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铁道学院西游记

作者:陈君锋 李师 来源:炎黄春秋杂志社 2024-06-20 503

导语:三线建设时期,唐山铁道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前身)响应国家部分大学迁至建三线的号召,惜别唐山,千里搬迁至峨眉。全体师生面对挫折与恶劣环境,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白手起家艰辛创校;因陋就简教书育人;创造条件,不懈进行科学研究。后又为平衡教育格局,服从国家安排留在四川,迁址成都,牢记“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校训,继续弘扬“实扬华、自强不息”之交大精神,为西南交通大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添加了色彩。

20世纪60年代,在党中央“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和三线建设战略布局下,1964年9月,铁道部命令唐山铁道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前身)迁往内地,即时缩停唐山校区在建工程。10月,选定四川峨眉报国寺附近为新校址。11月,高等教育部根据中央关于平战结合、加强战争观念和加强三线建设的指示,提出《关于调整第一线和集中力量建设第三线的报告》,确定向三线地区迁建部分高等院校。是年,经中央批准搬迁的高校名单中,有“东方康奈尔”美誉的唐山铁道学院赫然在列。

惜别唐山,千里搬迁至峨眉

1965年3月10日,中共中央正式下文批准唐山铁道学院迁往四川峨眉。7月1日,峨眉建校工程正式破土动工。随着1966年5月“文革”来袭,唐山铁道学院因各种历史原因,被分割为河北唐山和四川峨眉两个校区,并皆被裹挟进“文革”风暴,“闹起了革命”,“左”风之下,校园一片狼藉,迁址峨眉工作逐步让位于“闹革命”。但全体师生仍于逆境中坚持。

唐山铁道学院西游记

1971年11月,交通部决定唐山铁道学院唐山部分全部迁至峨眉。1971年12月初到12月末,全校师生分批次陆续搬迁峨眉。学校全部物资搬迁共动用了400多节车皮,皆由师生亲自搬运,尽管累得腰酸背痛,但大家毫无怨言。经过数昼夜的奔波,来到了峨眉山脚,随即投入到艰辛的新建家园工作中。峨眉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教职工全家人,有的甚至祖孙三代挤在十平方米的宿舍里,自己拉回煤,人工打成蜂窝煤,在走廊里用煤炉做饭;喝的是峨眉河的水,一旦夏天山洪爆发,河水就成了黄泥汤,需用明矾沉淀后才能使用;厕所与宿舍分开,有的设在山坡下;学校建在丘陵地带,爬坡上坎是家常便饭。新校区交通落后闭塞,教职工出行困难,去趟成都要花上三四天时间,不用说出城参加省级、国家级会议或学术交流,就是在校内开会,由于分住在各个山头,通知都十分困难。通讯设备也十分匮乏,校内仅有两部长途电话,对外联络基本断绝,学校内部电话也较少。1972年4月的一天,教师陶家晔突患阑尾炎,来不及送至县医院,校医薛渝因陋就简,于一间学生宿舍内匆忙布置手术室,简单消毒后便开始做阑尾手术。

虽然条件艰苦异常,但大家却硬是在逆境中坚持了下来,并创造出了奇迹。1971年,在钢桥压杆方面提出了《推算H形杆对弱轴失稳的承载力计算方法》,在钢结构疲劳方面写出《对于苏联杜钦斯基所进行的钢结构疲劳研究工作的评价》,并指出前人研究的脱离实际之处,在脆断方面写出《关于钢结构的脆断安全问题》。1972年,西南交通大学进行了“空心高桥墩设计问题的试验研究”“长隧道运营通风”等32项科研项目。

扬帆起航,困境中教书育人

1972年3月2日,交通部下发通知:唐山铁道学院现已迁往峨眉,校名自1972年3月1日起改为西南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正式扬帆起航,继续书写唐山铁道学院的发展历史,并在峨眉这块热土上开创新的未来。同年5月,西南交通大学响应交通部复学指示,开始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因陋就简开展教学工作。

唐山铁道学院西游记

1972年,西南交通大学录取新生364人(不含进修生),皆为农村公社、企事业单位、部队、城镇机关推荐的工农兵学员。至1976年止,共计招收工农兵学员1872人,进修班学员132人。对于这些工农兵学员,西南交通大学全体教职工敞开宽广的胸怀,怀揣一颗赤诚的报国之心,认真从事教学工作,坚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使命与职责。很多年过花甲的老教师,也都挥别妻儿,参加教育革命实践队,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无论严寒酷暑,皆深入教学第一线工作。学生入学时,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因西南交通大学是一所工科院校,需要具备高中的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才能进行学习,老教授们便亲自编写教材,刻钢板,油印讲义发给学生,对文化程度低的同学,课后还要进行专门的辅导,直到他们听懂为止。为了使教材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机械系的严隽耄老师广泛收集资料,跑遍了全国的车辆设计部门、制造工厂和铁路局,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根据工农兵学员的实际水平,编写了专业教材《车辆构造基本知识》。为了使学员对车辆零部件有感性认识,他在教材中绘制了大量的三维立体图和平面图,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许多铁路院校都采用了这本教材。经过三年努力,工农兵学员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大部分成为了工作单位的领导和骨干。

创造条件,不懈进行科学研究

按照1964年峨眉校区基建投资计划,从1965年7月1日破土动工至1969年底,完成建筑面积51568平方米。这些以土为主的“干打垒”房屋,面积只有原计划的1/3左右。在形式上是低标准、低造价,实际上根本无法使用。这些“干打垒”房屋中,除了宿舍外,实习工厂已建5815平方米,但却不配套,车间地面、设备基础、动力配线、变压器安装、锻工炉灶烟囱、围墙门窗等未完善,而且分布在校区的各个山头,给管理和使用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从1972年6月开始,学校开启了续建工程,但由于种种原因,工程进度缓慢,不能很快配套使用,直至1975年年底,房屋才建设完成。1976年,受平武、松潘地震影响,峨眉校区的教职工又都住进了地震棚。

就是在这样“一穷二白”的条件下,西南交通大学全体师生靠着顽强的毅力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传统,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创造条件,艰难地进行科学研究。

机械系起重专业师生参加了天津站我国铁路第一台100吨O型双梁双悬臂新型龙门起重机的设计、制造工作。他们白天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听取意见,和工人们一起放样、下料干活,在60度高温下进行焊接工作,晚上则进行计算和制图。一位老师为了不耽误施工,连续工作三昼夜,完成了整机总体布局和各主件的尺寸设计,并绘制出几十张图,受到了车站党委的表扬。此项科研成果受到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的嘉奖,项目负责人王金诺作为西南交通大学代表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

铁道系工程地质专业部分师生参加了青藏铁路多年冻土研究工作,在现场单位指导下,经过地面测绘、勘测、野外观测、室内实验以及资料整理分析等环节,独立编写了《对青藏铁路南段多年冻土上限分布规律的初步认识》《对青藏铁路多年冻土腹部地带冻结力的认识》等4篇共5万余字的科研报告,编制了青藏铁路南段岛状多年冻土和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的地层柱状图30份、第四纪地层剖面图4份,为后来的青藏铁路建设作出了贡献。

电力机车专业教育革命实践队承担了北京铁路局丰台机务段牵引电动机反馈试验台的设计制造任务。他们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全部采用可控硅静止整流方案。这样一台大型的具有综合性技术的电气设备,在实验室中制造出来困难是不少的。没有材料,他们就先后多次到北京、上海、西安、成都等地的几十个单位求援。几十吨的金属材料、电器配件、机械零部件,都是师生靠手抬肩扛、小车推,搬进实验室的。没有设备,就土法上马,因陋就简,自制了200吨土压床、60吨冲床,修复了牛头刨床,改装了交流电焊机,解决了电镀等工艺设备问题。没有下料,就用钢锯锯、匾铲铲。锯齿磨光了再换一根,铲扁磨钝了就在砂轮上打一下,手打破了包上纱布继续干。大家牺牲了休息时间,经常加班到深夜。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终于按时完成了研制任务。

桥隧系钢筋混凝土偏心受压构件强度计算方法专题科研小组于1973年承担了该科研项目。当时实验室还没有建立,试验机还装在箱子里,工作怎么开展?他们找了一个堆满杂物的食堂底层,房屋净空不够高,就挖地三尺,降低地面高度;不懂吊装,就请工人师傅指导,终于把200吨重的高净空压机安装到位。制作第一批构件时,他们得到了桥隧系全体教职工的支持。靠着肩扛人抬,把钢试模、磅秤、钢筋等从桥隧楼运到黄湾峨眉河下河线。时值严冬,为了保证质量,大家光着脚下峨眉河去洗砂石。从筹建实验室到完成第一批24根柱的试验工作,仅用了半年多时间。此后又经过三年时间,制作并完成了97根矩形截面及工字形截面短柱的试验,为修订我国设计规范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唐山铁道学院西游记

西南交大人在特殊而又艰苦的年代,带着对祖国的热忱与期望,服从国家安排,与国家同向同行,利用各种机会,克服各种风险,开展科学研究,并取得了辉煌成就。据统计,在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上,西南交通大学共获得14项奖项。

谋求发展,向现代大学迈进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1979年10月27日,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下,中共西南交通大学召开第六次代表大会,重组中共西南交通大学党委、纪委,整顿、恢复、调整了各级领导班子,提出今后的主要任务是集中精力狠抓教学质量;加强科研、研究生培养、后勤等工作;开展学校基本建设和增产节约运动,为把西南交通大学办成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理工科大学而奋斗。在此目标指引下,西南交通大学不断恢复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保证培养人才的质量;调整专业,更新教材;固本强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实践,培养能力;建设实验室,改善教学条件;服务社会,形式多样办学;进行学术交流,开启广泛中外合作,使得西南交通大学逐步恢复了往日的荣光。

唐山铁道学院西游记

1984年4月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以川府发(1984)85号函复铁道部、国家计委:同意西南交通大学在成都建总校。5月9日,国家计委以(1984)847号函复铁道部并抄送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西南交通大学进行扩建,在成都建总校。1986年8月2日,成都总校建设工程破土动工。1990年,全体学生在成都总校上课,西南交通大学完成了华丽的转身,向现代化多科性重点大学迈进。2004年,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启用,形成一校两地三校区的办学格局。2017年12月,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参考文献:

1.何云庵主编《西南交通大学史》(第1—5卷),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2.何云庵、李万青主编《实扬华 自强不息—从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到西南交通大学》(上、下卷),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2
0
0
0
4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