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新民:红线女为什么这样红?

作者:胡新民 来源:乌有之乡 2014-06-23 775

       红线女于1924年12月27日生于广州,祖籍广东开平。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粤剧代表性传承人,历任广东粤剧院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广州粤剧团艺术总指导,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四、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2013年12月8日,因突发性心肌梗塞在广州逝世,享年89岁。

  2013年12月17日,红线女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广州殡仪馆白云厅举行。数以千计的境内外民众冒雨自发前往殡仪馆送她最后一程。习近平、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红线女送来花圈致意。红线女安卧在鲜花丛中,彩色遗照的两边挽联写着:她的生命属于艺术,她的艺术属于人民。

  红线女是中国现当代戏曲舞台的一段传奇,她创立了“红派”粤剧表演艺术,成为岭南剧坛的一代宗师,与豫剧的常香玉、黄梅戏的严凤英、越剧的袁雪芬一起,公认为国宝级的地方戏曲四大名旦。 2009年她荣获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联合颁发的“中国戏剧终身成就奖”。她还被联合国有关组织嘉奖为杰出艺术家。美国纽约文化事务部、林肯表演艺术中心、纽约美华艺术协会联合曾给她颁发了“粤剧艺术终身成就奖”,香港给她颁发过 “演艺学院院士荣誉”。她还获得过全国“三八红旗手”。 她出演过近百个粤剧,其中最有名的有《一代天骄》、《昭君出塞》、《关汉卿》、《搜书院》、《李香君》、《山乡风云》、《白燕迎春》等剧目。她还拍过90多部电影。她成功地塑造了古今中外各类妇女的艺术形象,折射出妇女在追求自由、民主、正义道路上百折不挠的抗争精神。她的《荔枝颂》以粤曲颂唱“南国荔枝红”,寓意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如火如荼,与时代主旋律完美契合,脍炙人口、广为传颂。毛泽东主席称她是“劳动人民的红线女”。

  毛泽东为她题写座右铭

  1938年夏,红线女十四岁,她来到香港学习粤剧艺术。1939年春登上香港的粤剧舞台。随着艺术的逐渐成熟,她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观,认为艺术应以追求真、善、美为宗旨。1955年,在香港已成名的她应邀参加国庆观礼。临行前一再声明:“我是回去看看的,如果有能让我好好工作的环境,我便回去工作,否则,我还是要回到香港来。”她在北京见到了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梅兰芳对她说,“你还是回来工作好”,红线女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值得庆幸的是,她第一次见到了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周恩来还与她进行了亲切的谈话。目睹了新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聆听了国家领导人的淳淳教诲,红线女深受触动。她后来回忆道:“一回到香港,我谁都不见,就对爸爸说,我想回新中国工作。爸爸说,你早就该回去了。他这么说,我当时真是很开心。”1955年12月14日,红线女携儿带女回到广州。

  回到内地以后,她先后接触到毛泽东、邓小平、刘少奇、陈毅、贺龙、董必武、邓颖超、陶铸、胡耀邦、李富春、蔡畅、李先念……等老一辈的革命家。国家领导人对于广东粤剧,对于文艺工作者的关怀备至成为了她不断前进的动力。

  红线女回到内地后学习的第一本书就是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不断的学习中她反复思考文艺“为谁服务,如何服务”的问题。感到了“服务”这个要求的分量,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希望自己的作品能符合时代的要求,有助于人民,有益于观众。在后来的日子,她有机会多次见到了毛泽东,并亲聆了领袖的教导。

  红线女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是1958年1月24日。那天晚上,毛泽东在广州中山纪念堂接见了广东省、广州市直属机关和广州军区的机关干部后,一起观看红线女主演的《昭君出塞》,演员们事前并不知道毛泽东会来。开场的时候,大堂突然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和人们激动的欢呼声。红线女马上意识到了这种热烈的气氛是怎么回事。演出结束后,毛主席站在他的座位前向舞台上的演员们频频招手,红线女和其他演员一样,激动得只顾拼命地鼓掌。

  两个多月后的4月13日,毛泽东再一次来到了广州。这次来主要是为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做准备工作,同时调研广东的经济情况。这次广州之行一直延续到5月1日。在此期间,红线女两次见到了毛泽东。一次是在广东省委礼堂的一个会议大厅举行的舞会上。当时的广东省委书记陶铸让红线女坐在毛泽东坐的那个小圆桌旁。乐声响起来后,红线女陪毛主席跳舞。她感到毛泽东的舞步就像踩在音乐点上的随意踏步,很自由也很灵活潇洒。突然,毛泽东停住舞步和红线女说起话来。毛泽东说:“你从香港回来是对的,人家怎么说你也不要管,人家还想你死呢,你也不要管他,你走你的路,走对了继续努力走。”刹那间红线女感到毛泽东对自己了解得如此细致,立刻受到了极大的鼓励,感到异常温暖。红线女很自然地道出了感谢主席的关心之情,她说:“刚回来,什么也不懂,也会有不适应的地方,请毛主席给我写个座右铭,让我有所依据地努力前进。”毛泽东很爽快地回答了一句:“好嘛!”

  那天晚上的其余时间,红线女一直坐在桌子旁听毛泽东幽默、风趣的海阔天空的谈话。话题都是围绕中国古典文学的。这对读书不多的红线女可以说是雪中送炭。自她从艺以来,演的戏基本上都是古装戏,中国古典文学知识对于她实在太重要了。她如饥似渴地聆听着,生怕漏掉一个字。毛泽东建议她读中国古代四大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毛泽东说这些名著应该是中国人足以自豪的文学财富,里面有很多宝藏。他说:“比如《红楼梦》这部书吧,你一年最少要看两次,里面人物很多,你不要只把它看成是宝黛的爱情故事,也不仅仅是‘荣宁二府’的兴衰史,它反映着当时的社会情况。书中许多人物是非常可爱的。王熙凤这个人物写得活,写得好,但她这个人不可爱,因为她杀死了人,是罪犯。曹雪芹笔下的宝玉、黛玉、晴雯、宝钗、史湘云等都写得很好。”

  毛泽东还告诉她说自己非常喜欢《西游记》,他说:“唐僧是最没有出息的,一遇到急难就没了主意,就哭,束手无措。唐僧也有他的优点,立下决心去取经,不惧万难,历尽艰辛终于成功了。孙悟空这个猴子很好,非常机敏,对自己的师傅忠心耿耿,但是唐僧不懂得爱惜他,听了闲言就给他念紧箍咒,给他吃了不少苦头,受了些冤屈。猪八戒比较狡猾,但有时又很直率,敢直言不讳地说:‘我不干了,我还要回高老庄当女婿去了。’”

  红线女一直清晰地记得当年的情形。她在回忆这次谈话时感言道:“我面对着毛主席这位伟大的人物,我感到他是平易近人的。毛主席对天文、地理、历史、文学无所不知,博学多才,我认为他应该是中国的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诗人、历史学家。”

  1958年4月30日红线女又一次见到了毛泽东。4月27至29日,毛泽东在停泊在珠江边一艘小船上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4月30日下午,毛泽东由陶铸、朱光等省、市领导人陪同,视察广州市郊的棠下农业社。傍晚,毛泽东在广州冶炼厂码头畅游珠江。临近傍晚的时候,陶铸的夫人曾志来接红线女,告诉说:“主席要请你吃饭。”他们到达船上的时候,毛泽东已经下水游泳了。他们看见毛泽东在水中时而仰泳,时而踩水,时而又振臂击水破浪,在水中如履平地,控制自如,非常自由舒畅。当毛泽东游近船边看见他们时,很高兴地招手让他们也换上游泳衣下水。红线女说:“我晚上还有演出,就不下水了。”但毛泽东的话使红线女倍感亲切。

  毛泽东游完泳上船后,大家一起吃饭。毛泽东在吃辣椒时问红线女:“不吃辣是不是怕影响歌喉呢?”红线女回答说:“这也不一定,湘剧团的演员就不能离开辣椒,你爱吃辣的,为什么声音还是那么清澈响亮呢?”大家一下子都笑了。红线女看到有份苦瓜炒田鸡的菜,便说:“主席,田鸡肉对人是很有益的。”没想到毛主席回答:“青蛙是益虫,我是不吃的。”于是红线女想到了毛泽东什么时候都没有忘记农业,没有忘记是保护农作物,很是感动。结果她也和其他人一样,没有动这个菜。

  在红线女看来,毛泽东是非常喜欢民族的东西,喜欢京剧也会唱几段京剧。对粤剧的兴致也很高,先后看了红线女主演的《搜书院》《关汉卿》等粤剧经典剧目。1958年12月,在武昌召开的党的八届六中全会期间,红线女随广东省粤剧团来武昌为会议演出。演出结束后,红线女在送毛泽东出戏院大门时问道:“主席,你不是答应写一个座右铭给我吗”?毛泽东好像恍然记起似的说:“好!”第二天,毛泽东就派人给红线女送来一封信,信封内装有毛泽东亲笔书写的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还附有一封信:“一九五七年,香港有一些人骂红线女,我看了高兴,其中有黄河。他骂的是他自己,他说他要灭亡了。果然,已经在地球上被扫掉,不见了所谓黄河。而红线女则活着,再活着,更活着,变成了劳动人民的红线女。一九五八年,在武昌,红线女同志对我说:写几个字给我,我希望。我说:好吧。因写如右。毛泽东。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一日。”这封信开始一直由红线女精心收藏。“文革”期间,她受到冲击,这封信险遭损毁。后来由于周恩来过问,才得以保存下来。多年后,红线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我对毛主席是非常尊重的。他知道我放弃了香港的工作和生活,他认为我做的是对的。他这样肯定我,认为我应变成劳动人民的红线女,那我只有努力变成劳动人民的红线女,我不能跟劳动人民有什么利益冲突。”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红线女还积极参与国家事务。在她心目中,领袖们都是平易近人的。于是有时发现问题,就直接上书毛泽东。文化大革命后期,她曾到山西农村参加过劳动锻炼。这期间,她发现了一个价格问题,于是在1975年8月5日写信给毛泽东。信中提到“市场食盐价格贵,价值规律只能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并建议调整价格,改善农民生活。作为9亿人口大国的领导人,毛泽东一年不知要收到多少封人民来信,他当然不可能封封都看到。但或许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对红线女有所了解,就把她的信送上去了。毛泽东看后认为有道理,就批给了当时主管物价的国家计委主任余秋里研究解决。

  现在在广州的红线女艺术中心大堂正中央的红色墙壁上,有几排奔放不羁的金色大字闪闪发光:“活着,再活着,更活着,变成劳动人民的红线女”。落款是“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一日毛泽东”。这个毛泽东题赠给红线女的座右铭,成为了她一生艺术道路的指引。

  周恩来一生心系“南国红豆”

  从香港回来的第二年,红线女很快感受到了周恩来对她的关怀。1956年5月初,红线女第一次来到北京演出。演出地点在大栅栏的大众剧场剧场很简陋,暖气不足,很阴冷。周恩来在剧团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己掏钱买票,在临开场前悄悄来到剧场。看完戏后周恩来来到后台来看望演职员。他笑容满面地和大家一一握手,一边说着:“你们演得很不错嘛,辛苦你们了!”他还称赞乐队:“广东音乐很好听,12个人的乐队有这个演出水平,值得推广。” 突然,周恩来在红线女面前停下来,问道:“你拍过电影吧?”红线女回答说:“是的。”周恩来微微笑了一下,说:“看得出来,你唱得不错,你的表演,内心活动很细腻,这是电影演员表演的长处,你使用得很好。可是,你现在是戏曲演员,是在表演舞台艺术,舞台和镜头前的表演要求应该有所不同。舞台表演艺术是夸张的,你要注意用戏曲的表演手段,在舞台上把内心活动表现出来。”红线女真没有想到,周总理第一次看她的舞台表演,就指出了她艺术上需要努力的方向。红线女后来回忆道:“周总理真是我艺术上的一位好导师。”5月24日,周恩来为广东粤剧团题词:“批判性地接受 民族文化遗产,创造性地发展地方戏曲音乐,使祖国的文化艺术放出新的光彩。”在此期间,周恩来还在中南海紫光阁对浙江昆剧团和广东粤剧团的同志们说:“昆曲是江南兰花,粤剧是南国红豆,都应重视”。

  周恩来学生时代就演过戏,对舞台艺术可以说是一个内行。所以从编剧到演员,从行头到唱词,他都能看出门道。如果有看法,就提出来与大家一起切磋。1957年的7、8月间,红线女随中国青年艺术团赴苏联莫斯科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友谊联欢节”。行前周总理审查了节目之后,亲自请著名京剧艺术大师程砚秋先生一起,专门研究红线女独唱的演出服装。周恩来反复提出了民族特色的问题,一再强调一个国家的文化艺术越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才越能屹立在世界艺术之林。果然,红线女站在异国的舞台上,以风格迥异的曲调,配上浓郁中国特色的服装,倾倒了各国的艺术家。联欢会高度评价她的表演艺术,给她颁发了金质奖章。1958年,广东粤剧团把著名剧作家田汉写的话剧《关汉卿》改编为粤剧演出。红线女饰演女主角朱帘秀。这个戏当时甚得观众好评。周恩来在广州、北京看过《关汉卿》的演出,竟达五次之多。他还和演职人员一起探讨《关汉卿》一剧的结局,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特别是红线女扮演的朱帘秀一角,周恩来对唱词提出了具体意见。红线女觉得言之有理,田汉也认为周恩来的意见很在理,立即执笔对剧本进行了修改。这样演出的效果果然很好,不但使红线女饰演的朱帘秀更加楚楚动人,也使整个剧情更加扣人心弦。

  在红线女的艺术生涯中,她主演的现代戏是一座粤剧艺术的里程碑。她亲自感受到周恩来对现代戏的创作与演出的重视,记得周恩来告诉说可以从中国近代史、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中去吸收养料,要深入生活,要充满讴歌英雄人物的热情,要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益求精的毅力和勇气。

  红线女很快就全身心地投入到现代戏的创作和演出中,周恩来也一直关注着她的表演。1961年,广东粤剧团在广西南宁演出《刘胡兰》,红线女饰演主角刘胡兰。周恩来到场观看。演出结束后,周恩来专门对红线女进行了一番鼓励,同时也直截地指出了不足之处。周恩来对她说:“你演刘胡兰的气质还可以,不过你太纤弱了,生活气息也不够,应该到北方去接触接触生活,反映现代题材的戏,是要下功夫搞好的。”

  为了演好现代戏,红线女遵从周恩来的教导,一头扎进了农村和部队去体验生活。她和剧团的同事们一起到农村去与农民生活,又到部队去“当兵”。摸爬滚打,跋山涉水,她这位著名演员每天都弄得浑身汗水泥水。《山乡风云》是粤剧现代戏的扛鼎之作,红线女担纲主演游击队女连长刘琴。这个戏周恩来在广州就看过三次。后来此剧赴京演出时,周恩来首场就来看了。上演最后一场时,周恩来又来看了一遍,总共看了五遍。可见周恩来对这个戏的关心和喜爱。《山乡风云》迅速红遍大江南北,甚至一度影响到了港澳。当时全国20多个不同剧种的院团都搬演了此剧。在北京演出的半个月里,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叶剑英、廖承志等领导人也看了戏,接见了演职员,异口同声地称赞这是一部好戏。当时几乎所有权威报刊和各界人士,都止不住交口赞誉,特别对红线女在剧中的表演更是推崇备至。红线女在兴奋之余感概:如果没有周恩来的亲自关怀,那能赢得这么多的好评。四十多年后这部戏重排上演,观众、媒体、文艺界人士用掌声、心声、喝彩声和惊叹声迎接了这部这部经典之作的重新亮相。

  更令红线女感动的的是周恩来对她的家人般的关怀。1960年的一天,周恩来到红线女家做客,品尝了红线女母亲烹煮的梅菜炆猪肉,并称赞其手艺。后来周恩来见到红线女时总会问:“老妈妈怎么样?”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也造访过红线女家。那天一进门就响亮地叫着红线女的名字,拉着她的手走进客厅。当看到红线女母亲的时候讲了句带点北方味的广州话:“妈妈你好呀!”邓颖超还很深情地拿出了一个榄仁形的玉戒指送给了老人。后来红线女回忆道:“总理和大姐两次家访,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永远难忘的珍贵的回忆,那一幕幕像家人般亲切温馨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文革”期间,红线女曾多次见到了周恩来,并应邀到过周恩来的家西花厅做客。1971年秋天,周总理亲自点名要红线女参加一次接待外宾的专场演出,红线女得以重返心爱的舞台。演出结束后,周恩来和外宾上台祝贺,她紧紧握住周恩来的手,刚喊了一声“总理!”眼泪便夺眶而出,再也说不出话来。周恩来轻轻地对她说:“好好学习,要经得住考验!”几个月后,红线女在一次身体检查中,医生发现她的声带上长有“白斑”,认为很可能是癌前期产物。邓颖超得知后马上安排她到北京肿瘤医院会诊,排除了“癌”的可能。邓颖超把她接到西花厅做客。那天她和邓颖超共进三菜一汤的晚餐。周恩来回来后,他们一起聊了很久的关于粤剧改革的话题。周恩来鼓励她说:“粤剧是要改革的,什么工作都要改革,改得不好再来过,不改就没有新的生命力了。”

  红线女1973年那次见到周恩来是她最难忘的。当时周恩来已经沉疴在身,脸色很不好,人也明显地消瘦了。红线女很自然地就谈到在报刊上有较长时间没有看到总理的活动了,大家都在耽心,担忧总理生病了。周恩来和邓颖超相视一笑,说道:“没有什么问题,中央让我休息一段时间,现在不就好了吗?”邓颖超又笑着说:“你们关心恩来同志,就像他关心你们一样。现在好了,你可以唱一段给总理听听了。”周恩来听完后,问起红线女关于主席曾写座右铭情况,红线女将事情一一道来。周恩来听完后说:“某某同志送给我看主席写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一幅字,我认为主席不会单独写这几个字的,肯定是写给谁的东西,追问之下,果然还有主席写给你的一封信呐。”红线女这时感到,总理对毛主席真是非常了解。在她多次和周恩来的接触中,她发现无论谈及民间的情况,或是讲到同行中间的一些人和事,或者提到毛主席的时候,周恩来总是十分关怀和细致地了解,感情十分挚诚。红线女深深感受到了周恩来对他的同辈人那份尊重、深厚的感情,对毛主席更是这样。无论对上对下,周恩来都尊重对方,关心对方,体谅对方,这就是周恩来人格魅力之所在。聊完这件事后,周恩来又问红线女想不想取回这封信。红线女说:“这当然是求之不得的事啦。”周恩来很认真地说:“主席写的东西,我们都必须保存起来,但我可以复制一份让你拿回去,好吗?”红线女立刻高兴地回答“太好了!”临别时红线女请求周恩来为她写几个字留念。周恩来一字一顿地说:“假如我不死的话,一定会给你写的。”1974年9月30日,周恩来最后一次主持国庆招待会,参加招待会的红线女拉着京剧《杜鹃山》女主角的扮演者杨春霞,一起给周恩来敬酒。当时周恩来的身体已经相当虚弱。但他看到她俩过来,便扶案起身,向她们举起了酒杯。红线女既激动又不无担忧地说:“总理,我们非常惦念您的身体。”周恩来随即答道:“我也很惦记你们。”在碰杯的时候,虽然红线女脸上还是保持着笑容,但心中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忧虑,以至于后来还说了些什么话事后总也想不起来了。第二年的全国四届人大,坐在主席台上的红线女,离坐在主席台第一排的周恩来很近,看到周恩来清癯消瘦的面庞和略显迟缓的言谈举止,红线女更加为周恩来的健康担忧。她找了个机会跑到周恩来面前,十分激动和紧张地问:“总理身体怎样了,好吗?”周恩来仍然保持自然的神态回答说:“还好,谢谢。”闭幕的那天,与会的邓颖超把她带到周恩来跟前。红线女只是不断地重复那几句千万珍重的话,周恩来一面听着一面只是向她点点头。这是红线女最后一次见到周恩来。

  邓小平喜欢她的戏

  《山乡风云》红遍全国的时候,邓小平也在广东迎宾馆的小剧场观看了《山乡风云》。在午休的时间,陶铸带红线女去见到邓小平。邓小平对红线女说:“你演现代戏,这很好啊!《山乡风云》剧本编得很好,你扮的那个女连长演得不错,我喜欢听川剧。因为我是四川人嘛,但粤剧听起来也非常好听!”1974年,红线女在北京参加了一个晚会的演出,清唱《沙家浜》中阿庆嫂的一个唱段。邓小平也在观看演出。当红线女演出完毕,来到观众席上与邓小平握手时,邓小平对她说:“你的演唱(清唱)没有伴奏,一定很辛苦吧!要注意身体。”话虽不多,但却让红线女深感温暖。

  “文革”结束后,红线女由于种种原因,坐了三年牢。出来不久,邓小平就亲自问她是否有重返舞台的意愿,并希望她当场唱一段粤曲听听。红线女百感交集,她润了润嗓子,当场演唱了粤剧《关汉卿》中的名曲“蝶双飞”之中最激昂的一句“将碧血,写忠烈,化厉鬼,除逆贼”。于是在1979年,红线女终于在她55岁的时候,重新登上粤剧舞台。1988年,红线女和青年演员们到北京演出,其中有她的半场独唱节目。她给邓小平同志写信,诚邀他来看戏。邓小平专门让他的秘书给红线女打来一个电话:“小平同志因为耳朵聋听不见,不能来听你的演唱会。小平同志叫你不要失望,祝你演出成功。”虽然邓小平没有到场,但邓小平的夫人卓琳前来观看了红线女的演出,给了红线女极大的鼓舞。

  红线女既把领袖们看作伟人,但也深受领袖们平易近人风格的影响,把他们当做普通人看待。1988年4月,全国七届人大一次会议进行首次选举,主席台上的主席团成员率先离座投票。邓小平把选票投进票箱,然后回到席位,接着,他习惯地点燃了一支香烟。此时坐在红线女两边的都是广东的代表,红线女对他们说:“我们请邓伯伯不要吸烟好吗?”一位代表对她说:“你敢写吗?”红线女回答道:“当然敢。”另一位代表马上给她递来一张白纸,红线女接过来,在纸上写道:“邓小平同志,我们爱护您的身体,请您不要吸烟。”她把纸条交给会务服务人员送到主席台,一直传到台上的邓小平手里。邓小平一看就笑了,连连点头,赶快把烟熄掉。这件事由在场的记者捕捉到,很快传遍全国。

  做“劳动人民的红线女”是红线女终生的追求,她也以她传奇的一生践行了“她的生命属于艺术,她的艺术属于人民”。2010年10月7日晚,第20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在上海戏剧学院举行颁奖典礼。84岁高龄的红线女被授予该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终身成就奖”。在“白玉兰戏剧奖”20年的历史中,只有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和话剧表演艺术家李默然获此殊荣。红线女在全场的掌声接过奖杯,感概万分地说道“我永远像红线,要用红色的艺术为祖国和人民表演。”

  原载《名人传记》2014年第三期 标题:《红线女与领袖》,有删改。此文为原稿。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0
1
1
0
1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