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及危害性论析

作者:蒋 红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8-02-14 1909

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及危害性论析

 

[内容提要]历史虚无主义主要经由学术领域在中国传播,但它并非是单纯的学术或社会思潮,而是具有西方背景与强烈现实诉求的政治态度和意识形态主张。就理论立场而言,历史虚无主义犯有主观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就现实影响而言,历史虚无主义产生了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危害。必须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为此,要在史学研究领域尤其是党史国史研究中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指导;要通过正确开展党史国史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扩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在人民群众中的认同基础;要加强对历史题材文艺作品的引领和监管,加强对新媒体的引导和管理,从根上瓦解历史虚无主义的依托载体,切断历史虚无主义传播扩散的主渠道。

历史虚无主义是当代中国深具影响力的社会思潮之一,具有强烈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属性。与其他社会思潮相比较,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既不公开宣扬激进的政治态度,也不使用具有煽动性的通俗流行话语,而是以貌似严肃的学术面目出现,因而“更具迷惑性和欺骗性”。正因为如此,使得深入揭示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实质、坚决批判并肃清其危害性有必要成为一项持续性的任务。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发展演化及思想实质

历史虚无主义发端于西方哲学中的主观唯心主义传统。主观唯心主义颠倒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不存在客观规律性,而是人的主观精神和意志的产物,左右历史发展的主观精神和意志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非理性的,具体表现为“目的论”、“使命论”、“偶因论”、“唯意志论”等。例如,费希特认为,理性是贯穿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主线,而理性则取决于人对自身使命的主观认识;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人的意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并决定了历史的循环发展轨迹。既然历史的发展取决于人的主观需要和认知,那么对历史的研究和解释当然也就成了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主观思维活动。狄尔泰认为,阐释历史是为了帮助人们理解生命的意义,历史研究取决于人对历史的“理解”和“表达”;尼采把虚无主义解释为否定历史传统和道德原则的态度,并将这种态度贯穿于对历史的整体性理解中,在尼采看来,历史研究的目的就是“服务于生活”、“服务于个人和国家”,不能为了追求所谓历史的真实而牺牲这个目的。

借助大众媒介实现广泛传播是社会思潮得以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作为社会思潮的历史虚无主义产生于19世纪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期。工具理性所展示的巨大支配性力量使人的主体地位发生了严重危机,为了应对这种危机,相当一部分学者和思想家选择退回到“精神科学”领域,力图通过对历史的主观认知和解读来重新唤回人的主体性力量,并得到了在社会急速变化中充满虚幻无力感的大众阶层的共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性后果导致了理性精神的幻灭和深刻的社会创伤,虚无主义成为人们对待历史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普遍态度,导致了物欲横流、享乐至上,青年人精神颓靡,精英阶层生活腐化,民主沦为金钱和谎言的游戏,色情毒品枪支的泛滥成为无法治愈的社会毒瘤。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海德格尔认为,“从其本质上来看,毋宁说,虚无主义乃是欧洲历史的基本运动……它的展开只还能引起世界灾难。虚无主义乃是被拉入现代之权力范围中的全球诸民族的世界历史性的运动。”基于唯心主义历史观,海德格尔还认为,作为现代性产物和表现的虚无主义不能被人所克服,甚至不能被人所认识,“那些误以为自己摆脱了虚无主义的人们,也许最深刻地推动了虚无主义的展开。这个最可怕的敌人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不能说出自己的来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拉开了冷战时代的帷幕,西方发达国家一方面深受历史虚无主义之害,另一方面又为对抗和瓦解社会主义阵营而向社会主义国家大肆输出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由此成为意识形态对抗的工具。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形成可追溯到新文化运动时期。“西学东渐”的时代潮流为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登堂入室打下了思想和受众基础,胡适、陈序经等人的“全盘西化”论调对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历史虚无主义最初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一些受西方后现代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的学者提出,要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之间的关系,并且开始对中国近现代史学科体系中的基本判断与立论前提——“近代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提出质疑,这一质疑实质上是隐晦地指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的指导地位。进入90年代,前苏东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以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在客观上给予了历史虚无主义以更大的滋长空间。一些学者在“重新认识百年中国”的口号下,以“强调学术”、“还原真实”的名义,开始对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翻案,并公开美化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他们提出,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入侵是“让世界走向中国”,“给中国带来了文明”。在这个阶段,由于中央高层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政治上、学术上的西化倾向受到强力遏制,历史虚无主义一则标榜自己所谓“价值中立”的学术态度以规避政治纪律的约束,二则将思想主阵地迅速向“自由世界”转移以形成对大陆的反向渗透。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加速转型,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和利益固化的藩篱亟待破解,各社会阶层、社会群体之间在利益诉求上的差异性日益凸显,社会思潮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态势深入发展。历史虚无主义为加速自身的传播渗透,利用部分社会成员在利益诉求暂时受阻时所产生的困惑心理和不满情绪,以扭曲、编造、杜撰的所谓“史料”、“史实”为依据,大肆丑化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袖人物的形象,肆意贬低和矮化中国共产党的抗战贡献,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割裂并对立起来,以此制造社会思想混乱,达到否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抛弃四项基本原则、接受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政治目的,产生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和政治影响。

从历史虚无主义的发展轨迹不难看出,无论是作为学术思潮还是作为社会思潮的历史虚无主义,都具有鲜明的政治特征和意识形态倾向,即出发点和落脚点上的彻底的反马克思主义。从出发点来说,历史虚无主义不尊重历史的客观性,主张历史研究就是一种“话语”,是人可以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进行随意选择的“叙事方式”,这是与唯物史观根本相违背的历史唯心主义立场;从落脚点来说,历史唯心主义通过他们所谓重新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的“反思”过程,得出的是否定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执政的合法性的结论,在理论逻辑上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背道而驰,在现实逻辑上与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发展进程完全脱节。基于这样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倾向,作为学术思潮的历史虚无主义完全背离了探索真知、追求真理的学术精神,误导学人、败坏学风;作为社会思潮的历史虚无主义动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否定中国道路的必然性和正确性、涣散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极大的颠覆和破坏作用。

二、历史虚无主义借助文艺作品宣传扩散其政治主张,并通过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实现对社会心理的广泛渗透

历史虚无主义虽然自诩为“学术观点”,但基于其强烈的政治诉求和意识形态倾向,它从未打算止步于学术领域,而是在学术的幌子下不失时机地向社会各领域进行侵蚀和渗透。文学艺术作品由于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和通俗性、形象性、直观性特点而拥有广泛的受众群体,因而成为历史虚无主义重点利用的对象。早在20世纪80年代历史虚无主义崭露头角之时,它便开始谋求与文学艺术载体的结合。通过这种形式,历史虚无主义贬低和否定中华传统文化、宣传“全盘西化”的主张不仅得到了传播,而且赢得了不少信众。历史虚无主义的鼓吹者们发现:将“学术”与“文艺”熔为一炉,是扩大政治影响力的绝佳途径。近年来,由于党和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判断更加精准、管控更加严格,历史虚无主义转而利用不引人注目的历史细节做文章,通过歪曲编造历史来渲染“权力崇拜”、隐射现实,对主流价值观和社会良俗的建设产生了极大的侵蚀和破坏作用。

当今世界已进入“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由于其全天候、广覆盖、跨时空、互动性等特点和优势成为应用最广泛的传媒方式,对社会思潮的传播、社会心理的塑造产生着深远影响。事实上,新媒体已经成为深刻影响公共舆论导向和公众价值判断的主流媒体形式。历史虚无主义看到并充分利用新媒体的这种传播优势和巨大影响力,通过多种方法和渠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不仅在各种新媒体尤其是交互性强、扩散速度快的自媒体平台表现活跃,而且主动顺应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受众心理诉求而采取相应的表达方式。首先,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呈现方式上的多重复合性特点,往往是围绕同一个主题将声音、文字、图形、影像等同时呈现,为顺应这一特点,历史虚无主义以图文声色俱全的方式炮制虚假信息。这些信息在自媒体平台出现后很容易得到海量转发和迅速扩散,即便事后能够揭露其虚假性,形成的负面影响也很难挽回。其次,当前中国的网民结构呈现出中低收入者比例偏高、中低社会阶层者比例偏高、未成年人比例偏高的“三高”特点,获得感、成就感在整体上处于偏低水平。在网络的匿名环境和“自由氛围”影响下,一些网民容易进行主观随意的负面情绪宣泄,而另一些网民则在有意无意间扮演了跟风者的角色,在不对信息真伪进行考证、不考虑对自身言论负责的情况下进行跟风式的附和与强化。经过一些别有用心的“舆论领袖”的策划和煽动,各种以“人民”的名义不负责任地发表观点、造谣惑众和攻击谩骂他人的言论容易得到跟帖扩散和点赞转发,形成一边倒式的虚假民意倾向,给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提供了可乘之机。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与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

三、抵御和消除历史虚无主义危害的对策路径思考

(一)深刻吸取反面教训,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对史学研究领域的侵蚀渗透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后现代主义、新自由主义为代表的西方思潮对中国史学研究领域的影响经历了从隐性到显性、再到不断扩大和深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作为史学研究的指导思想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现在,已经到了必须要充分重视这一问题严重性的地步了。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治史、学史、用史的优良传统,以客观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历史、尊重自己的历史,是中华民族能够血脉相传、继往开来的宝贵经验总结;反之,“欲亡一国,必先去其史”,以不负责任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历史往往是国运衰败的征兆和前奏。

如果任由历史虚无主义扭曲我们的党史国史、虚无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虚无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年代的正确领导以及执政的必然性与合法性,那么最终“告别”的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及几十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具有外源性,是西方思潮传播和渗透的产物。因此,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难以公开宣扬其政治主张,而是以各种隐晦的方式来表达立意和诉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是不可识别、不能防范的。历史虚无主义以“史”立论,防范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荼毒就应当从史学研究领域入手。这首先意味着要正确认识史学研究的政治属性和意识形态特征。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东方还是西方,历史研究都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和意识形态特征,都为执政者所高度重视并大力主导。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治史、修史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学术活动。如果一个政权及其执政者不能正确认识并严肃对待自己的历史,以虚无主义的态度任意篡改和否定自己的历史,那么就有可能导致人亡政息的悲剧结局。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握党史国史研究的正确导向和科学方法

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的影响与渗透发轫于史学领域,其中,又以党史国史研究为重点攻击和非难的对象。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态度和意识形态主张。它的策动者们深知:党史国史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影响,事关中国的前途命运,如果能够扭曲和虚无当代中国的党史国史研究,特别是否定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得出的一些基本观点和结论,就能够成功解构广大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泯灭他们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责任担当,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抛弃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制度。因此,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抓住党史国史中的一些局部、个别素材大做文章,甚至进行凭空捏造,借此抹黑党的历史、丑化党的领袖、否定党的领导。

与历史虚无主义运用各种方法手段对党史国史研究进行干扰和渗透相比较,当前主渠道的党史国史研究需要大力加强。近年来,由于党和国家的重视,《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的官方修订版相继推出并得到推广使用,在相当程度上对各种党史国史海外版本的传播起到了抵制和纠偏的作用。但同时必须看到,主渠道的党史国史研究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亟待加强。首先,应进一步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主渠道党史国史研究中的指导地位。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方法论指导,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党史国史研究在方法和结论上的正确性、科学性。因为这种研究方法彻底克服了唯心主义的各种偏见和臆想,“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为此,应加强对专业研究人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教育,不断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他们识别和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渗透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要准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修订和完善党史国史教材和专业研究典籍,并且充分发挥主流渠道的推广作用,保证这些教材和专业典籍真正进入课堂为学生所学习和掌握,同时成为专业研究人员的必读必备书目。其次,加强专业研究队伍的建设。应大力加强对专业化研究人才的培养力度,在留住用好现有人才的同时,要特别注重从青年一代中培养选拔研究人才。基于党史国史研究在史学领域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性,要从各个方面为专业学者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和研究条件,使他们能够潜心钻研和扎实积淀,以深入持久的研究形成具有厚重学术分量、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高水平成果,在国内外不断提升中国主渠道党史国史研究的影响和地位。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民间党史国史研究的指导和规范。

(三)突出重点,加强主渠道的党史国史宣传教育

党史国史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以科学观点和正确结论掌握最大多数群众,更好地凝聚共识,坚定“四个自信”。因此,党史国史研究的生命力根本在于运用,在于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和践行。也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党史国史的理论研究与宣传教育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党史国史宣传教育应以青少年和党员干部为重点对象。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使广大青少年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树立起坚定的信心和信念,就必须高度重视对他们的党史国史教育。对青少年的党史国史教育要注意尊重和体现他们的特点。青少年思想活跃,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在新媒体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少年还具有对传统媒体兴趣下降、喜欢以感性化的“读图”方式接受信息、乐于在各种自媒体平台上通过“刷脸”开展社交等特点,对他们进行党史国史教育,只有通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才能使教育内容为他们所喜闻乐见并且深入心灵、外化为行动。此外,青少年普遍对社会生活怀有新鲜感和好奇心,希望了解社会,并力图以自己的方式融入社会,但与此同时,青少年由于年龄和阅历等方面的限制,又往往不能正确看待社会现象尤其是负面的社会现象,容易产生片面甚至是偏激的想法和行为。根据这样的特点,对青少年的党史国史教育不仅要注重理论引导,而且要注重实践印证,在这个过程中,应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与运用。党员干部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的具体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担当者和践行者,是党史国史教育对象的重中之重。对党员干部进行党史国史教育,首先要注重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本质上说,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只有把党性和人民性高度统一起来,才能使党员干部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从党性原则的高度了解国史,从人民性原则的立场理解党史,深入认识、牢固把握党史和国史的内在关联、血肉联系。其次,对党员干部的党史国史教育要注重理论性、系统性,要使广大党员干部形成对党史国史全面系统的认识,以此保证理解上的准确性、科学性,这样才能不被一些碎片化的历史细节所干扰,避免带来理解上的歧义与偏差。再次,对党员干部的党史国史教育要立足实际,与工作需要紧密结合。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肩负着特定的工作职责,联系工作实际、以问题为导向、有的放矢的学习方法能够带来更高的学习效率、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也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邓小平同志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近年来,党的思想建设不断加强,各种学习教育活动持续性、常态化地开展,这就是一个将党史国史教育融入实际工作当中,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良好契机和重要抓手。

党史国史宣传教育还应当广泛面向群众,注重形式和手段的创新,不断扩大认同基础。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获得了显著提升,人民群众的国家自豪感、民族自信心空前高涨,绝大多数人发自内心拥护党的领导、认同社会主义制度,但与此同时,群众的认识又往往停留在感性层面,处于自发状态,容易被一些错误信息所误导,因此,有必要持续性地开展广泛面向群众的党史国史宣传教育。要善于运用各种文化载体、文化活动增强人民群众从正面接触了解党史国史的兴趣和热情,善于从党史国史的生动素材中讲清楚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善于从解答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现实问题中讲清楚党史国史的基本立场和观点,不断扩大人民群众对党的领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基础。

(四)加强对历史题材文艺作品的引领和监管,加强对新媒体的引导和管理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民族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当代中国文艺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文艺,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对历史题材文艺作品进行有效引领和监管,是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领导的题中应有之义。首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历史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导向,摒弃庸俗颓废、虚假浮夸的创作题材。其次,要加强对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发行渠道的有效监管。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往往具有特定的政治内涵和宣传导向,进行更为严格的发行审批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

新媒体是历史虚无主义传播扩散的主渠道,加强对新媒体的引导和管理,需要从“防”、“疏”和“堵”三个关键环节上下功夫。

“防”,即重在事前,党和政府相关部门应对各种新媒体平台特别是自媒体平台加强预防性的引导和管控,从源头上降低历史虚无主义言论通过新媒体扩大影响的可能性。21世纪是互联网的世纪,以互联网为关键技术与核心枢纽的新媒体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和接收的方式,也使得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意识形态博弈出现了全新的特点。为了有效地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意识形态斗争,党和国家亟须培养一支党性强、业务精、技术好的网络管理者队伍,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及时有效地预防和拦截历史虚无主义有害言论的登场,维护中国网络的意识形态安全。

“疏”,即重在事中,虽然现在的网络管理技术越来越成熟,但百密未免一疏,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仍然能够利用各种技术手段绕开网络监管,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中不时亮相发声。在有害言论冒头之后,应对重点就要从“防”转移到“疏”。在这个环节,主旋律、正能量要及时发声,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堵”,即重在事后,历史虚无主义言论的影响业已形成之后,要及时切断有害信息的传播途径,防止影响的进一步扩大。应当综合运用“堵”的措施。屏蔽有害信息是最常见的做法,虽然有助于控制影响,但只是一种被动应对,并且网上信息的传播异常迅速,即便屏蔽及时,有害信息的影响面也很难控制。因此,对有害信息的处理不能简单屏蔽了事,而是要综合运用多种追踪手段,及时追踪深挖和切断信息源,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况,对信息源进行分门别类的处置,尽可能杜绝其隐患。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客观真实,历史的真相只有一个,容不得歪曲,更容不得虚构和虚无。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学术立场,在研究方法上拒斥唯物主义、坚持唯心主义,在研究过程中以极不负责的态度任意编造、扭曲、篡改历史,毫无学术品行,遑论学术成就;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态度,意在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颠覆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瓦解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最终把中国纳入西方国家所主导的“自由世界”体系,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和颠覆性。因此,对于历史虚无主义必须加以清醒认识,进行旗帜鲜明的反对。彻底批驳历史虚无主义,需要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以解决现实问题、破解发展难题为旨归,在还原历史真实的过程中彰显“四个自信”,把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道路”更好、更坚定地走下去。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0
0
4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