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提供根本保证

作者:佚名 来源:北京日报 2015-02-03 397

 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提供根本保证

 

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

    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指示,为做好高校党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是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的思想指南和行动纲领。北京高校众多,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党的建设也始终处于全国高校前列。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始终围绕高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在继承中创新,在改革中发展,以首善标准切实加强北京高校党的建设,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提供根本保证。

    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思想理论管方向、管灵魂、管长远,思想理论的成熟是政治清醒的保证。只有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才能确保高校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北京高校历来重视思想理论建设,新形势下必须围绕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持续不断地推进思想理论武装和思想理论创新工作。高校要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要求,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贯彻好落实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师生头脑,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着力提升师生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增强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发挥北京高校学科人才优势,切实将高校建设成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

    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处于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首都高校更是始终处于第一线、最前沿。高校要充分认清责任与挑战,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不断增强意识形态工作自觉性、坚定性。要持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不断坚定师生员工理想信念,巩固共同思想道德基础。要着力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的建设和管理。要改进新闻宣传工作,推进媒体融合,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舆论引导能力,为高校改革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立德树人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为当前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确立了根本依据。高校要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摆在首要位置,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搭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纳入学生成长各环节,引导学生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帮助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要把实践环节纳入教育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创新创造、勤工俭学等活动,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验感受和认知理解;要打造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首都特质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着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育人长效机制。要大力加强师德建设,以良好的师德影响和带动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加强和改进北京高校党的建设,责任重大,任务紧迫。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的部署,不断凝聚北京高校内涵发展的强大动力,不断开创北京高校党建工作新局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建设中争作表率,为建设首善之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再建新功。

战略工程 固本工程 铸魂工程

 

刘川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近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的基本定位。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事关高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这个重大问题,事关高校及全社会的安全稳定大局,意义重大。

    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导向。《意见》强调,高校党委要把坚持正确导向摆在意识形态工作的首要位置,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国内改革全面深化,必将带来不同利益群体的思想波动。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大数据时代的信息网络带来巨大变革。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我们必须头脑冷静、稳扎稳打。“打铁还需自身硬”,高校领导班子、党员干部、宣传思想工作者要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重点,深化思想理论建设,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增强政治敏锐性,不断提高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素质。要组织广大教职员工开展思想理论学习,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活动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要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增强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着力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要扎实履行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这是党中央对高校任务使命的最新指示,也是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方面。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成果的学习,积极搭建线上线下学习平台,创新学习方式途径,增强学习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人才优势,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开展科学研究,着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阐释解答上下功夫,帮助解决师生和各界群众的思想疑惑,充分发挥高校作为思想理论高地的作用。要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通过撰写文章、师生宣讲等多种形式,向各界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再立新功。北京师范大学作为一所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一定会在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方面做出贡献。

    要用好管好高校意识形态的传播阵地。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用好管好阵地是关键。要用好高校意识形态传播阵地,积极刊发话语新、接地气、正能量的学术成果和文学作品,发挥好思想引领作用。要建立健全课堂、讲座、论坛、沙龙、读书会、网络论坛、境外资助项目等管理制度,筑牢抵御渗透的防火墙。北京师范大学在接受境外基金资助管理方面,实行外事部门和直接责任部门会签制度,开展“双审核”和追踪管理,确保意识形态安全。要完善师德规范、教师行为准则、学术行为规范等,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奖惩的首要依据,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要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关键时刻能发声,形成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说清道理 讲好故事 系好“扣子”

 

郝立新

    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必须把握好教育教学规律,了解学生对象的特点,以科学逻辑的力量征服人,以鲜活的事例感染人,以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人。

    要向学生讲清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中的基本道理。要深入浅出地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来龙去脉。既要回答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什么,又要解释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理论和方法。要善于导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帮助他们回答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理论兴趣。“打铁还需自身硬”。讲授者必须熟悉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这一看家本领。在教学中,在内容上要突出理论的科学性和推理的严密性,在形式上要注意阐述的清晰和表达的生动,这样才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震撼学生的心灵。

    要向学生讲好故事。理论需要事实来支撑。要把历史故事、生活案例、模范事迹等有机地融入教学中。大家熟知的案例教学内容相当多的是中外历史。以史载道,以事喻理,历史是优秀的教科书。其中,思想文化史是学生们非常感兴趣的内容。应该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放在人类思想文化的长河中来考察、比较和阐释,以彰显和论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要讲好模范的故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的思想境界、精神气质、行为形象在价值观培育中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学习和模仿是思想观念的培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往往存在“英雄情结”,他们容易成为心目中崇拜对象的“粉丝”。这表明人格影响力的巨大。价值观的传播不能仅靠观念的灌输、口号式的教育,而应多宣传、宣传好那些积极献身于国家建设、致力于造福人民、爱国敬业、踏实做人的“好人”。他们身上散发着感染人的魅力,是一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格体现,他们以人格魅力诠释着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向上向善的价值追求。

    要为学生系好“扣子”。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系好人生思想的第一粒“扣子”,是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应有之义。人无德不立,教无道不兴。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授业”者,还应该是传播正确价值观、帮学生系“扣子”的“传道”者。作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道”者,广大一线教师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和光荣的历史使命。在我们校园,有一位双目失明的年逾80的老教授作了题为《信仰-信念-信心:在困难条件下如何得以坚持》的报告,介绍了他36岁因病双眼不幸失明后,40多年如一日,始终坚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翻译工作岗位上,执著地坚持着从事学术研究的艰辛历程。他的事迹深深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青年学子。这种信仰坚定、百折不挠、爱岗敬业、乐观向上的精神和品质无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写照。他在身体力行中向广大青年学子传播了高尚之“道”,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说道理,讲故事,系“扣子”,都离不开良好的教学模式。目前,中国人民大学正在积极探索“系统教学、专题教学、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中,系统教学是基础,专题教学是精华,实践教学是提高。在系统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大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的比重,在此基础上,根据大学生自身特点和社会需要,从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疑点、难点问题入手,提炼与课程相关的专题,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研究专长与学术兴趣,开展专题授课,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和实践,回到学校展开深入讨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和所学理论相关的社会调查、社会工作、参观考察、案例分析等活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系统教学、专题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辅相成,使教学内容丰富、充实、多样,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做社会价值引领的时代先锋

 

韩 震

    高校的宣传思想工作,是一项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程中,高校要走在前列,做社会价值引领的时代先锋。

    高校首先要坚定广大师生的理想信念,增强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大学生是青年精英,他们的精神面貌决定着中国未来的精神面貌,他们思想的高度决定着民族未来的思想高度。为此,我们就要加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理论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用历史和现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用事实和道理讲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用比较和分析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让青年学生真正自觉地确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高校要加强师生的道德教育和实践,提升师生的道德素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全体师生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高校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师生言行的影响力。高校师生道德素质提升,可以为巩固中华民族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做出特殊贡献。道德思想教育,本质上不是一部分人教育另外一部分人,而是人们之间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看到身边的好人好事,我们就可以做到相互激励、见贤思齐;我们每个人的点滴善行,就可以积善成德、汇成宏大的社会力量。在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在价值取向上确立正确的方向,这样我们才能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道德基础。

    高校要切实加强意识形态引导管理,不断激发广大师生奋发向上的正能量,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为此,我们就要把握导向、守好阵地、带好队伍。党委要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旗帜鲜明地弘扬正气,抵制歪风邪气,要坚决抵御不良风气和思潮的侵蚀,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在壮大主流舆论的过程中,要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师生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们理解、接受、认同,真正成为高校主流价值观。在不断提升正能量的过程中,要学会创新,善于运用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师生便于参与的平台,开辟师生乐于参与的渠道,积极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增强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在互联网时代,要尤其注意思想宣传工作与新媒体的结合。思想宣传工作,软性渗透比生硬的直接灌输好,平等对话比居高临下的效果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一定要改变话语体系,不能一味依赖纯灌输的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像调味品一样,或者像盐一样,调在我们做出的各种佳肴里,让大家吃下去有利于健康,如果让师生直接吃盐效果就不好了。

    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形成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长效机制。对于学生来说,什么是真正的发展?真正的发展是知识、精神、价值的上升,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消费了多少价值,而在于创造了多少价值。人的创造力从哪里来?关键在于自己的责任和知识能结合。这样,个人的发展就与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了。高校要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绝不是人人都天天说24个字就万事大吉了,而是体现在高校的所有工作环节中、渗透在师生员工所有的言行之中,决定我们思考的方向、行为的方向。价值观需要在体验中内化,在实践中升华。立德树人,就是高校的全部工作内容和工作环节。

    最后,高校要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着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

有效提升宣传思想工作的针对性

 

冯 培

    对高等学校而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最近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其布局谋篇的战略意义,可与十年前产生重大影响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相比。从“三育人”到“五育人”的领域拓展,从着眼学生精神风貌的“基础工程”、“民心工程”到着力教师队伍建设的“固本工程”、“铸魂工程”的指向深化,不仅显示出在当前多元文化交融、多种思潮涌动、多样价值并存的社会境域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师生的紧迫现实性,更表明了在师生发生着从单维接受向多维比较的认知转化、从注重听取向强调参与的行为演变、从“一条大河波浪宽”的价值凝聚向“千江有水千江月”的价值变迁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把牢意识形态主导权的极端重要性。

    必须看到,伴随着人们认知世界的多元化、精神世界的分众化、意义世界的感性化、情感世界的碎片化,今天主流意识形态的外化传导过程和师生的内化接受过程,绝非是一个“子弹”与“靶子”的线性传播关系,而是一个“强震”与“共振”的多元变量关系。因此,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达到有效性,就首先应在“融于有意”与“化于无形”这两个维度上,创新性地提升自身直面问题的针对性。

    所谓“融于有意”,是指学校应当对宣传思想工作做好顶层设计,增强集成共进的整体性与协同性。就目前运行机制而言,在高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学校宣传思想工作客观上存在着相互并行、互不隶属、垂直管理、分科执掌、分层负责的不同管理系统。现实中不同系统间有机联系的缺乏和彼此割裂的固化,往往造成虽然各方投入很大,但却由于在教育内容共融、教育时空共振、教育资源共享等方面缺乏整合协同,并不能同一地支撑同心的目标。

    因此,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合力体系和整体观念已初步确立的基础上,需要持续推进的,仍然是愿景同一、使命共担、分而不散、功能互补的整合协同性。我们要以顶层设计营造主渠道和主阵地之间的良性互动,形成同步共振;要以系统设计推动课程教育与课外教育之间的深度融合,形成互补延伸;要以制度设计促进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形成整体合力。

    所谓“化于无形”,是指学校应当对宣传思想工作做好传导设计,增强与时俱进的感召性与引导性。大量现实表明,在各种思想文化信息对人们思维形成的影响中,传导过程本身感召性与引导性的程度,决定着引发受众选择性、构成冲击强烈性的幅度,进而同样影响其实现内化认同性和建构价值性的强度。“理”是“论”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引”是“导”出来的,不是逼出来的。因此,遵循“用户至上”、“体验为王”这些已在师生思维方式上潜移默化的互联网思维习惯,通过转换角色、转换情感、转换语境,将理论的文本概念变成情境的人本演绎,融“教”于“导”,寓“理”于“引”,既是网络在线教育保持“用户黏性”的基本方法,也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时代视角。

    所以,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公众意识和传播理念已初具形态的推进中,需要与时俱进的,仍然是关注变化、直面问题、站在前沿、引领潮流的自身创新性。我们要用大众化分享共识以强化知觉,用朋辈化消弭隔膜以深化感觉,用情感化建构价值以内化悟觉,来提升宣传思想工作的温度;进而使鲜活生动的形象感受,深化为师生自觉内省的心理感动;将即时短暂的体验感受,升华为大家知行合一的情理感佩;让灵活参与的互动感受,扩展为高校群体仿效的哲理感染,以强化宣传思想工作的深度。惟有做好这两个重要取向的传导设计,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担当。

    (作者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2
0
0
0
1
1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