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兵:不断壮大国有文化企业

作者:周 兵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18-05-08 1584

不断壮大国有文化企业

——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原载《中华魂》2018年5月期)

周兵:不断壮大国有文化企业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①国有文化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实施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性力量,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的主阵地。壮大国有文化企业必须自觉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严格落实党管企业,才能为深入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一、深刻认识壮大国有文化企业的重要性

文化建设始终是我们党全局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②列宁曾说:“或者是资产阶级思想体系, 或者是社会主义思想体系。这里中间的东西是没有的”。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这对深刻认识壮大国有文化企业的重要性,对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壮大国有文化企业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具体体现。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的第一条。还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④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指明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强调了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作用。意识形态决定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化发展方向和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带有鲜明的科学化、大众化和民族化特征。党的领导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更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严肃强调,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⑤国有文化企业不但具有经济功能,还承载着意识形态功能,担负着传播文明、传承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职责。当前,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迅猛发展,不断扩大在文化产业领域的份额。其中一些文化企业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一味迎合少数人的低级趣味,宣扬西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致使各种腐朽落后的文化消费沉渣泛起,低俗之风在各个领域广泛蔓延,人民群众的反映强烈。只有坚决贯彻落实“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发展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因此加快发展壮大国有文化企业,使其在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传播和繁荣市场等各个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切实增强党和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市场管理的宏观调控能力,才能确保文化产业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壮大国有文化企业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必然要求。壮大国有文化企业,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确保在为人民服务的大方向上不迷失。由于文化产业的特殊属性,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可以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的精神风貌。相反,一些充斥色情、暴力、恐怖、血腥、颓废的文化产品,则会祸害社会,特别是毒害青少年。因此,作为国家文化产业支柱的国有文化企业,必须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角度出发,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当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生矛盾时,要自觉服从和让位于社会效益,决不能为了经济效益而不顾和牺牲社会效益。同时,国有文化企业在国际文化竞争中,既要维护民族文化产业的经济安全,又要担负国家文化的意识形态安全,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面对错误思潮、有害言论和敌对势力的攻击挑衅,敢于亮剑发声,真正做到政治坚定。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文化领域交流交融交锋日渐频繁。文化控制力对社会稳定,对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影响不断凸显。西方国家借助全球化趋势,利用资金、技术和传播渠道优势驱动文化消费,将自身的强势文化和意识形态输出到各国日常生活中。发展壮大国有文化企业,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和高度警惕,高度绷紧意识形态斗争这根弦,把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功能充分发挥好利用好,将意识形态功能深深植根于文化产品消费的各个细节,使文化产品消费在潜移默化中传播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价值观,这样才能提高对西方思想文化渗透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国家文化软实力得到提高,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

壮大国有文化企业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新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不断壮大国有文化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客观需要。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特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撑,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支柱,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这就决定了我国文化企业建设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发展国有文化企业,不能偏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方向,更不能违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只有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毫不动摇地发展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增强国有文化企业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同时充分调动全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利用各种方式方法拓宽资金来源,鼓励健康的社会资本以各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才能确保国有文化企业的健康成长,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促成各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的繁荣局面。

二、当前部分国有文化企业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实践的不断推进和深化,国有文化企业存在的诸如党的领导弱化、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发展脱离实际等问题也被逐渐聚焦。面对这些问题,应该认真科学地分析,寻找解决途径,而不能视而不见、刻意回避。

党的领导弱化,内容导向存在偏差。从近几年中央对国有企业巡视发现的问题来看,主要是“从根本上讲是党的领导弱化,主体责任缺失,管党治党不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未能得到有效贯彻。”“党的观念淡漠,导致企业领导把自己混同于‘老板’,坐商务机、比阔气,其行事风格与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宗旨风马牛不相及。”⑥这些问题在国有文化企业也都比较突出,具体表现就是其生产的文化产品庸俗化、低俗化、恶俗化,平庸化的产品被奉为新潮而流为时尚,深刻而且崇高的产品被视为落伍,文化生产与消费中所出现的媚俗现象越来越严重,文化消费过分追求趣味的通俗,唯收视率、唯票房、唯点击率、唯发行量,从而滋生出人的浮浅俗气的娱乐需要,这有悖于人性的自觉提升。部分国有文化企业的文化产品,甚至“放大个人隐私和社会的阴暗面,缺乏同情心”,没有底线的参与社会“脑残,恶俗、疯狂炒作,骗钱”等行为。截至2015 年,我国文化骨干企业达到4.7 万家, 企业从业人员为829.6 万人,实现营业收入73690.9 亿元。⑦随着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的不断增多,国有文化企业怎样生产出更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先进文化产品,提供更多有意义有品位有市场的文化服务,切实发挥优秀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准确把握壮大国有文化企业的内在要求就变得愈发重要。

市场占有率弱化,偏离改革方向。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迅速发展,新自由主义思想对我国的文化市场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大量主张消费至上、享乐至上,严重背离社会主义道德的西方文化产品涌入国内。这些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文化产品的增多,严重冲击着人们的思想,也导致国有文化企业对文化市场占有率和话语权的降低。同时,一些政府部门在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上缺乏作为。近些年国企发生的一些腐败案件显示,许多大面积、密集式贪腐案件,呈现出“窝案”、“链条式腐败”、“塌方式腐败”,造成了大量国有资产流失。尤其是在一些国有文化企业改革中,个别企业领导盲目崇拜金融资本,毫无鉴别地引进各类资金,甚至是一些境外敌对势力控制的资金,导致个别企业蜕变成反社会主义、反人民的“低洼地”,使改革偏离了正确方向,甚至话语权逐步丧失。

过度追求经济效益,热衷打造政绩工程。在部分国有文化企业改革的进程中,生产经营过分追求经济效益,热衷打造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这些企业不顾人民群众需要和脱离当地发展实际,打造一些劳民伤财、浮华无效的“文化”工程,以至于很多地方的“文化”工程出现同质化、规模化、低俗化、泡沫化、空壳化、单一化等问题;有的企业为追求经济效益,打着建设“文化产业园”的幌子,“借壳圈地”大搞房地产开发,伺机敛财,把国有文化企业发展引向歧途;有的国有文化企业在畸形文化政绩观的作用下,自掏腰包前往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镀金”,自我标榜为“世界顶级”水平,并向主管部门邀功请赏,领取政府的高额奖励和补贴。

以上诸多乱象,不仅破坏了文化市场的规则,有损于文化市场的培育,甚至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文化体制改革的得失成败。

三、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的几点思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文化产业迅猛发展,文化市场日益繁荣。文化企业作为提供精神产品,传播思想信息的生产机构,担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这与普通企业相比有着自身的特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⑧国有文化企业是发展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 着力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企业制度,明确社会效益第一、社会价值优先的经营理念,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和表率带动的作用。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国有企业发展须臾离不开中国共产党这个领导核心,必须体现党的领导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这是关乎国民经济命脉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重大政治原则,必须一以贯之”。⑨在国企深化改革过程中,必须旗帜鲜明地加强党的领导,而不能削弱党的领导,更不能放弃党的领导。无论是深化改革,还是加强监管,都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对这一条决不能含含糊糊、遮遮掩掩。在中国,离开了党的领导,就不叫央企、不叫国有企业。“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要坚定信念、任事担当,牢记自己的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把爱党、忧党、兴党、护党落实到经营管理各项工作中。”⑩加强文化企业党组织建设,科学设置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严格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确保各项党建工作严起来、实起来、强起来; 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统领企业经营管理各环节和全过程,内化为企业精神和发展理念,提升干部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企业内生动力。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顶梁柱”、“国家队”,在生产经营的目的上有别于非公有文化企业,要强化文化企业的意识形态属性,明确把社会效益第一、社会价值优先的经营理念严格落实到企业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中,同时融汇贯穿到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和全过程,成为企业干部职工的自觉追求和行为准则。

扩大国有文化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话语权。国有文化企业掌控着重要的稀缺文化资源,应该担当起整合资源、提高产业集中度的重任,使之成为文化市场的主导力量和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积极培育国有及国有控股的大型文化企业,提升文化产业领域中的国有资本的领导力、控制力、影响力和竞争力,积极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提升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水平。加大对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投入力度,积极探索以国有资本金注入的方式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打造国家级骨干文化企业。加快国有文化企业发展,要从我国文化发展整体利益出发,充分借鉴有关国家文化企业及国内中央企业的成功经验,按照战略协同、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采用市场化整合、行政划拨等多种手段,使国有文化企业之间的多元重组不断推进,培育形成一批产业链完整、市场控制力强的大中型文化企业集团,使其成为文化产业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导力量。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迅速壮大规模,在短期内培育一批主业突出、产业链完整、市场控制力强的大型国有文化企业集团。充分发挥各级政府职能作用,运用多种政策手段,帮助国有文化企业不断健康快速发展。要不断推进文化产业资源整合,使产业布局和结构得到优化,逐年增加文化骨干企业数量,持续扩大企业规模。同时,在文化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中,要积极推动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促进国有资本和文化资源的深度融合,打造中国文化产业的“领头羊”和“航母”。使国有文化企业成为对外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主力军,在对外交往、全球治理、“一带一路”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打通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的“最后一公里”。

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不断调整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完善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对于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促进文化市场更趋繁荣,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不断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必须牢牢把握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干部、党管导向的基本原则,正确处理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但在一些国有文化企业中,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落实党管干部原则的方法和程序有待完善,党委和政府监管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机构不健全,集而不团、管而不控的现象仍然存在。只有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才能最大化地释放国有文化资源的活力,激发国有文化企业的发展潜能。

加强国有文化企业干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推动国有文化企业跨跃式发展,打牢人才队伍根基。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壮大国有文化企业的关键,不但需要亲自抓、带头干,更要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真正做到亲自部署、亲自把关、亲自协调、亲自督察。只有坚决落实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作为选人用人的准绳,不断强化担当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才能打造出一只讲政治守纪律、懂经营善管理、有文化会创新的新型国有文化企业干部人才队伍。当前,现有文化人才储备的数量、质量、结构与文化企业改革发展的需要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文化产业人才总量偏少、分布不均、结构失衡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甚至还有部分从业人员受西方错误思潮影响,发生理想信念动摇的现象。因此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开展国有文化企业人才教育培训,造就政治坚定、敢担当讲奉献的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企业人才队伍,是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最为有力的“催化剂”和“助力器”。

注释:

①②④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17年10月27日。

③《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6页。

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85页。

⑥《加强党的领导是头等大事》中央纪委监察部网2015年7月20日。

⑦梁达:《扩大文化消费加快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上海证券报》,2016年7月12日。

⑧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人民日报》2014年1月1日。

⑨⑩习近平:《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不动摇》,《人民日报》2016年10月12日。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7
0
0
0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