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根先:写在赵尚志烈士牺牲80周年之际

作者:全根先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22-02-10 3130

缅怀抗日英雄 传承尚志精神

全根先

全根先:写在赵尚志烈士牺牲80周年之际

2022年2月12日是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杰出领导人赵尚志将军殉国八十周年纪念日。早在1935年,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草拟的《八一宣言》中,就称他为“民族英雄”。1938年,毛主席在延安会见美国合众社记者时说“有名的义勇军领袖杨靖宇、赵尚志、李红光等等,他们都是共产党员,他们的坚决抗日、艰苦奋斗的战绩是人所共知的。”抗战胜利后,为了表彰赵尚志的抗日功绩并永远缅怀这位民族英雄,哈尔滨的一条主要大街改名为尚志大街,黑龙江省珠河县改名为尚志县,赵尚志出生地辽宁省朝阳县王伦沟乡改名为尚志乡,对赵尚志英雄事迹的研究和宣传成果丰硕。

今天,我们正昂首阔步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迈进,回顾赵尚志一生的光辉经历、继承和发扬尚志精神,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献身民族解放事业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由于东北军守土无能,日军仅用4个多月时间,就迅速占领了整个东北地区,大好河山沦于敌手。不甘心做亡国奴的东北各民族、各阶层人民迅速行动起来,成立义勇军,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然而,由于这些抗日义勇军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人员混杂,武器落后,没有外援,在日本侵略军优势兵力的猛烈进攻和利诱收买下,只奋战了一年多就趋于沉寂。在这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活跃在东北这片富饶而又美丽的土地上,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最后统编为“抗日联军”,一度下辖十一个军,开辟了南满、北满、吉东等抗日游击根据地和许多游击区,成为东北抗日的主要军事力量,坚持战斗十余年,成为中国抗日战争史上最壮丽、最辉煌的篇章之一。

在东北抗日联军指挥员中,最著名的是“南杨北赵”。“南杨”,指在南满活动的杨靖宇;“北赵”,则指在北满活动的赵尚志。

赵尚志(1908年10月26日—1942年2月12日),辽宁省朝阳县人。其父赵振铎(1872--1958),字子馥,清末秀才、爱国志士;母亲张效乾,相夫教子,深明大义。他们共育有子女十一人,赵尚志是他们的第三子。赵振铎是一位思想先进、支持革命的开明人士。清朝末年,他追随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在自己的家乡热河呼吁变法,后来又追随孙中山,在辽西地区搞民主革命,提倡男女平等,在自家带头反对女人裹脚,引领社会新风尚。民国初期,他曾担任朝阳县副议长,是辽西地区民主革命的先锋之一。袁世凯推翻共和、复辟帝制后,他弃官回乡,创办清乡会,并任会长,得到民众广泛响应,一时出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情景,他也因此威名远扬。

受家庭环境影响,赵尚志兄弟姐妹都较早接受进步思想。1919年,赵尚志随母举家来到哈尔滨投奔其父。1920年,因家境贫困,他被迫辍学,曾在一个白俄家当杂役,后在一家银匠铺当学徒,摆地摊卖面粉、烧饼等。1923年,他在华俄道胜银行哈市分行道里支行当信差。1925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南下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1926 年夏,他返回东北,到哈尔滨参加建党工作。1927年3月与1930年4月,他两次被奉系军阀逮捕,曾被关进长春第一监狱,后被押至南京,在狱中坚贞不屈。“九·一八”事变后,赵尚志在中共党组织营救下出狱,被时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罗登贤任命为省委军委书记。1932年初,赵尚志化名李育才,被派往张甲洲领导的巴彦游击队,任参谋长。张甲洲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返回老家后,组织起了一支约两百人的抗日队伍,但他不懂军事,赵尚志到张甲洲领导的部队后,协助他整顿队伍,培养了一批抗日骨干。

1932年6月,以博古为首的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推行“左”倾路线,调走罗登贤,强令东北中共组织仿效南方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与红军,将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三十六军江北独立师,张甲洲任师长,赵尚志任政治部主任。部队改编后,转移了对日伪当局的主要斗争目标,在日伪和地主武装的不断袭击下,巴彦游击队趋于瓦解。赵尚志在一次战斗中左眼受重伤,后失明。满洲省委领导还把失败责任推给赵尚志,错误地将其开除党籍。

1933年4月,赵尚志改名为赵三,来到宾县抗日义勇军孙朝阳部队,最初当一名马夫。不久,他的军事才能在部队崭露头角,带领部队打了几个胜仗,威信大增。1933年10月,赵尚志带领李启东、姜熙善、李根植等7人来到珠河县中东铁路道南六道河子,找到中共珠河中心县委,组建了由十三人组成的珠河东北抗日游击队,并任队长。在珠河地区,当时除了赵尚志领导的游击队,还有数十支抗日的山林队和义勇军,1934年3月,他们在珠河县秋皮屯召开会议,在“不投敌,不卖国,反日到底”等条件下联合起来,成立东北反日联合军司令部,赵尚志任总司令。1934年6月,部队改编为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赵尚志任司令员。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与日、伪军大小战斗上百次,游击根据地从珠河县扩大到宾县、方正、延寿、五常、双城、阿城等地,队伍迅速壮大。

1935年1月,中共满洲省委恢复赵尚志党籍,哈东支队扩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赵尚志任军长兼第一师师长。第三军所属九个师,在赵尚志的率领下,半年多时间参加了大小百余次战斗,歼灭敌人一千余人。日伪当局惊恐不安。关东军参谋部在一份名为《关于最近满洲国的治安》的报告中,称赵尚志是“最顽强”、“匪势最为活跃的代表者”。日伪当局集中三千兵力,向哈东珠河游击根据地疯狂进攻。面对严峻形势,赵尚志留下一部分兵力继续在珠河根据地斗争,自己率领主力转移,渡过松花江,进入汤原县境。1935年11月,赵尚志协助夏云杰,将汤原游击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1936年1月,在汤原附近召开北满抗日部队领导人会议,成立东北民众反日联军总司令部,赵尚志为总司令,兼任第三军军长。

1936年2 月,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根据《八一宣言》的精神,向中共满洲省委发出指示,要求统一东北抗日军队的名称和建制,一律整编改称为“东北抗日联军”。赵尚志与杨靖宇、王德泰、李延禄、周保中、谢文东以及汤原游击队、海伦游击队,联合发表《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宣布成立“抗日联军”。抗联陆续成立了十一个军,后又组建为三大路军。赵尚志部改编为抗联第三军,并任军长。1936年9月,中共珠河中心县委、汤原中心县委和抗联第三军、第六军党委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撤销两个中心县委,成立中共北满临时省委(这时中共满洲省委已撤销),统一领导北满党组织和军队,赵尚志任执委会主席,冯仲云任省委书记。

赵尚志作为东北抗联杰出的领导人,统率东北抗联第三军活跃在松花江两岸二十多个县境内,英勇作战, 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 使敌人闻风丧胆,发出了“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的哀叹。在赵尚志指挥的上百次战斗中,最著名的是1937年3月的冰趟子战斗。冰趟子原名黑风口,位于黑龙江省北部的通北县,是从西向东进入山沟的必经之路。这里有常年流淌的山泉,冬天泉水从山上流下来,在山路北面冻结,形成高低不平的冰甸子,当地人称之为“冰趟子”。冰趟子附近是原始森林,人迹罕至。赵尚志率领部队与日、伪军八百余人进行了艰苦战斗,日、伪军死伤三百余人(一说二百余人),击毙日军守田大尉、津田庆一准尉等军官,我军仅牺牲七人,缴获许多枪支弹药和军需物资,为部队继续西征开辟了通道。

“七七事变”后,日本当局把东北地区作为侵略中国、进逼苏联的后方基地,视抗联为“满洲国治安之癌”,更加紧了对抗联的“讨伐”。日伪的主要打击对象之一,便是赵尚志领导的以第三军为主的北满抗联部队,赵尚志等人领导的北满抗联部队处境十分艰难。于是,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在依兰县杨家沟召开会议,决定派赵尚志为中共北满临时省委代表,去苏联联络商谈有关事宜。1938年1月,赵尚志带着一个班的警卫员从萝北县名山镇东部踏过封冻的黑龙江过境,不幸的是,赵尚志过境后即被苏军解除武装,被关在一间地下室达一年半之久。1939年5月,赵尚志恢复自由,共产国际任命他为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

1939年6月,赵尚志组织了一支一百余人的队伍回到东北。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他未能行使总司令职权,还被撤销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执行委员、抗联第三军军长职务。1939年12月,他接到苏方电报,让他与北满、吉东省委负责人到伯力(哈巴罗夫斯克)开会,于是他再次率队过界去苏联。1940 年初,中共北满省委听信谣言,再次将赵尚志开除党籍。1940年2月,赵尚志到东北抗联第二路军任副总指挥。1941年初,赵尚志受到批判;这年秋天,苏联方面允许赵尚志带五个人的侦察小组回国。

1941年冬,赵尚志带领几名战友到达汤原、鹤立,开展抗日活动,引起了日伪当局警觉。在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日军警察署长田井久二郎精心策划下,汉奸、特务刘德山化装成猎人,假装与赵尚志小分队偶遇,不久另一名特务张锡蔚也混入赵尚志小分队。1942年2 月11日晚,赵尚志在刘德山的引诱下,带领几个人去袭击鹤立县梧桐河伪警察分驻所。当他们走到临近梧桐河的吕家菜园子附近时,刘德山乘赵尚志不备,突然从背后开枪,赵尚志后腰中弹,血流如注。他忍着剧痛,回手两枪,将刘德山击毙。不久,赵尚志伤重昏迷,被日、伪军抓捕,抬到伪警察分驻所,数小时后牺牲,年仅 34岁。

赵尚志牺牲后,日军当局将赵尚志的遗体用卡车送到佳木斯伪三江省警务厅特务所五处,残忍地用锯子割下赵尚志冻得僵硬的头颅,将尸身抛进松花江,然后把赵尚志的头颅送往伪满洲国各处巡展,借以炫耀战绩,威慑国人。后经长春护国般若寺的主持倓虚法师周旋,日伪当局将赵尚志的头颅埋在长春护国寺内一片松林中。2004年 6月2日,失踪62年的赵尚志颅骨被找到。2008 年10月25日,赵尚志颅骨被迎回其家乡辽宁省朝阳市凤凰山下烈士陵园安葬。

尚志精神的核心内容

赵尚志虽然牺牲了,却留给我们宝贵的不朽的精神财富。尚志精神的核心内容,首先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不畏强敌,宁死不屈,坚定信念,勇赴国难。千百年来,爱国主义一直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具有伟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赵尚志是中国近代以来无数爱国者、仁人志士奋起抗争、救亡图存的一个杰出代表。

赵尚志自幼受父辈熏陶,铭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古训,从小就立志报国。当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日寇肆意践踏、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他奋不顾身地投入到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历史洪流中来,同凶残的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十年的浴血奋战。对贪生怕死、卖国求荣的叛徒、汉奸、走狗,他充满了憎恨,斥责他们的行径“罪恶滔天”,是“无耻败类”;而对“慷慨赴死、从容就义”“壮烈殉国的英勇志士”,他赞其为学习的“榜样”。在《黑山白水·调寄满江红》中,赵尚志这样写道

“黑水白山,被凶残日寇强占。我中华无辜男儿,倍受催残。血染山河尸遍野,贫苦流离怨载天。想故国庄园无复见,泪潸然。

争自由,誓死战。效马援,裹尸还。看拼斗疆场,军威赫显。冰天雪地矢壮志,霜夜凄雨勇倍添。待光复东北凯旋日,慰轩辕。”

从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深情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赵尚志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骨肉同胞的深厚感情。爱国主义无疑是尚志精神的核心和灵魂。

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赵尚志的一生是短暂的,也是极其坎坷的,经受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挫折和磨难,但是,他始终不忘初心。他的童年和少年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小小年纪就备尝人间艰辛。在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的十七年中,他曾三次被捕入狱,在日本宪兵、国民党和苏军监狱里度过了五年半的宝贵时间,遭受各种酷刑和百般凌辱。在复杂的党内斗争中,他又两次被错误地开除党籍,长达四年半之久,直到他牺牲时还没有恢复党籍。虽然屡次被误解、被批判、被撤职,甚至被开除党籍,但他能够正确对待,对党依然忠心耿耿。在第二次被开除党籍时,他在申诉中说“党籍是每个共产党员的生命,我参加党,做革命斗争已有十五年,党的工作,就是我一生的任务。我郑重地要求恢复我的党籍。我一天也不能离开党,希望党组织一天也不要放弃对我的领导。”其拳拳爱党爱国之心令人感动,令人敬佩!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赵尚志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因家庭变故而被迫辍学时,他仍坚持刻苦自学,家境稍好时考取了当时哈尔滨的著名学府——许公中学,后又到广州考取黄埔军校。在沈阳中共满州省委做共青团工作时,他曾受党的委派到上海参加党中央高级训练班、团中央训练班进行深造。在繁忙的革命工作和战斗生涯中,他坚持学习,具有敏锐的战略眼光,总能站在时代的前列。他是东北地区早期共产党员之一,又是东北地区较早报考黄埔军校的学子。他较早地认识到根据地的重要性,重视部队的组织建设,创办了军事政治学校和无线电通讯学校,以提高部队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所有这些,说明赵尚志具有强烈的自强不息精神,在抗日烽火中将自己锻炼成为卓越的军事家。

总之,赵尚志不仅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丰功伟绩,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尚志精神。尚志精神内涵丰富,是用鲜血和生命凝聚而成的,其价值超越环境、超越时代,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兹撰《七律》一首作为本文的结尾:

七律·尚志精神

倭寇猖狂烽燹起,

赵家公子勇搴旗。

赴汤蹈火杀顽敌,

善断多谋解殆危。

泣雨悲风征战苦,

含冤忍辱建功奇。

复兴路上精神传,

继往开来树颂碑。

2022年2月10日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全根先
全根先
3
15
0
2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