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通信兵荣凤岐:“人在电台在,炸了就一块死”

作者:佚名 来源:参考消息 2020-10-16 412

志愿军通信兵荣凤岐“人在电台在,炸了就一块死”

从弱冠书生到阳刚青年,荣凤岐在朝鲜度过了19岁到25岁的6年时光。“去的时候是学生兵、新兵蛋子,回来的时候是技术骨干、坚强的战士。”荣凤岐说,“战火洗礼的成人礼是我一生的财富。”

抄电报的手拿起大铁锤

1951年9月,正在读中学的荣凤岐响应“青年积极参军参战”的号召,从家乡辽宁兴城中学入伍,来到抚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通信学校学习。1952年10月因战争需要,荣凤岐提前毕业被分配到16军通信技术大队,并于12月入朝参战。

入朝头三个月,通信兵干起了工程兵的活儿。荣凤岐所在的16军32师驻守朝鲜西海岸,任务就是反空降、反登陆,把海岸守好。“要防止敌人登陆必须构筑以坑道为支撑点的坚固防御工事。”荣凤岐介绍,“我们无线电排也组成了一个坑道班,我当班长,昼夜不停地干”。

于是,一双双抄收电报的灵巧的手,拿起了大锤铁锹,搬起了石头泥土,点起了雷管炸药。荣凤岐说:“炸开的石头泥土,就要用锹铲脚踹,手搬车拉,没几天裤腿就都磨没了,大家开玩笑说,冬天穿上了短裤衩。”

繁重的工程任务开始让学生兵吃不消了。荣凤岐脖子上长了疖子,疼痛难忍,总流脓水。

经过全体志愿军近半年的苦干,朝鲜境内的坑道连接东西海岸和一线阵地,成为坚固的防御体系。荣凤岐说:“我们在朝鲜东西海岸筑起了炸不毁、打不透的坑道,让美军胆怯了,不敢来了。”

志愿军通信兵荣凤岐:“人在电台在,炸了就一块死”▲荣凤岐军装照(受访者供图)

从学生兵到通信骨干

刚到朝鲜时,荣凤岐仅仅是一个入伍15个月的学生兵。入朝第八天,三颗炸弹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

荣凤岐说:“那天刚下班准备睡觉,敌机就投下了三颗炸弹。房间的蜡烛灭了,窗帘掉了。我一个新兵,特别紧张。”战友们第二天早上出去一看,炸弹落在了300多米开外的地方,炸倒了一片树。“经历这次轰炸后,胆子好像一下子变大了。大家都互相说,美国飞机也不过如此。”

1953年夏季反击战,16军奉命向前线急行军。6月是朝鲜的雨季,天天下雨,通信排的装备都需要马拉着过河。荣凤岐说:“我就在马的两侧保护着装备,人两次倒在了河里,但装备完好无损地到达了阵地。”

通信兵抄收电报是看家本领。入朝之前只有学习经历没有实战经验的荣凤岐,也是在挫折中开始成长的。“刚开始独立值班时,不到100个字的电报,抄了40分钟,字码掉得稀里糊涂。”于是荣凤岐反复地练、拼命地背,并创新使用分段拍发的办法,终于一步步成长为业务骨干。1956年时,他已经是32师通信分队教导排排长,开始培养新的骨干了。

志愿军通信兵荣凤岐:“人在电台在,炸了就一块死”▲荣凤岐近照(受访者供图)

“部队的神经,首长的耳目”

从1953年3月打坑道任务结束开始电台值班,到7月27日签订停战协定,荣凤岐执行了两次引以为傲的重要任务,他说:“那时候来了艰巨的任务,大家都争着去,都觉得把最难的任务交给自己是组织的信任,光荣!”

1953年4月,师里要派3名报务员带一部电台去师前方指挥部执行任务,荣凤岐光荣在列。“去的时候遇到了敌机轰炸,还算顺利。在执行任务过程中有一次电台出现故障,需要回师部修理,遇到了大麻烦。”荣凤岐说,他抱着电台坐在车里,山路崎岖不平,因为怕遭遇敌机,也不敢开灯。但还是被美国的飞机发现了。

听到空袭警报,同车的电话兵可以抱着电话机到隐蔽地方,但荣凤岐怀里的电台太重转移不了。“我就抱着电台在车里守着,当时就想,人在机器在,炸了就一块死。”荣凤岐说,幸运的是敌人投弹炸到了别的地方,他这个地方没挨炸,电台保住了。

1953年7月2日,停战谈判到了关键时刻。32师接到任务,派8名报务员带两部电台到距离三八线十公里的高岩山坑道执行通信任务。“8人名单没有我,特别难受,我就反复找领导请战。讲自己的决心、讲业务能力,最终说服了领导。”

在高岩山坑道的25天是距离胜利越来越近的25天。荣凤岐和战友们没日没夜地工作,高度紧张地抄收每一个字码、每一份电报。荣凤岐说:“通信兵虽然不扛枪,但我们是部队的神经,是首长的耳目。我们要用自己的手指和耳朵顶上他几个团、几个师。”

人物简介

荣凤岐,1933年12月出生。1952年12月随16军32师通信连无线电排入朝作战,任报务员。1958年随部队回国。1971年12月任48师(原32师改称)司令部通信科科长,1978年9月转业到辽宁省电子计算机学校(2000年并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1963年晋升上尉军衔。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6
0
0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