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战争日趋激烈,中国形势不容乐观

作者:张志坤 来源:作者博客 2014-03-03 540

  在重大政治活动前做点增光添彩的事情,这种被称之为“献礼”的行为不久前还曾是中国社会的一个习惯, 只是近年来有些淡化了。但是,有人并没有忘记这一点,要利用这一形式达到截然不同的政治目的,如果要对昆明“3-1”恐怖事件做政治解读的话,那么它的政治意义就在于此。在中国“两会”隆重召开的前夕制造这等震惊天下的恐怖事件,它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冲击,远远不只是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这一事件说明,一场隐形战争已经在中国上演。

  战争有看得见战场与战线的战争,也有看不见战场战线的战争,人们把后一种战争称之为隐形战争。事实上,隐形战争比有形战争更多发更常见,人类社会的生活许多时候不受有形战争的影响,相反却常常遭受隐形战争的严重冲击;有形战争一般没有能力解决隐形战争,人们只能用隐形战争来反对隐形战争。

  把来源于新疆暴恐分子的挑战说成是一场隐形的战争,这并不非夸大其词、危言耸听:

  其一,他们是有组织、有纲领、有目标的政治集团

  有关暴恐分子背后的政治集团,目前还没有正式向社会公布,但谁都知道他们在海内外都有自己的组织,这些组织有纲领、有目标,其目的就是要把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这并没有什么可以讳言的。这就是说,他们在思想上、理论上对中国已经不再认可认同了。过去,人们一谈到这类暴恐事件,往往用所谓民族纷争来解释,似乎是不同民族之间经济与政治利益冲突的结果,很有点冤冤相报的意思。于是,解决方案就来了,什么放权、让利、发展经济、振兴教育之类,似乎只要给他们以足够的好处,对之进行足够的扶绥,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但实际情况是,他们同中国的矛盾,并不简单地是民族之间经济政治利益的矛盾冲突,而是要不要这个中国的问题,也就是说,无论中国政府向他们输送多少好处,即使把新疆处处都打造成上海、巴黎、纽约,也平息不了他们的暴动。

  其二,武装暴乱已经成为这些人分裂独立的基本手段

  用怎样的方式表达自身的政治诉求,不同的政治集团走不同的道路。从近年来连续不断日益严重的恐怖事件看,用武装暴乱的手段实现政治目标,已经成为这个集团的既定政策。也就是说,他们事实上已经向中国开战,不管中国是否应战,也不管中国政府对他们是否使用暴力,他们都要动用暴力手段,而且战场范围不只是新疆,而是全中国,未来还可能扩大到世界范围,总之是要将这场战争打得越大越好、影响越广泛越深刻越好,你死我活,没有任何余地。

  其三,他们不是“简单”的犯罪分子。

  他们与黑社会完全不同,不要因为他们拿着冷兵器就简单地将其定性为一群恐怖凶手,他们是武装集团,是在一种信念一种目标支撑下进行武装暴动,因而舍生忘死,具有超强的战斗力与生命力,这甚至比一支正规的军队还更加可怕。

  所以,中国政府所面对的,根本不是什么“维稳”,而是一场不得不打反分裂战争。只不过这场战争没有固定的战场,也没有固定的战线,每一个无辜的中国人都成了他们所要消灭的目标,因而是一场看得见的隐形战争。

  除此之外,在中国还正发生着看不见的隐形战争,这些看不见的隐形战争有网络战争、舆论战争、文化战争和意识形态战争等。当然,所谓看不见,大概只是看不见硝烟与流血而已,任何人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媒体网络动态,对这上述各种隐形战争都能略知一二。

  面对这么多的隐形战争,中国能稳操胜券吗?

  坦率地说,在“和平崛起”理论的长期熏陶下,相当一些中国人以为中国的发展将是洒满阳光地一路凯歌,只有和谐没有斗争,形势越来越好,对内对外都可以不战而胜,似乎只要每个人兜里都揣满人民币,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实际上,当代中国不但在对外层面上战略环境日趋严峻,国内环境也不容乐观,其中,各种隐形战争所带来的考验就相当严峻。

  隐形战争是一场持久的战争,虽然看起来并不艰苦,但是解决起来却相当艰难,而且代价极其高昂。这将对中国形成重大的战略牵制,使得中国不得不把相当多的资源分配到这个方向上来,从而削弱对外应对能力。

  面对这些隐形战争,中国只能靠自己而没有什么外援,那种以为中国反恐美国也反恐中美就有了共同的利益的相反,是十足的幻想。不管一些中国人怎样向美国当局哭诉自己深受恐怖主义之害,美国及其主导下的西方集团在战略立场上都只会站在中国的对立面,他们甚至正试图把中国国内的隐形战争发展成为代理人战争,“恐怖分子”是其中的一支力量,第五纵队的同样也是重要的力量,多种力量形成合力,内外配合,扳倒中国的可能性将因此大增。对于这一点,中国必须予以足够的警惕。

  面对这些隐形战争,现如今的中国教训多于经验,许多东西都要重头学起重新做起,特别重要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思想与政策导向,是否还能继续指导新时期的新斗争,这一问题,已经到了必须加以深刻反省的时候了,不然,空喊一些响亮的口号,是完全没有用处的。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6
0
0
0
0
0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