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捷:正确认识和把握新中国史,才能更好应对和化解各种风险挑战

作者:李捷 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 2022-02-25 1698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波澜壮阔新的历史征程,中国共产党走进“改天换地”的历史阶段,新中国史与百年党史相连交织。新中国史的叙事原则、方式、内容,确立了正确把握新中国史焦点问题、准确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新中国史叙事的关键在于如何进行历史分期、如何书写“新时代”、如何坚持唯物史观。理解新中国史的核心在于正确对待新中国发展进程中的曲折失误、正确把握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关系、正确应对新中国现实实践中的风险挑战。新中国史中铸就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延展,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交织重构。新中国的历史,是社会主义发展完善的历史,是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历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成就了百年大党的伟大事业。

关键词新中国史;历史分期;唯物史观;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争取历史主动,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治国理政的历史原则。《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科学总结了党的百年辉煌壮阔的历史,概括了党的“四个历史时期”的伟大成就、“十个坚持”的历史经验,让全党同志能够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决议》对新中国72年的历史,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建国三十二年历史的基本估计”的基础上,以“历史任务—奋斗历程—伟大成就—重大意义”的逻辑进行了新的梳理和总结,重点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核心是“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定航指向。新中国史的基本定位、伟大成就、曲折探索、重大意义,以中央全会和历史决议的方式,有了全新的书写、全新的总结、全新的概括、全新的认知,为我们研究新中国史的叙事方式、核心问题、伟大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不竭动力。

01、新中国史的叙事方式

一部好的历史书,重点在于如何书写历史,即采取何种叙事方式呈现历史。一部好的新中国史,其书写核心在于把握三个关键:一是如何对历史进行分期;二是如何写好当代史,尤其是如何书写“新时代”;三是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史学观书写新中国史。

(一)新中国史分期原则与具体分期

新中国史的历史分期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关涉如何准确把握新中国每个历史发展阶段的时代任务、发展特征、基本脉络。新中国史的分期,应依据三个原则。第一,严格遵循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决议。因为这些郑重的历史结论,已经经受住了长期的历史和实践检验,成为党和国家、民族的科学共识。第二,凸显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主线。这个主线,不仅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集体意志,也集中反映了新中国过去、现在与未来一脉贯通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第三,彰显新中国史的学科特色。从严格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时期的历史与新中国史,不能截然分开。离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决策和部署,新中国的历史就缺少了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内容。同时,新中国史也不能与党史的写法完全相同,而要力求在历史阶段划分、标题、角度、内容等方面彰显新中国史的特色。

依据上述原则,新中国70多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着重阐述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站起来的艰辛历程。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着重阐述在前一历史阶段奠定和提供的根本政治前提、制度基础、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富起来的伟大历程。第三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着重阐述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是如何取得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巨变,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

(二)着力书写好新时代的伟大成就

新中国的发展到了新时代,这就意味着新中国史的书写必定要书写新时代,也就是要书写当代史。书写当代史有相当的难度,但也有“处于当下”的在场优势。其实,每个历史学家都是在立足当代来还原历史。当代人写当代史,优势在于有自己的亲身感受与直接判断,可以用这些感受与判断来对照历史文献与历史记载,甚至可以弥补某些文字记载的不足。

新中国史要浓墨重彩来写新时代。这不是要刻意突出新时代,而是新时代的历史地位所决定的,是客观事实。新中国的发展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意气风发、勇攀高峰的跨越式发展史,是一部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精神接续奋斗、接续探索,使物质成果与思想成果不断积累、不断叠加,不断铸就新奇迹、新辉煌的跃升史。这就决定了新中国的各个历史阶段都具有“一浪更比一浪高”的特点。这个特点,既是对前一阶段物质成果与思想成果充分尊重、充分珍视、充分继承的结果,也是在前一阶段造就的物质成果与思想成果基础上接续奋斗、迎接新挑战、勇攀新高峰的结果。

新中国史要着力写好新时代,就是要着力写好新时代的突出特点与伟大成就。

一是写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创新时代的思想伟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于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之中,同时又给予这一伟大实践强有力的指导和推动。

二是写好中国共产党以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的独特优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但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就必须全面从严治党,实现党的革命性重塑和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三是写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规律,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集中体现了新时代治国理政方略,为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供了战略抓手,体现着战略目标与根本保障的高度统一、治国必先治党的高度统一、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的高度统一。

四是写好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新时代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集中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治党治军治国、内政外交国防、统战民族宗教、科技教育医疗、国家安全、“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方面。新时代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集中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人民至上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使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五是写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进一步彰显。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胜利,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三)坚持用唯物史观书写新中国史

唯物史观奠基于人类的全部生产实践,成就于整个世界历史的规律性建构,衍生为人类观察世界、把握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中国共产党人理解历史的“金钥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我们依然要推动全党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依然要推动全党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唯物史观表征为“中国化”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即树立正确党史观与大历史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正确党史观。……如果历史观错误,不仅达不到学习教育的目的,反倒会南辕北辙、走入误区。”正确党史观是辩证理解历史的根本方法,是正确看待历史上曲折失误的不二法门。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唯物史观和大历史观是学习把握“四史”的立场与方法,也是书写新中国史的原则与遵循。

新中国史的书写,坚持唯物史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准确把握新中国史的主流和本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历史,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不懈奋斗史,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史,是新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本质。

二是正确对待新中国探索的曲折失误。人世间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综观世界历史,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会跌宕起伏甚至充满曲折。在中国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先例,犹如攀登一座人迹未至的高山,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荆斩棘、开通道路。我们的事业之所以伟大,就在于经历世所罕见的艰难而不断取得成功。

三是科学评价新中国史中的历史人物。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

02、新中国史的问题把握

在新中国史的演进过程中,主题主线是明晰的,曲折失误是明显的。新中国史的主题和主线,即: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忘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党的初心使命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两大历史任务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迎来强起来的伟大奋斗史和探索史。与伟大奋斗探索相伴的是曲折失误,也是把握新中国史的重大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前进道路上的失误?从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要实事求是看待党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既不能因为成就而回避失误和曲折,也不能因为探索中的失误和曲折而否定成就。”因此,要理解和把握新中国史,必须澄明新中国史上三个重要问题:一是新中国史上的曲折失误;二是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问题;三是新中国发展中的风险挑战。

(一)正确对待新中国发展进程中的曲折失误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向世界庄严宣告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不能否认,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曾经走过弯路,甚至犯过“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全局性错误。但绝不能因为有这些错误,就从根本上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否定新中国的历史。如何看待这些曲折失误?如何从中吸取历史教训?

正确对待这些失误,要有三点基本的认识与判断。第一,这些失误是探索中的失误。换句话说,是从良好的愿望出发,结果却事与愿违。第二,这些失误给党和国家造成严重损失。不应该发生,发生了则必须彻底纠正。第三,从新中国的发展历程看这些失误,并不是主流和本质。决不能因为有这些失误,就全盘否定新中国的历史,根本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只有讲清楚这三点,才能站在历史的正确方面、社会的进步方面。

对于“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其失误及教训、犯错误的原因等,做深入深刻的分析,以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些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要看到,人世间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事的事业之所以伟大,就在于经历世所罕见的艰难而不断取得成功。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应该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和分析。革命领袖是人不是神。不能因为他们伟大就把他们像神那样顶礼膜拜,不容许提出并纠正他们的失误和错误;也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对自己的错误所持的态度,是衡量这个党是否真正履行对人民群众所负责任的一个最重要、最可靠的尺度。

同时,要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和危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历史虚无主义拿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二)正确把握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关系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不同,社会主义的制度安排不同,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任务目标不同。如果只看到这两个历史时期的阶段性与差异性,看不到两个历史时期的延继性与发展性,那么,我们就不能正确认识新中国史的整体性,不能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性,不能认识历史进程的一贯性,就会犯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如果没有1978年我们党果断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并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如果没有1942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也很难顺利推进。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绝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关系,不只是一个历史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政治问题”,“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产生严重政治后果”。只有处理好了这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才能深刻把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历史转折的深远意义,才能真正理解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是一个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是一项救国、兴国、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在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历史证明,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

(三)正确应对新中国现实实践中的风险挑战

新中国72年的实践证明,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取得一项项辉煌成就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包括: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带来的社会主义事业空前低潮的考验、改革开放跨世纪发展时期的“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时期的“重大风险与自然灾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灰犀牛”与“黑天鹅”事件。当下,我们面临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还会出现来自多方面的风险挑战。党和国家在应对风险挑战中,如何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治党治国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重大原则。我们党要巩固执政地位,要团结带领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只有如此,才能保障国家和事业的基本发展,才能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顺利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自然、经济、科技等方面的风险,安全问题不断出现,是中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新征程中的风险挑战。高风险事件频发,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一个显著特点。“灰犀牛”与“黑天鹅”事件都要防范,否则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出现“蝴蝶效应”。

正确应对重大风险挑战,主要要做到:一是稳住基本面和底线,切实增强提高防控能力。二是主动防范,未雨绸缪,制订好预案,防患于未然、防患于萌发之时,做到“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三是充分估计最坏的可能性,同时通过工作确保不出现最坏的情形,坚决守住财政金融、社会民生、生态环境等底线。四是突出重点,防范化解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科技、社会、国家安全、外部环境、党的建设等领域重大风险。总之,既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还要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

在新中国发展历程中,党和国家成功地化解了政治路线与道路选择的挑战,有效地防范了经济领域的重大风险,抗击“非典”、抗击特大洪灾、抗击汶川大地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自然灾害和风险,都充分说明党和国家具有防范化解各种重大风险的强大能力和优势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就告诫全党,要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使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风险挑战是不可避免的,在国家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进程中,唯有积极应对,增强未雨绸缪的意识,增强防范化解的能力,才能保障党和国家、人民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李捷:正确认识和把握新中国史,才能更好应对和化解各种风险挑战

03、新中国史的精神铸就

新中国史凝结的革命精神,有两个重要的考察维度:一是新中国史革命精神的“源”,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延展,是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弘扬;二是新中国史革命精神的“流”,它是党和人民砥砺奋斗生成的精神丰碑,是中国共产党构筑的精神谱系。新中国史的核心精神是中国进入第二个百年奋斗新征程的精神指引,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定会创生新的中国精神。

(一)中华民族四个“伟大精神”在新中国史中的凝结

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伟大实践的凝结。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时,概括出四种伟大的精神: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这些精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进一步得以发扬光大。

“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等就是伟大创造精神在新中国历史上的传承和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中深情地说:“‘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我在陕北梁家河听到这一消息十分激动。当年,你们发愤图强、埋头苦干,创造了令全国各族人民自豪的非凡成就,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老一代航天人的功勋已经牢牢铭刻在新中国史册上。”他殷切希望广大航天工作者坚定航天报国志向,坚定航天强国信念,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创造更多中国奇迹。

20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党组织带领人民群众在陡峭的太行山上,用最简陋的开凿工具,以“愚公移山”的顽强毅力,兴建起“人工天河”——红旗渠,铸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类似的奋斗精神,在新中国史上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像铁人精神、“两路”精神、屯垦精神、老西藏精神等,都是伟大奋斗精神在新中国历史上的传承和弘扬。

伟大团结精神在抗震救灾、抗洪抢险、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着无穷的力量,成为创造灾后重建奇迹、抗击疫情奇迹的无穷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中国人民所具有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是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苦难考验了中国人民,也锻炼了中国人民。正是因为中国人民经千难而前仆后继,历万险而锲而不舍,我们才能在列强侵略时顽强抗争,在山河破碎时浴血奋战,在一穷二白时发愤图强,在时代发展时与时俱进,中华民族才能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伟大梦想精神,在新时代表现得尤为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总结概括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后,这一响亮的口号就成为新时代最强音,凝聚起国内各民族、各阶层和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以及海外华人的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民有信心,国家才有未来,国家才有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尊自强。中国这个古老而又现代的东方大国朝气蓬勃、气象万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奇迹正在中华大地上不断涌现。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二)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之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伟大建党精神”,“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华民族现代精神,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求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勇气表征,是中国老一辈革命家创立中国共产党的信念凝结。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现代政治精神,是开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进程的思想指引,是构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不竭源泉。建党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又把中华民族精神推向了新的时代高峰。

理解伟大建党精神时,需要关注两个时间节点。第一个时间节点是“一百年前”。伟大建党精神的32个字告诉我们,建党精神是在创建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就形成了的。中国共产党有一个很重要的政治优势,即在矗立起一座座历史丰碑的同时矗立起一座座精神丰碑。这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也是我们党以弱胜强、从小到大,成为世界上最大政党的精神之源。第二个时间节点是“一百年来”,即从100年前一直延续到今天,而且会延续到未来的动态进程。这个动态进程就是“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这里面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构建起精神谱系,一直贯穿到新时代,比如“七一勋章”的颁授,每一位获得者背后都是一座历史的精神丰碑,也是一座新时代的精神丰碑,从今天延续到未来。二是锤炼了中国共产党的鲜明政治品格。这样,我们的理解就能够立体化,概括出我们的精神之源、精神谱系、精神传统以及我们党的政治品格和政治优势。

(三)新中国史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铸就

中国共产党不仅矗立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业绩丰碑,还矗立起弘扬民族精神、铸造革命文化的精神丰碑。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之际,党中央批准了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百年党史的四个历史阶段,形成了不同时代特征的伟大精神,主要包括46种精神:有伟大建党精神,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张思德精神;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王杰精神;有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女排精神;有新时代的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丝路精神。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时期,无数革命先烈锻造了伟大的革命精神,构筑了中国共产党人第一个历史阶段的精神谱系,极大地弘扬和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激励着中国人民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再创辉煌、再立新功。

新中国72年形成的伟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第一阶段革命精神谱系的延伸和发展,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迎来强起来伟大飞跃的精神支柱。新中国成立之初,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揭开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新的篇章,打出了军威、国威,为新中国建设发展赢得了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新中国成立后,大批海外学子义无反顾地踏上归国之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终于打破美苏等核大国的封锁垄断,研制成功“两弹一星”,使新中国在世界上真正有了大国地位、大国尊严。在这期间铸就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中国航天精神。在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年代,涌现了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铁人精神等,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向贫穷宣战、向落后宣战的英雄气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新的一页。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潮中,在创造发展奇迹的同时,铸就了伟大的改革开放时代精神,形成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在他们身后矗立起一个又一个的精神丰碑。

进入新时代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先后总结概括出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塞罕坝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迎来强起来的新发展阶段矗立起新的精神丰碑。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发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精神,要发扬老一辈革命家“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革命精神,发扬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我们要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中国共产党精神血脉,始终保持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新中国72年的发展实践,有宝贵的历史经验,有深刻的历史教训,给党和国家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可以总结为三点:第一,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历史中形成的核心领导地位。新中国史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政治前提,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政治前提。第二,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新中国史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接力探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取得的最大成果,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第三,正确认识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在治国理政中的关键作用。新中国史告诉我们,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不断推动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大国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

李捷:正确认识和把握新中国史,才能更好应对和化解各种风险挑战

作者简介李捷,男,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史学会会长、《求是》杂志社原社长,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毛泽东思想研究。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李捷
李捷
6
0
0
1
2
0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