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科学的历史胸怀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作者:刘书林 来源:红旗文稿 2013-09-09 441

  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过程中,思想理论界越来越集中认识到运用科学的历史胸怀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这种科学的历史胸怀,本质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运用和弘扬这种科学的历史胸怀理解和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建立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思想条件。同时,这种方法也是超越各种认识的片面性、局限性,抵制各种错误思潮,解释许多思想困惑的必要思想理论修养。

  一、以科学的历史胸怀对待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把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看作一个整体,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连续性和规律性,有利于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习近平同志一系列重要讲话,正是以科学的历史视野,进行宏观的概括,理论联系实际,体现了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为核心内容的科学的历史胸怀。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阐述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就展现了宏大的历史胸怀:“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着眼“九十多年来”的历史,充分肯定和评价了历届党中央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所做的努力。这样的历史胸怀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报告在阐述我们党的重大责任时,也采取了科学的历史的视野进行阐述:“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新的征程上,我们的责任更大、担子更重”。

  回首历史的进程,立足现实的情况,展望未来的方向,这种联系到历史、现实、未来的观察问题的方法就是科学的历史胸怀。对于这种科学的历史的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做了精辟的界定和论述:“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要把党的十八大确立的改革开放重大部署落实好,就要认真回顾和深入总结改革开放的历程,更加深刻地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更加自觉地把握改革开放的规律性,更加坚定地肩负起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责任。”这种联系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思路,必然把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看作一个整体,把其中每一个阶段看作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这不仅深化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的内涵,同时也拒斥了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更是运用这种科学历史方法的典范。他科学地分析了新中国60 多年的历史,澄清了长期以来纠结思想理论界的一些思想混乱,引起思想理论界的强烈共鸣和极大反响。他明确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绝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这样的分析结论,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党的十八大精神完全一致,从根本上防止了把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实践的两个不同时期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以一个时期否定另一个时期的错误倾向。同时也堵塞了借口肯定其中一个时期而否定另一个时期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这种对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科学的历史胸怀,还体现在深刻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的经验,梳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系统地追溯和总结了世界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历史。从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一直追溯到我们党做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计6个时间段。讲话有力地说明,我们党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是怎样经过反复比较和总结,历史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的;是怎样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改革开放30多年实践的根本总结。讲话也使我们明白了世界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历史,从而使我们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大前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科学的历史胸怀对待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把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看作一个整体,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连续性和规律性。这不但对于新进中央的领导干部而且对广大党员群众是一次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教育,同时也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教育。

  二、以科学的历史胸怀对待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能够更加坚定地看清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大趋势,超越社会主义发展的低潮和曲折,把握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主流和主线

  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它的发展历程不可能是笔直、平坦的大道,在披荆斩棘的探索中,出现曲折和错误,甚至出现低潮,是丝毫不奇怪的。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必然运用科学的历史胸怀,牢牢把握历史发展的大趋势,透过曲折、失误和低潮,坚信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证的“两个必然”的结论,把握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主流和主线,拒斥一切否定和抛弃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和一切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以科学的历史胸怀对待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早在1956年,西方各国借赫鲁晓夫大反斯大林而出现反共风潮之机,中共中央政治局经过认真讨论,以《人民日报》编辑部的名义发表《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重要文章,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首先以科学的历史胸怀,深刻分析了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会出现曲折和错误。文章首先从人类社会几个不同的阶级专政发展的纵向历史脉络,分析了作为新生事物的无产阶级专政出现曲折的原因。文章写道:“自从人类社会分裂为几个利害不同的阶级以来,经历过奴隶主的专政,封建主的专政,资产阶级的专政,这些专政继续了几千年;而从十月革命胜利以后,人类才开始经历无产阶级的专政。前三个专政都是剥削阶级的专政,但是封建主的专政比奴隶主的专政要进步些,资产阶级的专政又比封建主的专政要进步些。这些在社会发展史上曾经起过一定进步作用的剥削阶级,总是在很长的时期中犯过无数历史性的错误,而且是反复地一犯再犯,才能积累他们的统治经验。但是随着他们所代表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的尖锐化,他们仍然不可避免地要犯更大的更多错误,激起被压迫阶级的大规模反抗和他们内部的分崩离析,以至促进了自己的灭亡。无产阶级的专政和以前任何剥削阶级的专政,在性质上根本不同。它是被剥削阶级的专政,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是为了创造没有剥削、没有贫困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专政,是人类历史上最进步的也是最后一次的专政。这样的专政,担负着历史上最伟大、最困难的任务,面对着历史上情况最复杂和道路最曲折的斗争,因而它的工作——正如列宁所说的——也不能不犯很多的错误。”“整个说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还只有一百年多一点的时间,从十月革命胜利以来,还只有三十九年的时间,许多革命工作的经验还是不足的。我们有伟大的成绩,但是还有缺点错误。……而成绩总是多于缺点,正确的地方总是多于错误的地方,缺点和错误总是要被克服的。”这种科学历史的分析,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提高了世界无产阶级政党和群众的政治觉悟。

  在《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一文中,又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角度论述了社会主义事业在曲折中不断发展壮大的趋势,凸显社会发展的规律,指出应该历史地、科学地对待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现实。文章指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如果从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的时候算起,到现在还只有92年。在这92年中,虽然有许多迂回曲折,但是整个运动的进展是十分迅速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占世界土地六分之一的苏联;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又出现了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的社会主义阵营。这些社会主义国家犯了一些这样那样的错误,敌人就高兴起来了。有些同志和朋友就难过起来了,其中有一些人甚至对于共产主义事业的前途发生了动摇。但是无论敌人的高兴、同志和朋友的难过或者动摇,都是没有充足理由的。无产阶级初次担负国家的管理,迟的只有几年,早的也只有几十年,要求他们不遭到任何失败是不可能的。短时间的、局部范围的失败,不但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但是任何有远见的人决不会为此而感觉失望和悲观。”接着,文章又将社会主义的初期历史进程与资本主义初期的历史进程进行了对等地、历史的比较,从而无可辩驳地说明:一切新生事物虽然经过曲折发展,但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是不可阻挡的规律,人们不能用一时的曲折和失败,否定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今天之所以引用党中央1956年的这一段论述,是因为它的预见性竟然是如此强烈,针对性竟然是如此准确,简直就像针对今天人们的思想实际而言。只有以科学历史的胸怀观察世界历史,社会主义制度初期发生的这些失败或者曲折,才能得到科学的说明。这些所谓曲折和失败与当年的资本主义制度初期相比,确实算不了什么。照一下历史的镜子,资产阶级统治者今天根本没有任何资格和理由指责和否定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状况。历史规律就是这样:“哪有一种新生的事物没有困难和弱点呢?问题在于未来。我们前面的道路无论还有多少曲折,人类最后总是要走到光明的目的地——共产主义,这是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的。”(《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人民日报,1956年12月29日)

  运用科学的历史方法观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就会超越低潮和曲折的迷雾,看清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每一次高潮与低潮都是交替出现的。低潮反映了敌对势力的镇压和破坏,同时也反映了进步力量的弱小和缺乏经验。但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就是冲破了一次次的低潮,在低潮中总结经验,积累力量,最终还是形成一次次新的高潮。历史地看到低潮与高潮交替的规律,就能够不为浮云遮望眼,把握事物的本质,建立对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自信。

  值得注意的是,在研究苏联东欧发生剧变的原因的20多年中,一些研究者竟然基本上或者完全抛掉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有的甚至陷入历史发展的“不可知论”,所谓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再次泛起。西方也极力煽风点火,妄图借助于其某些“基金会”的力量左右中国的某些知识分子,极少数人甚至宣传苏联垮台是没有按照西方的所谓“普世价值”进行改革,等等。也有少数人很别致地提出“从档案里发现历史真相”,似乎借助于某些档案材料的挖掘就能够把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几十年的研究成果推翻。固然,历史学家重视历史档案的作用,但是,仅仅靠档案研究历史是靠不住的。第一,你选择的是什么样的档案?选择哪些档案?你选择的档案全面吗?第二,你选择的档案真实程度如何?第三,对于同一个档案描述的事实看法大相径庭怎么办?第四,靠某些新发现的档案能够看到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吗?对那些新式的迷信考据材料的人,对那些看到一星半点的所谓新材料就大叫发现历史“新大陆”的人,有必要提出以上这样的质疑。

  近来读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侯惠勤同志的自选集,其中一段论述令人很受启发。他说:“考据学不能代替历史学,考据方法不是历史研究的根本方法、当然更不是唯一的方法……因为考据最多可以鉴别史料的真伪,而难以真正确立史料的历史价值,即在多大程度上再现了历史。……历史的复杂性就在于它存在着无数相互冲突的事实,从微观角度看,它们同为真,都是‘事实’,而从历史趋势看,存在的并非都是真实的,相当一部分现存的事物已经失去了客观必然性,成为偶然的、纯表象的实例。”“要区分最能表现特点的材料,需要正确的历史观,需要认识和叙述历史的科学方法论。”(《侯惠勤自选集》,学习出版社,2012年版,第205-206页)这番议论真是一针见血,揭示了那些常常以宣布发现历史“真相”来制造轰动效应的人们的虚伪。

  三、以科学的历史胸怀对待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能够科学地、客观地评价无产阶级领袖的地位和作用,捍卫革命导师是捍卫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

  列宁指出:“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49-150页)这是唯物辩证法在评价历史人物中的全面综合的运用。科学的历史方法反对以今比古,把当下自己的思想挂在古人的名下;同时,也反对苛求古人,要求前辈知道今日的具体情况、要求前人符合今天达到的某些认识。

  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基本精神之一,就是以科学的历史胸怀客观地、科学地评价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领袖人物。在党的十八大开幕式上,全体代表起立向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默哀,表示深刻的缅怀。十八大报告评价:“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同时评价:“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说,苏联乃至东欧国家的崩溃无一不是从否定甚至丑化自己的伟大领袖开始的。我们坚持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和正确维护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不仅是继承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从沉痛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教训得出的结论。这体现了我们党政治上的清醒和成熟。

  对待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领袖的态度和评价是一个关系重大的政治问题。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创始者不仅仅是一个卓越的领导人,更是一种制度的象征,一段历史的标志,一代人的精神归宿,客观上也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化身。一切想继续推进科学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人,都会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自己的领袖。反之,一切国内外企图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人,必然把没落阶级的疯狂和复辟旧制度的希望化为对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仇恨,否定、攻击和丑化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领袖。所以,在当代,对待社会主义国家创始者的态度,就集中反映了对待社会主义事业的真实态度。这是一块试金石。实际上,这是我们始终面对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如果处理不好,甚至上了敌对势力的当,就会导致亡党亡国的悲惨命运。

  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一切敌对势力常常抓住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某些错误或者所谓的“错误”,撕开缺口,掀起否定领袖的风浪,目的在于颠覆社会主义制度。这就更加需要人们以科学的历史胸怀,识别真伪,避免上当。在苏联的所谓“改革”中,反共的敌对势力从否定斯大林入手,接着就把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共产党的领导,统统当成所谓“斯大林模式”加以否定和批判。有的甚至把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都当成所谓“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加以否定,甚至颠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概念。在斯大林遭到长期的否定和丑化之后,依次发生的事件是:列宁遭到粗暴的否定和批判,苏联共产党的领导地位遭到取缔,社会主义国家宣布灭亡。这完全实现了西方敌对势力几十年分化、西化和颠覆的夙愿;也是混在党内的那些背叛者公开无耻出卖无产阶级事业的大暴露。当人们看到戈尔巴乔夫反对斯大林的全部真相时,社会主义事业大势已去!悔之晚矣!这个沉痛的教训令全世界无产阶级无不扼腕叹息!借口攻击斯大林而攻击社会主义制度,这是20世纪西方玩弄的大阴谋,这是社会主义国家再也不能忽视或忘却的教训。

  四、关键是培育党员干部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修养,这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在全党培育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增强党员干部的基本理论修养和科学的历史胸怀,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思想条件。只有这样,党才能有凝聚力,党和人民才能有共同的话语体系和共同的逻辑,形成同心同德的局面,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

  掌握科学的历史胸怀,本质上就是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运用科学历史的胸怀审视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从事物纵向发展的脉络来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更能够清晰地看清事物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种观察问题的方法正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的体现。这样观察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现实,更加能够看清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

  在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关键时刻,广大党员干部能不能运用体现科学世界观的历史胸怀审视历史和现实,能不能在理性层面上解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能不能经得起严峻考验、能不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前途命运问题。新中国60多年的历史证明,党的干部队伍的理论修养是合格的,经得住考验的。否则,就不能解释我们党和国家能够克服种种艰难曲折迎来民族复兴光明前景的现实。但是,这种合格的状况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在现实的各种曲折中不断努力学习、思考和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一直强调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加强干部的读书、学习和理论修养。他指出,一些干部在新的历史时期经不起考验,出现一些理想信念、思想观念和作风方面的问题,根本原因还是唯物史观不牢固。有了唯物史观,眼界才能开阔,站位才能高,才能看到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所在。”“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留给我们的传家宝。”“这些基本观点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之中,内容博大、思想精深,需要坚持不懈地刻苦学习、深入钻研,需要原原本本地阅读马克思主义原著,才能领会得更加深透。”“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贯穿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就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其历史趋势的基本观点,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求是》,2010年第7期)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高校、理论学习中心组等都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新干部、年轻干部尤其要抓好理论学习,通过坚持不懈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

  党的十八大为我们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奠定了良好的条件,新一届党中央领导在治国理政中展示了一代新风,广大党员干部只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世界观的境界,全面提升自身的素质,就能够使我们的战略目标的实现更加胜券在握。

  (作者: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教授)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0
1
0
0
1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