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光:“第二个结合”结合的重大意义、理论内涵和现实路径

作者:王伟光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3-12-15 1620

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意义、理论内涵和现实路径

王伟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突出优势,也是当代中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历史根基。完成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亟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真理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使之迸发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强大精神力量。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经验总结,是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的必然需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强烈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

一、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意义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工作,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包括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不断地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提出:“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他肯定了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统一过程中的重要性,指出只有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真理与我国具体实践才是“完全地”“恰当地”结合在一起。基于此,毛泽东同志把民族性作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首要特征,强调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毛泽东同志明确表示,“对中国的文化遗产,应当充分地利用,批判地利用”。这就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不能不加辨别地一概排斥中华传统文化,也不能盲目地照搬照用中华传统文化,而是要在批判的前提之下进行继承和吸收。我们不能“不加分析地把什么都说成是封建主义”,而是“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进行具体的准确的如实的分析”,“划清文化遗产中民主性精华同封建性糟粕的界限”,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中国共产党长期强调,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继承内在于我国的具体实际之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不断地促进中华民族新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本身包含着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也必然要求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命题,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第二个结合”的重要提法,对“两个结合”重要命题作了经典表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从指导思想的高度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提高到史无前例的高度,指明了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方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创新成果。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实现“两个结合”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肯定“两个结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中的重大作用,明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来进行现代转化,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源泉,发挥好文化培根铸魂的社会功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把“两个结合”作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根本路径,强调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赋予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夯实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群众基础和文化基础。

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而这个“必由之路”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系列重要论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问题,从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认识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许多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述,为进一步推进这一结合提供了重要的遵循。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定位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长期以来,中国人民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启迪,也为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与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系统地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明确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强调其在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在地统一起来,在传承中实现发展,在发展中重视传承。

二、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论断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使命与根本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繁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和精神支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以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为必要条件的。要实现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我们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当代结合,更好地构筑起强大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

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列宁说过:“只有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共产主义的实现建立在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之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成果,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其成果理应反映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程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牢固积淀在中国人民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之中,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是当代中国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恰如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所指出的:“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文化凝结着过去,连接着未来。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都是一个绵延不断、接续推进的过程。我们正是在传承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之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当前我国的思想文化也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升华。

其次,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处于大的“历史时代”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但又发生重大变化的大变局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这一历史时代就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时代,是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时代。社会主义文化代表了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是化解资本主义文化危机、解决当代世界文化焦虑的法宝,也是引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动力,更是产生真正具有世界先进性文化成果的关键所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蕴含在具体的民族文化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大打意识形态的“软实力”“巧实力”战争,大打文化争夺战,以实现对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颜色革命”的战略意图。我们要战胜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就必须反对资本主义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引导力和影响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佳结合必将提升中华文化的整体实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最后,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要指导各国无产阶级运动,就要面对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与所传播国家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才能解决马克思主义扎根的问题,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问题。恩格斯在分析美国工人运动时指出,当马克思主义进入美国时,“它不能期待美国人向自己靠拢。它是少数,又是移民,因此,应当向绝大多数本地的美国人靠拢”。同样,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扎根要面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要与中国人民的文化传统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能否生根,能否得到中国人民认同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中国人民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结合,关键是两者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认识上具有许多联通之处,都包含着一定的普遍真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人们从内心真正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才会将其付诸实践,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正如列宁所言:“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更加契合中国人民的民族文化传统,更能满足中国人民追求真理、建设美好社会的愿景,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三、科学分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深刻内涵

中国共产党自觉地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我们需要随着历史和时代的进步来科学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涵。

第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去“鉴别”中华传统文化,区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先进与落后,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特色,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契合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费孝通曾表示:“‘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历史过程,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然后才能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历史,进而在多元文化的世界确立自己的位置,实现与其他文化的互动与共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传承的全部文化的总称,是一个中性的集合概念。这其中既有优秀、精华的部分,也有落后、糟粕、腐朽的部分。我们所说的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一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是优秀的,就在于其有别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但是,对“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存在不少争议。季羡林曾表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这两个表面上看上去像是对立的东西,不但不是泾渭分明,反而是界限不清;尤有甚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双方可以相互向对立面转化”。面对这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要求做到“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鉴别”是“扬弃”的前提。只有鉴别清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先进与落后,才能明确“扬”与“弃”的具体内容,继承“扬”的内容,批判“弃”的要素,从“精华”和“先进”之中汲取有益的养分。鉴别的原则就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鉴别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运用马克思主义“鉴别”中华传统文化成为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第一层含义,也是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结合的前提,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觉的重要标志。

第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使马克思主义“适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度、认可度和接受度,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中具有普遍性、基础性、根本性和长远指导意义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不是某一个国家、某一个民族的独有文化,而是一个世界性的学说。马克思主义越是普遍真理,越具有普遍意义,它就越是世界性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著名口号就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世界性、普遍性的特征。马克思主义不排斥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文化,也能够得到各种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人们的认可。马克思主义要让某民族、某地区的人从内心深处真正接受,就需要和该民族、该地区的优秀文化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本土化。这是马克思主义为世界无产阶级所认同的重要方式,也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方法。恩格斯曾就如何在美国的工人运动中传播马克思主义指出:“越少从外面把这种理论硬灌输给美国人,而越多由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在德国人的帮助下)去检验它,它就越会深入他们的心坎。”这种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来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能让马克思主义走进人们“心坎”之中,真正地为人们所接受和认同。任何民族都不可能完全摆脱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而完全接受另外一种思想。恩格斯的这个说法完全适用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要走进中国人民的心中,也要适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行为方式,通过中华民族的文化形式来展现自身的魅力。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库,认真研究中华传统文化,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之举,也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文化领域的具体运用。

第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意味着产生“新”的成果,既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来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丰富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创新是赋予传统以新的内涵,是实现理论的与时俱进。面对当今时代的新发展、新状况,我们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之下,提升中华文化的自主能力,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今生活、现代文明的对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要求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进程中推陈出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这些重要论述把中国共产党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我们在新时代继续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方面。恩格斯明确表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他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中国共产党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活动,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成果,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这也为马克思主义增添中国特色的新内容、新方法、新思维。

四、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现路径

恩格斯曾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中华文明前进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人民走向自由全面发展的保证,更是提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之基。在经济全球化、现代化的潮流中,我们要积极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发展中取得主动权,努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过程中的指导地位,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根本目的是创造出当代中国和当今时代的先进文化。当前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有两种错误的做法:一种是把中华传统文化说得一团漆黑的文化虚无主义,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落后文化,是为落后的统治阶级服务的,是一种历史包袱,是拖累时代前进的惰性力量,是应该被彻底地抛弃的糟粕。文化虚无主义通过歪曲支撑我国文化自信的英雄人物、事件、史实,夸大中西方的差距来贬损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等方式否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是数典忘祖、妄自菲薄的表现。另一种是死守旧有传统的文化保守主义。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跌入低谷,当时国内开始有复兴儒学之说,尔后逐渐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有人企图用新儒学取代马克思主义,或者是将马克思主义儒学化,这就走向了极端,走向了复古主义,这种开历史倒车的做法无疑是不可取的。我们要坚决反对蔑视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虚无主义,也要反对厚古薄今的文化复古主义。文化虚无主义与文化复古主义都割裂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造成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对立,也阻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发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进方向偏离社会主义文化的轨道。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实现符合时代需要的现代化转化,而马克思主义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更具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第二,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适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经过历史沉淀的、具有生命力的文化留存,是中国人民既有的解决各种各样人类问题的文化途径。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并能继续传承下去,就在于赢得了人们的认同,能够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强大的价值引导和道德规范作用。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要融入时代文化结构及当代社会之中。我们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植根于当代中国人民的思想意识、道德观点、行为方式,就要充分发掘和阐发经典古籍、历史遗存、文物古迹承载的丰厚文化资源,弘扬古圣先贤、民族英雄、志士仁人的嘉言懿行。我们要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挖掘、解读、转化,要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丰富、发展、传播,更加辩证地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逻辑,从而把优秀的、先进的价值理想和文化追求内化为人们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化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强大动力。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适应当今文化和当代社会发展需求、满足未来人类社会发展需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揭示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阐明其如何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服务于当代社会实践和群众生活,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成为助推时代发展的精神力量。

第三,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永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能进行自动结合,必须要有结合的主体。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和实践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也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主体。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就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立足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正确地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和我国国情相适应。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21世纪的发展,从当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出发来审视和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时代课题,创造性地解决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坚持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的领导地位,正是落实党的全面领导、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的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将从满足当前人们精神文化需要的视角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使其更能引起人们的思想共鸣,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在新时代,我们还要深入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点,分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科学地预判中华文化未来发展的可能道路。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就没有止境。继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

第四,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应主动回答当代人类面临的诸多挑战和难题,积极地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过去的成功经验,也是现在的重大任务,更是面向未来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例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中华文明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全世界,理应为当今世界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为当前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中国方案。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局部战争不断、生态环境恶化等世界难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为造福人类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理念和价值支撑。从人类前途命运的角度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马克思主义能够实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结合,代表着人类的未来走向,也将实现对人类未来的指导。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能够产生根本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超越充满“资本逻辑”的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新文明形态。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要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的美好未来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创造的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追求和走向“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全新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解决一系列国内长期积累及新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并在实践中形成中华民族独特的标识,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推进中华民族完成伟大复兴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

[3]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2
0
0
0
5
0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