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芜农村的城镇化要不得

作者:康梅芗 来源:山西日报 2013-07-29 285

  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鄂州市长港镇峒山村调研时强调,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把广大农村建设成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笔者因从事农村报道多年,对现下农村的荒芜深有感触:村子荒芜了,过去红火热闹的村庄,现在几乎见不到青壮年的影子,能走得都走了,剩下的除了紧锁的院落就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大片的土地荒芜了,原来那些田地里郁郁葱葱的庄稼被杂草所替代,就连儿时熟悉的乡间小道,也被蓬乱的灌木所覆盖;人的精神荒芜了,走出去的大多数也依然徘徊在城市与农村之间,面临着“回不去农村、融不进城市”的双重困境。在家的老人不仅生活上无人照料,而且耄耋之年依然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对隔代教育的心理负担;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心理、道德行为和安全问题,如此等等,在留守的和外出打工的物质生活尚不丰盈的时代精神荒芜日益凸显。

  谈到城镇化,香港大学的一位教授曾说过,新型城镇化可能是块馅饼,也可能是个陷阱。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城镇化战略的推进是一个必然过程,但它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这个转变既要防止有城无市的过度城镇化,又要防止有速度无质量的粗放城镇化;既要防止光圈地的房地产化的城镇化;又要防止摊大饼的大城市病的城镇化。城镇化过程,不应是削弱农业、剥夺农民、凋敝农村的过程,而应当是加强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的过程。

  行笔至此,农村要成为农民的美好家园,“三个不得”不能松弛懈怠:

  一是农村荒不得。古村落是我国数千年农耕文化的结晶,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但一些地方借城镇化的名义,造新城,灭老村,许多古村落正在急速消失。著名作家冯骥才痛心疾首:“每个村庄我们都不知道它的历史、风俗、文化,历史上我们从来没有盘点过。很多村庄没有村落史志,有的村庄可能有一部非常久远的历史,但是我们不知道。”没有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因而,我们不能摒弃农村这份民族的“遗产”。

  二是农业轻不得。曾看到一则报道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农村人口尤其是年轻人口越来越多的脱离土地,而城市人口绝少到农村工作。这个现象如果任其发展,数十年后土地由谁来种?这已经成为农村日益凸显的问题”。正如“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所言:“年轻人极少搞农业,这是个大问题,这不仅会影响粮食安全,还会加速农村社会的凋敝。”粮食关乎国计民生,这样的重任绝不是“老人农业”所能担当的。

  三是农民伤不得。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90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崇高位置。当前,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警示我们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我们的“中国梦”也绝不能让这四五亿人掉队。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