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发展的制高点

作者:王绍光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13-05-02 346

《21世纪经济报道》社论:中国改革发展的制高点

王绍光 

    沧海横流,力道方显。中国执政党对国家改革发展的政治领导力,从它对潜在问题的处理能力可以看出大概。在GDP保持高速增长的经济情势下,执政党领导层自2003年抗击非典一役,渐次推高对社会分化失衡、矛盾加剧问题的关注,将政治发展重心转移到巩固执政基础,巩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民心,以克服可能导致改革危机的重大政治风险。

    正在召开的执政党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研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议题,即是这一政治进程的一个初步总结。国家权力和执政党基于公义的自我重塑,则既是处理社会失衡、建构和谐社会的重心所在,也将是中国改革发展的"制高点"所在。

    执政党的政治重心转向建构和谐社会,最大动因乃是发现,国家要长治久安,要保持执政地位,仅凭经济增长远远不够,而必须回归最基本的政治议题,也就是以足够的执政能力来巩固最大多数民众的支持。巩固执政基础的最大障碍即是社会差距越拉越大。在分化日显的中国社会,民众最强劲的呼吁即是国家权力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从2004年底到今年年初,各种社会意见相互激荡,借助住房、教育、医疗等等热点问题,衍化出延续良久的改革论争,其中的焦点问题也就是如何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执政党中央有意识地通过政策布局与群众的呼吁形成良好互动,以营造建构和谐社会的社会共识。从胡锦涛2002年12月视察西柏坡发表"两个务必"的讲话,到新发展观、建构和谐社会等理论的逐渐成熟,到惠及民生的各种政策(如三农政策、城市农民工政策、义务教育政策)陆续出台,社会公众对社会公正和民生问题的讨论日益热烈,新闻媒体的平民意识也大幅跃升。因此,尽管围绕改革有诸多争论,公众对于建构和谐社会的政纲却有非常高的认可度。

    这种良好互动为执政党中央的具体政策调整准备了坚实的政治条件。执政党中央以和谐为目标的最重要的调整都围绕自身展开。择要而言,一是重申改革的政治承诺,二是约束纪律,努力追求公平正义。

    此前,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为模式的改革的正当性很大程度来自于其"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政治承诺。但是,当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之后,如果没有一系列的社会政治条件,很难自然而然实现"共同富裕"。执政党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政治目标,要求"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将"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相提并论,提出"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政治原则,可以看作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此前政治承诺的一种重申。

    要化矛盾为和谐,其中最大的阻力就是近来新华社等媒体所批评的"特殊利益集团",这些权钱勾结的利益群体往往以强凌弱,制造社会矛盾,伤害社会和谐,也是建立公正公平的市场秩序的障碍。执政党中央近期在肃贪方面屡有作为,在追求公平正义之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有西方记者曾经将市场体制的建立看做现代社会发展的"制高点"。就中国的改革发展而言,制高点另有所在,那就是一个公正有力的国家权力。建立一个公正公平的市场体制,而不是巧取豪夺混乱不堪的市场体制,还得靠能够体现公平正义的国家权力。

    国家权力要公正有力,无疑必须拓展各阶层的利益表达渠道,吸纳合理的利益表达。但是就执政党而言,同样重要的课题是基于执政党的长远政治利益和国家发展的整体利益,来规约侵害公共利益和民众利益、损害社会和谐的"特殊利益集团"。特殊利益群体必然会有强烈的利益诉求,但是就执政党内的秩序建构而言,首要的问题是必须以党纪国法来约束那些危及改革大局、损害公共利益和民众利益的特殊利益群体及其诉求。并不是任何诉求都可以堂而皇之登堂入室,而执政党一切制度设计最后的目标都是为了更公正有力的国家权力的产生。

    对于执政党而言,只要把握住构建公正有力的国家权力的"制高点",赢得最广大民众的支持,就不怕任何挑战。目前执政党中央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纲和整肃党纪的措施所赢得的越来越多的支持和称赞,或可作为一个初步的注脚。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王绍光
王绍光
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教授,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