪部队对峙。为减少部队伤亡,指挥部命令炮火支援。几炮打过去,杏树底村里立刻浓烟滚滚,也隐约听到妇女、小孩的哭喊声。为了避免老百姓遭殃,杨子荣征得连长、指导员同意后,孤身一人进入杏树底村劝降土匪。由于村内土匪是各处流窜来的,彼此之间并不信任,杨子荣利用土匪之间的猜忌分化敌人,做土匪的思想工作,成功劝降了400余名土匪。杨子荣因此荣立特等功,被评为战斗模范。团里把他调到了团部侦察排,杨子荣很快便担任了侦察排排长。

经过近一年的剿匪,到1947年初,大股土匪已基本被消灭,只剩余少量土匪躲进深山老林,且更加隐蔽、狡猾,“座山雕”就是其中的一个顽匪、惯匪。

1947年1月的一天,海林县模范村农会收到“座山雕”的勒索信,向农会索要20件棉衣、10袋白面,限三天内送到胡家窝棚,否则“要他的脑袋”。这个“座山雕”本名张乐山,是个积年老匪,张作霖、日本人都清剿过他但没成功,后来国民党为了安抚他还给了他一个保安旅旅长的头衔。在我东北民主联军清剿了他手下大股土匪后,座山雕只剩20多个人四处逃窜藏匿。

杨子荣接到上级命令后带着五名战士出发侦察,在一个叫蛤蟆塘的地方找到一座工棚,里面有十几个工人。熟悉当地民情的杨子荣知道这里的工头跟土匪一定有勾结,便用黑话和手势前去套话,表达自己想找座山雕入伙。在消除了工头疑虑后,对方亮明身份说自己是座山雕的副官,同意带杨子荣等进山找座山雕。几日后,完全获取土匪信任的杨子荣等深入虎穴,一举歼灭这股土匪,这其中一个白头发、黑脸膛、长着鹰钩鼻子、留着山羊胡的瘦老头,正是老匪“座山雕”。

1947年2月19日《东北日报》头版头条以《战斗模范杨子荣等活捉匪首座山雕》为题报道说:“牡丹江分区某团战斗模范杨子荣等六同志,本月2日奉命赴蛤蟆塘一带便装侦察匪情,不辞辛劳,以机智巧妙方法,日夜搜索侦察。当布置周密后,于2月7日,勇敢深入匪巢,一举将蒋记东北第二纵队第二支队司令座山雕张乐山以下二十五名全部活捉,创造以少胜多歼灭股匪的战斗范例。战斗中摧毁敌匪窝棚,并缴获步枪六支、子弹六百四十发、粮食千余斤”。

活捉“座山雕”后的第13天,杨子荣被派往梨树沟一带清剿残匪。2月23日,杨子荣在追歼顽匪时,因天气严寒,其手枪枪栓冻结,不能射击,被土匪开枪击中,不幸牺牲,时年30岁。杨子荣牺牲后,东北军区司令部授予他“特级侦察英雄”称号。

这些名字耳熟能详,你却未必知道牺牲时他们如此年轻

寻淮洲(1912-1934)

寻淮洲牺牲时22岁

陈毅在他墓前说“回念旧时人,潸然泪沾袖。”

1938年5月,陈毅率新四军第一支队途经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专程去拜谒了一位故人的墓地,并在墓前吟诗说:“回念旧时人,潸然泪沾袖。”他还提出要重修陵墓,并亲自写了碑文。陈毅所说的这位“旧时人”就是红军最年轻的军团长寻淮洲,牺牲时只有22岁。

寻淮洲1912年出生在湖南省浏阳一个贫农家庭,15岁加入共青团,16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7年到1928年间,年轻的寻淮洲在毛泽东的直接指挥下,转战湘赣边界南部地区。毛泽东常利用战斗空隙,向寻淮洲等红军干部讲述游击战争思想,使寻淮洲深受教育。1929年到1933年期间,寻淮洲率部参加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作战勇猛、指挥得当、屡立战功,获中央军委的特别嘉奖令。寻淮洲也从营长、团长、师长一路走来,1933年10月担任红七军团军团长,此时他才21岁。

1934年7月,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发出了《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命令红军“不辞一切艰难,以最大的决心,派遣抗日先遣军北上抗日。”抗日先遣军(正式命令中为“抗日先遣队”)由红七军团组建。当年7月6日,寻淮洲率红七军团从瑞金出发,踏上漫漫征途。国民党军队层层布防,天上飞机轰炸,地面军队围追堵截。红七军团沿途一个碉堡一个碉堡攻克、一个阵地一个阵地夺取,转战闽、浙、赣、皖四省数十县,历时4个月,行程3200里,11月初到达闽浙赣苏区。红七军团这次转移以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和勇敢顽强的战斗精神,马不停蹄,连续作战,深入敌人心腹地区,牵制敌人的兵力,支援了中央红军主力的战略大转移。

闽浙赣苏区是方志敏等人从1927年开始创建的,曾经多次粉碎过敌人的“围剿”而坚持下来的一块革命根据地。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方志敏会同红七军团的领导人,研究了两军合编的问题,决定原红七军团改编为第19师,由寻淮洲任师长,与原红十军和地方武装分别改编的第20师、21师共同组建红十军团。就这样,寻淮洲从红七军团长变成第19师师长,但他对此胸怀坦荡,毫无怨言。

中央苏区在红军主力战略转移后,成立了以项英为首的中央分局和中央军区。1934年12月,中央军区命令红十军团争取以运动战消灭来犯的敌人,创造浙皖赣新苏区。当时,国民党军顾祝同正指挥五个正规师、两个独立旅和部分地方武装近10万人,分成三路,自北而南,向汤口扑来,企图一举歼灭我军。军团召开了紧急会议,研究作战方案,决定利用乌泥关至谭家桥这段公路两侧的有利地形打伏击。

12月14日上午,敌补充兵力进入设伏地区,我军突然发起攻击。敌军担任前卫的第二团在我军猛烈冲击下惊慌失措,陷入一片混乱,团长也被我军打伤,战场形势对我极为有利。然而敌人重新调整部署,很快站稳了脚跟,反而开始向第20师和第21师的阵地发起冲击。危急时刻,第19师投入战场向敌人发起反攻,寻淮洲更是身先士卒带一个排去争夺乌泥关制高点。战士们见到师长冲到第一线,顿时产生了莫大的勇气,奋力冲击把乌泥关的制高点夺了回来。

不幸的是,寻淮洲却在这场战斗中腹部中弹,重伤流血不止。他昏迷了一阵醒来后,第一件想到的事情就是忍着剧痛下达命令:“抓住时机,向北突围!”战士们做了一个临时担架,把寻淮洲从战场上抬了下去,向北转移。由于行军途中无法得到有效医治,当部队经过皖南泾县的茂林地区福官墩时,寻淮洲终因流血过多牺牲,只得就地安葬在潘村马蚁山脚下的约事岗。让人愤怒的是,第二天就有国民党军的一个营来搜山,挖开了寻淮洲的坟墓,割掉烈士的头颅去请赏了。当地革命群众不忍烈士遗骸暴露,冒着生命危险,又重新掩埋,修复坟墓。

红军将士为失去一位年轻的杰出指挥员而痛惜。方志敏动情地说:寻淮洲同志是红军中一个很好的指挥员。他指挥红七军团在两年中,打了许多有名的胜仗,缴获甚巨。他很细心学习军事学,指挥灵活,他作战勇敢,曾五次负伤。他还只有22岁,他的牺牲是红军中很大的损失。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2
8
0
0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