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国梦起航的标志:第一艘万吨轮“东风”号诞生

作者:陈冠任 来源:治国录:毛泽东与1949年后的中国 2015-11-16 1147

      毛泽东改革中国政权机构,建立各级革命委员会,为的就是解放生产关系(不管他这个目的最终是否达到,出发点即是如此),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如何发展和如何走向富强,一直是毛泽东最揪心的事情。

  在 五六十年代,每次同外国友人谈到中国的落后状态时,他总是发出阵阵疚心的感叹。法国前总理埃德加.富尔在会见毛泽东后写道:“毛主席以抑制的感情谈起中 国,流露出他的失望和信心。‘你们亲眼看到我国的情形,看到我们是多么落后。我们的任务是艰巨的’。我提起中国已经取得的进步。毛泽东回答说:‘是,没 错,但比较起来成绩还是很小,还有许多工作要做!’”①(①富尔:《毛泽东会见记》。)毛泽东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的拳拳赤子之心,可见一斑。

  有道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天道酬勤。毛泽东多年的艰苦努力和急起直追的努力没有白费。

  1968年1月8日,新华社报道的一条消息让全中国人为之振奋:我国第一艘自行研究、设计、建造的万吨级远洋货轮“东风号”建成。这是由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万吨级,经国家船舶检验局技术鉴定验收合格,开始下水。

  这艘“东风号”万吨巨轮,是于1959年开工的,1965年试航,建造整整历时7年之久。而它的建设材料和配套设备,主要来自全国各地的支持,是完全的“中国自主知识产权”。

  造大飞机、造大轮船是中国人强国梦的主要内涵。造万吨巨轮,承载着毛泽东等人追赶世界的梦想。这艘“东风号”远洋货轮成功建造,在中国以前是没有的奇迹。它是毛泽东亲自指挥造船工人奋发图强的杰作。

  在5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连续视察江南造船厂、芜湖造船厂,发出我们要造大船、要造快艇的号召,这极大地鼓舞了造船厂的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 他们纷纷决心要建造出中国人自己的万吨轮船。经过努力,1958年年11月27日,由苏联转让技术和设备,建造了我国第一艘“567”型万吨级远洋货轮下 水,命名为“跃进号”。它可以装载谷物、杂货,并可航行于世界任何航区。这虽是新中国建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船,但是自主与外援的结合物,严格来说,只 是一艘仿造品或者说是“DIY作品”,谈不上“自主知识产权”。

  仿制只不过是一个手段,通过仿制过渡到自行研制才是最后的目的。毛泽东要求有关部门在自力更生的基点上立即把转让制造与改进提高和国产化相结 合,走自我研制 的发展之路。随后,自行设计、制造万吨远洋船的计划列上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的重点项目。一机部第九局第二产品设计室承担了设计工作。仅仅3个半月, 设计人员就完成了全部施工设计图纸,比过去5000吨货轮的设计周期还缩短了3/4以上。1958年末,根据设计图纸,交通部远洋运输局委托一机部第九局 所属的江南造船厂进行建造。双方于次年1月正式签订了建造协议。

  江南造船厂有着140年历史,是清末洋务运动中建立起来的造船厂,曾被誉为“中国第一工厂”,但由于历届政府为了在买洋船中吃回扣并不重视造船 技术,在岁月的沧桑和流逝中,偌大的船厂已沦落为只能修船补船了。承建国内自主品牌的万吨巨轮,对于江南船厂来说,还是大姑娘拜天地--头一回。

  俗话说“头一脚难踢”。刚开工,工厂在船体放样时就遇到了不小的麻烦。船体放样是造船的第一道工序。所谓放样,就是把设计图纸变成生产工人据以 施工的实船;工人按照样板去切割、焊接,直至造出整船。由于受场地限制,工人无法按实船1∶1比例进行线型放样。造船工人和技术人员经过仔细研究,决定采 用按比例缩小3/4的办法进行,并采用多线型活络样板,替代单用样板下料。这样改变,不仅解决了场地不够的问题,还节省了材料,提高了效率。第一炮打响 了。

  以前,江南造船厂都是采用双岛式建造法。这船体总装时常用的建造方法,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准分段同时进行总装。这种方式不仅作业面积广,还能 使焊接部位不 易变形,适宜造吨位较大的船。但是,工厂却决心进行大胆创新。进入船体装配前,蔡德福等技术人员参阅数百份图纸和资料,经过反复研究和学习苏联造船装配方 法及大连造船厂的组建方法,以三岛式建造法替代过去的双岛式建造法,结果使万吨轮底板一上船台,即可分三路同时进行,速度提高近5倍。

  在解决了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后,造船工人们还发明了很多“土办法”施工。万吨轮上有三根人字桅杆,每根高20米,重20吨。若要将桅杆顺利安装到 船上,起重设备的高度至少需要达到30米,吊装能力上百吨。然而,厂里最大的起重设备只是一架只有40多吨的高架吊车,最大高度为28米。 无论无何也满足不了吊装条件。该怎么办呢?此时造船工人们有一个不成文规定,那就是“坚决不让问题过夜”,即使遇到再棘手的难题,也一定在当天解决。于 是,车间请来重工段长陶木荣一起商量。陶段长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在业务方面却是高手。他提出采用平衡木的原理解决,将桅杆先吊到甲板上,然后在底部焊上 马脚固定住,再用卷扬机慢慢拉起来竖直。经过技术人员们的反复推敲,大家决定按这种方法试验一下,果然获得了成功。“土办法”不仅解决了吊车高度问题,还 加快了吊装速度。

  江南造船厂围绕万吨轮生产技术的关键环节,先后进行了300多项重大技术革新,改进工艺和设计180余件,工厂机械化程度从原来的37.9%提高到97.8%。这些技术革命项目的实现,为万吨巨轮的胜利下水创造了条件。

  1960年年春,巨轮船壳组建成功。4月15日,黄浦江畔的码头上,彩旗飘飘,锣鼓喧天,人山人海。交通部上海海运局局长李维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交通部正式命名该船为“东风”号。轮船开始在欢呼声中下水。

  在“东风”号轮船壳下水时,遇上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儿。恰好日本某家造船厂也有一艘相近的万吨轮船壳下水,船名译成中文,正是“西风”。“西风” 从开工投料到下水,耗时129天,而“东风”仅用88天。江南造船厂工人豪气万丈地引起毛泽东说过的一句话,戏谑地说:“东风压倒了西风。”

  “东风”轮船壳下水后,接下来是建造船体。

  然而,谁也没料到它的“内部建造”却长达整整5年时间之久。先是有人来到造船厂说:“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造船工业最好自觉让路,否则 就要被迫让路。”随后因为三年经济困难,大型工程都停工,江南造船厂又转入“以修为主”、“只修不造”的阶段,搞小修小补,“东风”号船体的试制与安装工 作也陷入停滞之中。

  “东 风”号轮船在船舶设计建造上一定程度借鉴了苏联的岛式造船技术,但在研制船用配套设备方面,走的是自主研发的道路。我国自行研制的船用动力机械设备只能应 用到一些小型船舶上,船机生产能力明显落后于船体建造。其中,柴油机是船舶的“动力心脏”。“东风”轮规划时,它的“动力心脏”,当时决定由沪东造船厂与 船舶设计院、上海交通大学共同组成的产、学、研“三结合”设计组完成。

  国务院正式宣布建造国产万吨轮后,柴油机的制造又增加了两家单位,由一机部九局产品设计四室、沪东造船厂、上海船舶修造厂、上海交通大学、新中动力机厂等五家单位进行合作,下厂设计。同样,技术人员历时48天,就完成了图纸设计。

  设 计完成后,柴油机分别由沪东造船厂、上海船舶修造厂和新中动力厂三家单位同时投入生产,并最终选定由沪东造船厂进行试制。在试制过程中,设计小组也遇到不 少意想不到的困难。要造出马力、功率大的重型柴油机,首先必须要具备铸、锻、加工、热处理、起重机等建造设备。其次,要有质量上乘的原材料、熟练的技术工 人和经验丰富的专家。而设计小组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怎么办?有人主张向国外买专利。一接触,两家外国万匹柴油机专利商提出了条件:中国造出的柴油机要贴 外国商标,每年造多少台要向他们汇报,产品不能支援“第三世界国家”,若双方在技术上发生争执,要受第三国法律仲裁,等等,一大堆的条件,苛刻得很。工人 们认为外国专利商的这些条件,会把我国造船工业缚在“外国资本家”的腰带上,坚决顶住,并要求自己试制8820匹马力的柴油机。但迷信买专利的人还不死 心,压着不准生产,硬要从另一个外国资本家那里买专利。工人们坚决抵制,硬是不同意。

  这 时工人们的权力很大,干部的权力受到制约。某部长公款吃喝,被饭店服务员举报,结果登上了报纸头版头条。每个单位的会计都有权把关,可以拒绝报销不合规定 的支出,并可以直接向上级检举违纪行为。某单位申请报销牙膏若干,会计认为该单位业务与牙膏无关,不但不予报销,还通报批评;之后发现该单位是用牙膏代替 一种昂贵的消耗材料搞了技术革新,为国家节约了经费,于是不但予以报销,而且通报表扬。同样,在造船厂,工人们对干部权力制约很大。由于工人们“顶住”, 买专利的事情搁浅了,最后只能自己来试制柴油机。工人们与技术人员一起开始了技术攻关,试制工作起步了。

  为了解决试制船用柴油机的诸多问题,国家科委在北京召开了由一机部、交通部以及各有关部门和相关单位会议,专门就“东风”轮试制的设计、配套设 备等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同时,还专门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设计修改小组和技术鉴定小组。经多方协调,1960年10月,8820匹柴油机研制工作终于进 入性能调试阶段。

  由于缺乏经验和技术参数资料,随后生产出来的柴油机出现很多问题。经过技术人员不断地修正、改进、反复试验分析及整机调试,历时5年时间,这些问题终于得到全部解决。

  1965年6月,8820匹柴油机及所属辅机和设备,经专家评估,已基本满足设计要求,可以正式安装到“东风”号巨轮上了。这是我国制造的第一台8820匹船用低速重型柴油机。

  柴油机都造出来了,于是泡在黄浦江里达四年之久的“东风”轮,重新开工。

  这 艘“东风”轮在制造过程中创造了诸多“第一”,除沪东造船厂的低速重型柴油机外,上海航海仪器厂生产的中国第一套船用电罗经也是自己发明的“一绝”。轮船 还配置了新型废气锅炉供汽的蒸汽透平发电机组、通讯导航设备和舱室空气调节装置等设备,这些都是自主生产的。全国总共有18个部委、16个省市及所属 291个工厂和院校参与安装研发“东风”轮船上辅机、仪表仪器等配套设备的协作,共为“东风”轮提供多达2600项设备和器材,其中新试制船用产品达40 余项。

  10月,“东风”号万吨巨轮装配成功。5日,开始在长江口进行10日试航。技术鉴定工作组随船进行技术检验和分析,认为已具备重载试航条件。 12月14日,“东风”轮离开上海港,在长江口调整导航仪器试验。15日,离开长江口北上。16日下午,抵达青岛,在青岛载货9806吨、油684吨、淡 水1184吨;船舶吃水平均为8.46米,排水量为1.7万吨,符合重载试航要求。20日,巨轮离开青岛出海,进行各种试验。在试航途中,它两次遇到9级 以上强风,全部完成国家鉴定大纲所规定的试验项目,船航速达到17.3节,超过原设计16.6节要求。28日,全部完成各项试验项目。31日,正式宣布竣 工交船。

  1967年,国家船舶检验局组织专家进行检验。经过检验和测试,该船的快速性、装载量、钢材消耗量和机舱长度等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东 风”号万吨巨轮总长161.4米,型宽20.2米,型深12.4米,能连续航行40个昼夜。船上的重型柴油机的发电量可供一个10万人的小型城市照明。

  伴随着“东风”号万吨巨轮的成功建造的喜讯,1967年成为中国人追赶世界先进技术行列迈出可喜步伐的一年。1月5日,新华社宣布我国石油产品 品种和数量自给自足,勘、采、炼技术登上世界高峰;16日,我国第一台载重150吨中型平板车造成。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7月1日,成昆 铁路建成通车;26日,我国第一台100吨矿山铁路自翻车研制成功。10月喜讯继续传来,5日,我国第一台晶体管大型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15日,我国第 一台自动化立体摄影机研制成功。11月29日,我国最大的无线电望远镜安装调试成功。在科技发展取得突破的同期,全国粮食丰收,夏粮比去年增长一成。正在 这样的喜悦中,人们迎来了1968年。

  1月8日, 经毛泽东同意,新华社正式对外宣布我国第一艘万吨巨轮“东风”号胜利建成。至此,毛泽东当初下决心造大船思想成为了现实,中国人自力更生的能力再次得到有 力证明。这艘万吨巨轮的建成和一系列的科技成就再次把西方强塞给中华民族“东亚病夫”大帽子扔向了太平洋。那些对我国进行技术要挟的大国和专利商们不得不 当了缩头乌龟,惊讶地对中国人开始刮目相看。

  有趣的是,新华社正式宣布“东风”号万吨巨轮胜利建成的时间与历史上的另一个时间偶然巧合。66年前的1月8日,正是被八国联军撵出北京城在外 流浪一年多的“大清国主宰”--慈禧太后狼狈不堪地返回北京城之时。她被赶出皇城,在外流浪颠簸的15个月中,吃尽了洋鬼子的苦头。这次回京是以向洋人们 赔款4.5亿两白银等诸多屈辱条件的《辛丑条约》为代价的。而66年后,中国人打破外国专利的封锁,以自己的力量建造了万吨级远洋巨轮,在洋人面前扬眉吐 气。两相对比,这是多么有意思的事情。

  “东风”号万吨巨轮胜利建成的喜讯公布之后,“东风”吹过神州大地,大连、天津、广州等地造船厂纷纷上马,批量建造我国万吨级远洋货轮,随后“阳”字号、“风”字号等几十艘巨轮,如雨后春笋相继问世。这些轮船的建造为我国造船工业的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时光进入21世纪时,那艘当初被誉为“中国十大名船”之首的“东风”号万吨轮,在中国众多的巨轮前早已成为“小儿科”。然而,它在新中国造船 史上意义却非同凡响。可以说,没有它就没有今日中国造船业的繁荣。与此相比,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邻国印度的船舶业远比中国发达得多,但其重点是去买 船,结果四五十年过去,如今他们仍不得不拿出巨资去买船,而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船舶出口国,并大有成为龙头老大之势。毛泽东自力更生造船的思想至今让人 们驻足长思。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5
2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