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医改千万不能学香港

作者:德斯蒙 来源:观察者网 2013-08-23 562

  近日,有网友“一度花时”发帖炮轰港大深圳医院模式的13宗“罪”,包括供养港大深圳医院100名医生的财政经费可以供养深圳同级医院400-500名医生;港大医院医生平均每天只看24名病人,同级公立医院医生接诊数约为4到5倍;打包收费后用药不透明等内容。最终得出其“太精英,太小众,不现实,不公平”的结论,进而质疑其医疗模式是否能在深圳推广。

  由于帖子作者是业内人士,对国内医疗体系了解较深,提出的问题恰能切中关键,一发表就引来了多方热议和关注。然而以笔者在香港的经历来看,该文作者虽然找到了问题,却得出了错误的结论。实际上港大深圳医院并非是精英化、小众化的模式,而是香港公共医疗制度的缩影,港大深圳医院的弊端也恰恰正是香港公立医疗制度的通病。

  香港的医疗制度学自英国,由政府全额拨款的公立医院和遍布全港的私立医院及私家诊所组成。病人去前者就诊,仅收每次100港币的挂号费;去后者的费用由各家自己决定。理论上说这个模式覆盖到了所有方面,普通大众和高收入人士都可以按自身需求和喜好选择。然而正如网友“一度花时”描述的那样,整个体系中政府出了巨资,民众得不到充分的医疗服务,唯一养肥的只有香港的医生。

  香港目前共有47家公立医院,数十个公立诊所。按照制度,如果病人想到公立医院专科就诊,必须通过政府的普通科医生或私家医生转介,病人可以持主诊医生的转介信和本人身份证到公立医院专科门诊部登记及预约首次应诊日期。目前大部分专科门诊的首次就诊平均轮候时间在3个月左右,部分科室轮候时间甚至长达三年。此外即使轮候到门诊,继续安排手术也需长期等待,例如肿瘤手术通常为3-4个月,白内障手术则超过3年。笔者一位来自北京的同事曾经转诊到过公立医院一次,5月份预约登记,当场排期至10月份,同事等的心焦,差点准备坐飞机回北京,好在后来电话通知提前至8月份才算暂时安心。

  假如换成私家医院,排期上倒是没有问题,可费用实在太高。一次普通门诊即要200-300元,住院一天数千元,一个手术几十万元也不稀奇。有一次笔者做血液化验,四个指标即花费上千元;同事做了次胃镜,收费有4000元之多。显然不是平均月薪一万多元的香港普通人能承受得起的。

  而且香港的公立医院全靠政府拨款不用以药养医,私家医院却未必。笔者每次去私人诊所看病,由于商业医疗保险限额250元,故医生开药均以三天为限,且药片拆开包装另配胶袋,上面仅写英文药名,不写厂家,具体成本也无人可知。因此虽然私家诊所无需等候,一般人还多愿去公立医院,即使是薪酬丰厚的公务员也宁肯等上一年半而去公立牙科诊所,哪怕私人牙医只需提前一天预约。

  虽然香港医生不少,政府医疗投入也高,但病人长期轮候的结果导致实际诊治的人次并不多。2012年香港公立医院诊所共接待门急诊2400万人次,算上私人医生接诊共5000万次,按常住人口约800万计,平均每人就诊6.3次;同期上海医疗体系接诊量为2亿人次,按常住人口2500万计,平均每人就诊8次,可见香港人比上海人更去不起医院。另外上海只有5.2万名医生,香港则至少有3.6万名医生,平均每名医生接诊次数上海是香港的3倍,“一度花时”网友说的并非特例。

  虽然香港的医生比大陆医生轻松的多,薪水却数倍之无不及。按照目前香港公立医院的薪酬标准,实习期转正后月薪约6-7万港币,升为主治医生月薪约10万港币,做到科室主任,月薪更可达20万港币以上。反观上海,普通医生月薪至多万元人民币,科室主任月工资也不会多过3万人民币。两地最低工资数比率为2.14,公立医院医生相对收入最少差3倍,养100名港大深圳医院医生的费用可以支付内地同级医院400-500名医生的工资并非虚言。就算这么高的薪水,香港公立医院依然面临缺人的窘境,因为私立医院能够给出更好的待遇。

  即便香港政府和民众付出了这么高的成本,即便香港的医生收入如此之高,即便香港有所谓的“免费”医疗,香港人的健康水平也不比大陆强多少。香港街头经常能看到身具病容甚至永久性残障的老人,显然是因为长期无法及时就诊且无力支付高额私立医院费用而致。以人均预期寿命而言,香港目前是83.42岁,上海也已到达82.41岁,两者相比,实在看不出香港的医疗制度有何优势。目前已经有不少香港人宁愿选择到广东就医,来保证及时性和享受低廉的费用。

  正如前文所言,香港的医疗体制学自英国,其弊端也是类似英国的通病。在英国也一样存在看病等候时间过长的问题,急需治疗的病人可能要排队等上大半年才能接受免费手术。而公立医院医生责任心不强,院方为节约成本导致的医疗服务标准下降层出不穷。今年3月份斯塔福德郡14家医院曝出严重玩忽职守行为,许多病人因得不到应有治疗而死亡,其中的不必要死亡病例数量或已上万。在香港类似的事故也不罕见,5月份玛丽医院为一名病人进行心脏移植手术,事后竟发现捐赠者的血型与病人不符。

  事实上,英式免费医疗体制已经日渐成为医生自肥的一个工具。借免费的理由降低公立医院医生的工作量,将病人逼至私人医院;私人医院业务大增后不断提升费用;公立医院再以私人医生收入高为名要求增加财政拨款。由于医疗系统的专业性和封闭性,整个循环中政府和民众除了出钱和忍受外几乎没有发言权,最终使大量财富流向医生和相关的药品、医疗器材等商业公司及保险业。

  正如“一度花时”网友所质疑的,内地的医疗制度改革绝不能向这个方向发展,而是始终要以普通人排得上队、看得起病为目标,全面提高公立医院整体的水平和设施。否则一旦因为免费的幌子陷进圈套,必然是纳税人花了大钱却只能得到稀缺的公立医疗,最终落入“看不起”和“轮不上”之间二选一的窘境。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0
4
1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