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土地改革是生产关系领域的伟大革命

作者:王瑞芳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3-12-17 1459

  【核心提示】从整体的宏观视野来看,土地改革不仅完成了从地主土地所有制向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巨大转变,而且带来了乡村社会的历史性变革;不仅改变了中国乡村的社会结构、组织形式和社会政治结构,而且使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活习俗和精神风貌也发生重大变化。经过土地改革运动,一个迥异于旧时代、旧社会的崭新的中国乡村社会,出现在世界的东方。

  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运动,近来有些人认为那是“历史错误”。他们极力给地主阶级翻案,指责土改“打砸抢杀”掠夺财产;土改破坏了农村生产力;土改与农村长期贫困有直接关系;等等。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从整体的宏观视野来看,土地改革不仅完成了从地主土地所有制向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巨大转变,而且带来了乡村社会的历史性变革;不仅改变了中国乡村的社会结构、组织形式和社会政治结构,而且使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活习俗和精神风貌也发生重大变化。经过土地改革运动,一个迥异于旧时代、旧社会的崭新的中国乡村社会,出现在世界的东方。

  土地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土地、生产资料(主要包括农具、耕畜等)和劳动者(农民)是农业生产力中的基本要素,而劳动者与土地及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决定着农业生产方式的合理与否。土地改革的根本原因,是原来的地主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耕田者没有或少有土地,拥有土地者却不耕田。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严重影响了农民对土地的投资,影响了农业资本的积累,农业生产力难以有大的突破性进展。这种土地制度不仅制约了农业生产力发展,而且阻碍着广大乡村走向民主化、富裕化。

  废除不合理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是进行土地改革的基本理由和基本目的。这个理由和目的,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土改的初衷是致力于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不仅仅是为了“救济穷人”。土改运动将土地及主要生产资料无偿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贫雇农,是为了合理配置生产资料,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变更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土地、农具等生产资料与农民的结合,重新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借以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土改运动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并掀起了兴修水利的热潮;二是劳动力增加与土地投资力度加大;三是粮食产量增加与生产资料购买力提高,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

  土改运动完成了从地主土地所有制向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巨大转变,实现了数千年中国农民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这是中国自土地私有制建立以来所进行的一次规模最大、分配最彻底的平均地权运动,是解放农业生产力的伟大变革。这场中国乡村社会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为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力奠定了可靠基础。

  土地改革后农民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提高

  伴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必然带来翻身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固然是由于土改运动中贫雇农无偿获得了包括土地、农具、耕牛、房屋和部分粮食在内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具备了一定的独立生产和生活能力;但更重要的是由于农民生产热情高涨带来的农业产量的上升、购买力的提高和负担的减轻。农民收入的普遍增加,提高了农民的购买力,为改善其文化生活奠定了经济基础。而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的初步改善,生育率的提高和死亡率的降低,直接导致了农村人口的大幅度增长,这显然是广大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集中体现。

  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的农民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也有了更高的需求。广大农村开始普及教育;兴办冬学、民校和小学。不仅农村小学的学校数与学生数均有显著的增加,而且各种识字班、读报组、黑板报在许许多多偏僻的农村中也都建立起来了;不仅广大的农村建立起了县区乡各级文化机构,而且广大农民还自己建立起成千上万个农村剧团,以各种形式丰富和发展着自己的文化娱乐生活。

  土地改革摧毁了封建宗族制度

  土地改革前的中国乡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封建宗法社会。封建家长式宗族制度、国民党的保甲制度构成了土改前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组织结构。在土改运动中,中国共产党以强大的政治威慑力为后盾,强制性地介入广大乡村,不仅没收了宗族势力占有的大量土地,摧毁了封建家族制度的经济基础,而且打倒了把持乡村政治权力的族长,没收了祠堂。在中国乡村社会延续数千年并占统治地位的宗族势力,遭受致命打击并由此衰落下去。

  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不断宣传和启发下,农民的宗族观念开始淡薄,“亲不亲一家人”的口号开始被“天下穷人是一家”的口号所取代。他们逐渐认识到:天下农民是一家,宗族亲不如阶级亲,同宗同姓是分成阶级的。阶级意识取代宗族观念,并逐渐成为广大农民的主流思想意识。

  土地改革改变了乡村政治格局

  土改过程实际上成为新政权动员农民起来反抗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运动。而广大农民被动员和组织起来后,必然带来乡村政治权力的变动,带来乡村基层政权的更替,带来乡村政治权威的转移。原来为地主富农把持的乡村基层政权,通过土地改革运动,被新崛起的农民积极分子组成的新政治势力所替代。地主阶级不仅土地财产被没收,在经济上被彻底打倒,而且在受到严厉的政治批斗之后,在政治上也丧失了以往的权威。土改运动后的乡村基层组织,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翻身农民所掌握。

  翻身农民被组织进农民代表会、农民协会,成为新组建的乡村基层政权的骨干力量。在农会的基础上,各地先后建立了乡村人民代表会议。会议代表大多是由各村群众大会直接选举出来,具有充分的群众性。乡村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乡村政府,乡村政府执行人民代表会议的决议并受其监督。这样,通过人民代表会议这种组织形式,土改过程中获得经济解放的广大农民,在政治上实现了当家作主的夙愿,乡村基层政权牢牢掌握在广大农民手中。

  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改革运动,实现了对农村社会的全面整合。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新乡村政权,控制了以土地为核心的社会资源,并引导农民参加各种群众运动,使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意识有效地灌输到广大农民思想观念中,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号召力和政治影响力得到了强化。国家政权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会及新建立的乡村基层政权,有效地深入到最基层的乡村社会,使国家职能范围和行政领域扩大。这种新型乡村政治格局及党和政府在土改运动中获得的这种政治权威和政治资源,成为日后引导广大农民走合作化道路的强大力量。

  土地改革带动乡村社会习俗变革

  随着土地制度的变动,建立在其上的旧的社会规范及社会风俗随之动摇。传统的社会规范受到猛烈抨击并被改造,其对农民的约束力不断弱化,逐步形成了与新的土地制度和政治经济状况相适应的新的社会规范、新的风俗时尚和新的价值观念。

  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男女平均分配土地,使妇女得到了与男子同等的土地,在经济上体现了男女平等原则,为妇女独立自主提供了经济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及其实施,废除了封建的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从政治上保障了妇女的合法权利,使男女平等变为现实。翻身的乡村妇女不仅积极参加反封建斗争,参与农村的政治社会生活,而且大批地走向田间,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劳动大军。

  伴随着土改运动中反封建的斗争,新生的人民政权对旧乡村的社会污垢进行了猛烈涤荡,封建迷信受到批判,巫婆、神汉遭到取缔,早婚、溺婴等许多陋习恶习得到革除,婚姻自由之风开始盛行,农村新风尚、新习俗开始形成,农民政治意识和社会价值观念开始转变,一个迥异于旧社会的新农村逐渐呈现在人们面前。

  广大翻身农民衷心地喊出“翻身不忘共产党,享福要谢毛主席”。这是对土改后农民精神世界的最生动描述。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毛主席在翻身农民心目中占有着崇高威望,表明在土改后的农村已经自发地形成了一种崇敬共产党、敬仰毛主席的民间新习俗。这种新民俗成为一种新的精神资源,为中国共产党随后动员广大农民参加更大规模的农村社会改造,奠定了深刻的心理基础。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0
0
1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