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意味着重犯

作者:佚名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14-12-15 517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意味着重犯

——江苏省暨南京市社会各界学习座谈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公祭仪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新华社南京12月14日电(记者孙彬)14日上午,江苏省暨南京市举行社会各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公祭仪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与会各界人士认为,13日举行的国家公祭是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告慰,也是热爱世界和平的宣言。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既呼吁人们不要忘记历史,又要求人们不要延续仇恨,这一讲话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向全国人大提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建议的全国人大代表邹建平说,“举行国家公祭,不仅是要对南京大屠杀这一段历史保持清醒记忆,同时也是对生命尊严的召唤。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就在于这个民族具有深厚的历史责任感和对生命敬畏的人性道德感,以国家的名义隆重祭奠死难同胞,就是对中华民族历史责任感与人性道德感的最好彰显与体现。”

  “我很荣幸,作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参加国家公祭仪式,与习总书记一起为国家公祭鼎揭幕。这是我参加过的历次纪念活动中,最难忘的一次经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老人说,“作为一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我是历史的亲历者、见证人。我曾踏上日本国土,讲述南京大屠杀暴行;我曾控告日本右翼分子,获得名誉侵权案的胜诉。我为我可以为传播历史真相、维护人间正义而尽自己的一份力而感到高兴。我深知过去的苦难,深知和平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倍加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南京大学校长陈骏参加了国家公祭的撞钟仪式,他说:“昨天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我现场聆听了习总书记讲话,讲话高屋建瓴,统揽历史和未来,深刻阐述了铭记历史、缅怀遇难同胞、警示未来、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心愿,体现了国家意志和人性的光辉。”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将人民的精神诉求上升为国家意志,是对这段历史、民族记忆的法律强固,只有把国家的记忆变成每个国民的记忆,死难者才能获得真正的安慰。”南京大屠杀研究史的专家、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副馆长马振犊说:“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中日两国人民应该世代友好下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为人类和平作出贡献。这一愿景非常美好,这一过程任重道远。”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说,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历来具有不畏强暴、敢于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面对极其野蛮、极其残暴的日本侵略者,具有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的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凝聚起了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空前斗志,坚定了抗日救国的必胜信念。”他表示,今后,纪念馆的展陈内容要将南京大屠杀民众受难历史与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进一步紧密结合,大力弘扬先烈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这种伟大的抗战精神,突出胜利的主题,展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事实。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张生说,日本右翼一直企图通过否定南京大屠杀来实现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历史的雪崩式修正,否定东京审判和其他审判确定的东亚国际秩序,从而达到成为“正常国家”的战略目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否认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一事实,30万无辜死难者的亡灵不会答应,13亿中国人民不会答应,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都不会答应。”南京大屠杀的史实,是全人类的遗产,维护这一史实,是全世界的责任。

  “中华民族是一个经历过众多苦难的民族,对和平有着特别的执着和愿望。而习总书记在公祭仪式上的讲话充分阐述了中国人民向往和平的意愿。”南京档案馆副研究员夏蓓说,“决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早已成为世界主流社会的共识,习总书记站在历史高度的重要讲话,让我们看到了国家繁荣、人民幸福的美好未来,更加憧憬自己的梦、人民的梦、中国的梦!”

  共青团江苏省委书记万闻华说:“习总书记说和平就像阳光雨露,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我们要引导广大青少年同世界各国青年在追求各自梦想的道路上互相包容,互相支持。发展好我们的国家是对历史最好的纪念。我们要引导广大青少年,把个人的梦想融入国家发展中,成长为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用双手创造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主持座谈会。她说:“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能遮蔽,更不能篡改。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我们举行国家公祭活动,不是揭历史的伤疤,而是让大家直面历史之痛,以史为鉴。”

  历史无法重来,未来可以开创。与会者表示,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肩负起历史与时代的重任,为世界和平发展不断作出贡献,这也是我们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最好的告慰和祭奠。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意味着重犯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