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及时有力反驳诋毁英雄的杂音噪音

作者:黄坤明 来源:人民日报 2015-08-15 527

      【原编者按

  8月14日,人民日报理论版刊登中宣部常务副部长黄坤明撰写的长文《弘扬抗战精神 推进伟大事业》。

  文章说,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狼牙山五壮士”、“刘老庄连”、“八百壮士”,等等,这些英烈和他们所代表的英雄的中国人民,挺起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文章提出,要持续不断地加强抗日战争伟大历史的宣传,理直气壮地宣传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特别是针对一个时期以来以“再评价”“揭秘”“纪实”为名诋毁英雄、消解崇高、虚无历史的杂音噪音,要作出及时有力反驳。

  全文如下:

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及时有力反驳诋毁英雄的杂音噪音

  中宣部常务副部长黄坤明。 资料图

  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回望那段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伟大历史,深深镌刻在我们民族记忆中的,既有家国破碎、同胞死难的伤痛,也有中华儿女英勇抗敌、浴血奋战的壮烈,更有气壮山河、光辉永在的伟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我们纪念那段伟大的历史,就是要铭记先辈们为中华民族立下的伟大功勋、为世界人民作出的伟大贡献,就是要传承和弘扬苦难辉煌中孕育出的伟大抗战精神,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抗战精神重塑中华民族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解放、捍卫自由独立的正义战争,是与法西斯主义在东方主战场进行的殊死较量,是中国近代以来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范围最广和对手最凶残、牺牲最惨重的反侵略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深刻认识抗战精神的伟大,就是要站在这样的历史高度、透过这样的历史视野,既走进当时的历史场景,充分认识抗战精神对于那场战争的意义和价值,看到它是决定抗战胜利的最根本、最关键因素;更要由此上溯到鸦片战争百年来的历史进程,充分认识伟大的抗战精神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意义和价值,看到它是扭转民族命运、再造民族魂魄的内在力量。

  伟大的抗战精神唤起了民族觉醒。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爱国传统的伟大民族,国家民族利益至上始终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价值准则。鸦片战争后,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列强的一次次入侵、不平等条约的一个个签订,中华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受到沉重打击,人们的国家认同和民族意识日益淡漠,东方雄狮沉睡于漫漫长夜。日本帝国主义处心积虑吞并中国,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在“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的声声呼唤中,在抵御侵略、挽救危亡的不断抗争中,中华民族实现了最为彻底、最为深刻的集体觉醒。“誓死不当亡国奴”,为民族而战、为国家而战,成为响彻华夏大地的最强音,埋藏在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重新涌动激荡,民族自尊、民族自信、民族自强的意识和信念空前高涨。正是经历了这场血与火的洗礼,中华民族才真正实现了民族自觉,以全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伟大的抗战精神促进了民族凝聚。近代以来,中国屡次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历次战争虽殊死抵抗,却都以失败告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中国无法形成全民族的大团结、大凝聚。地广不足以为大,人多不足以为众。日本帝国主义之所以敢于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甚至叫嚣三个月之内灭亡中国,正是把几亿中国人视为“一盘散沙”。面对民族存亡续绝的危机,抗日救国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团结起来的思想共识,成为中华儿女凝聚起来的精神旗帜。中国共产党从民族整体利益出发,倡导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一步系牢了全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纽带。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举国鼎沸兮,全民总抗战”,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空前团结、一致抗日。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从没有像抗战这样有如此广泛的民众动员、如此紧密的民族凝聚,中国人民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新的长城。

  伟大的抗战精神升华了民族精神。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着自强不息、威武不屈、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百年来的屈辱与沉沦,极大地影响了整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和精神风貌,萎靡不振、浑浑噩噩、怯懦卑膝的精神状态在全社会滋长蔓延,侵蚀着民族的根脉。抗日战争燃起了重铸中华民族精神的熊熊火焰,淬炼了中华儿女的血气精魂,舍生取义、坚贞不屈的崇高气节充塞天地,决不被任何敌人吓倒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贯若长虹,不达胜利决不罢休的信念意志坚定如山。面对侵略者的凶残杀戮,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人人抱必死之心”“争着死,抢着死”,多少英雄前仆后继,毁家纾难、以身殉国。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狼牙山五壮士”、“刘老庄连”、“八百壮士”,等等,正是这些英烈和他们所代表的英雄的中国人民,完成了对民族精神的更生再造,树起了一座座新的精神丰碑,挺起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伟大事业呼唤伟大精神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成就伟大的时代。70年前,我们正是有了伟大的抗战精神,才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完成了救民族于危亡的历史任务,实现了中华民族由灾难深重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战声远去、硝烟散尽,英雄长眠、精神不朽。70年来,伟大的抗战精神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激励一代代中华儿女戮力同心、砥砺奋进。当前,我们正行进在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面临着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虽不再是血与火的生死之搏,但却是艰与险的兴衰之战,需要全民族传承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在中国道路上激发起更加强大的中国精神,汇聚起更加磅礴的中国力量。

  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需要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救亡图存、打败日本侵略者,是那一代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在伟大的抗战精神的感召和激励下,先辈们用生命和鲜血赢得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抚看今朝,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不断向民族复兴迈进,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担当起来的历史使命。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全面依法治国进入新的征程,全面从严治党进入关键阶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已经展开,我们的责任更加重大,任务更加艰巨。这就需要我们传承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激发全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坚定实现历史使命的意志和信念,万众一心、同舟共济、风雨兼程,为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拼搏、不懈奋斗。

  面临的严峻困难挑战需要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的抗战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对抗一个高度工业化的国家,是一支洋枪土炮混杂、兵种单一的军队对战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现代诸兵种协同的军队。我们面对着一个使用极为凶残战争手段的侵略者,甚至一度面临短短几年就丧失大半国土的“绝境”。中国军民以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的坚强意志,绝地反击、坚持到底,赢得了以弱胜强的反侵略战争,书写了战争史上的奇迹,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壮举。如今,我们在和平的环境中谋发展、求进步,国家事业蒸蒸日上,人民生活日益富足,但摆在我们面前的矛盾和问题仍然十分尖锐,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仍然十分严峻。从国际上看,全球市场持续低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区热点此起彼伏,一些势力长期对我进行遏制、分化,我发展空间受到挤压,外部风险不容忽视。从国内来看,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调结构、转方式面临诸多挑战,发展起来的新问题和发展不足的老问题交织叠加。困难越多、挑战越大,就越需要我们传承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激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坚定信念,不畏艰险、攻坚克难的巨大勇气,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昂扬斗志,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闯过一道又一道险关。

  现实的复杂思想环境需要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抗战期间,面对敌强我弱、战局不利、政局动荡、物资短缺,“攘外必先安内”“亡国论”“速胜论”“曲线救国论”等各种论调粉墨登场,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抗日救国的大旗,鲜明宣示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统一了全民族抗敌御侮的意志,决不投降、血战到底的精神在全社会成为主流。现在,社会变革日益加剧,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各种社会思潮竞相涌现,一些错误思想观点也时有出现,一定程度上动摇着人们的理想信念,消磨着人们的奋斗意志,削弱着人们的责任担当。社会思想意识越复杂,不同思想观念的交锋越激烈,就越需要我们传承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引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必胜的信念、坚韧的意志、坚定的决心、无畏的担当,凝心聚力、奋发图强,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我们曾饱受屈辱但始终自强不息,我们曾历尽磨难但一直坚忍前行。今天,缅怀峥嵘岁月,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就是为了更好地铭记历史、启迪当代、昭示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弘扬抗战精神,锻造当代民族之魂

  把伟大的抗战精神传承好、发扬好,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把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作为义不容辞的光荣任务,融入贯穿到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不断激发全民族信仰的力量、强化精神的纽带。

  高扬理想旗帜、筑牢信念基石。坚守理想、坚定信念,不论是在当年的抗日战争中,还是在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征程上,都是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要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和中国道路宣传教育,加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研究阐释和宣传教育力度,引导人们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主心骨、定盘星,深刻认识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巨大优越性和光明前景,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汇聚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抗战精神最为本质、最为关键的价值要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更加突出和彰显伟大的抗战精神。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着力培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不断增强全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用辉煌的中华文明激发民族自豪感,用丰厚的文化积淀构筑人们的精神家园。要大力弘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形成的革命文化,发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凝聚谋发展促改革、实干兴邦的思想共识、价值共识。

  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思想舆论深深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气质品格和精神状态,深深影响着我们所做一切事情的效果好坏和结果成败。面对日益复杂多元的舆论生态,必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要围绕党和国家的发展目标、中心任务,及时全面准确地宣传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深入解读各项政策举措,充分反映改革发展的新进展新成效,充分展示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伟大事业的生动实践和精神风貌,有效引导社会热点,努力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把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融入到日常的舆论宣传中,结合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充分反映抗战精神在当代的生动体现。要持续不断地加强抗日战争伟大历史的宣传,理直气壮地宣传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宣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地位作用。特别是针对一个时期以来以“再评价”“揭秘”“纪实”为名诋毁英雄、消解崇高、虚无历史的杂音噪音,要及时有力地进行反驳和引导,正本清源、以正视听。

  书写时代史诗、谱写人民赞歌。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必须更加自觉地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要引导作家、艺术家继承和发扬抗战时期文艺工作的优良传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爱国主义作为当代文艺创作的主旋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吹响“时代的号角”,用全部热情为祖国和人民放歌抒怀,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要推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秉持对民族负责、对历史负责的精神,着力书写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书写中国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和自由、捍卫祖国主权和尊严建立的伟大功勋,书写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伟大贡献,努力形成无愧于伟大历史的英雄史诗。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从一开始就具有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的重大意义。由此而言,伟大的抗战精神虽然在中国形成,却具有世界意义。要把抗日战争特别是伟大的抗战精神作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内容,更加有效地宣传介绍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宣传介绍中国人民为赢得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付出的巨大牺牲,让客观的史实、正确的史观得到国际社会更加广泛的认知认同。要通过国家社科基金、出版基金和新型智库等平台,整合各方面力量,加强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研究,运用精准化、实证化的研究成果,为更好地认识和宣传抗战历史提供学术支撑。要把历史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针对“中国威胁论”“中国扩张论”等论调,大力宣传我和平发展理念,宣传“一带一路”对于推动世界和平进步和地区繁荣发展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树立中国作为和平发展维护者、促进者的良好形象。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当中华民族又一次站在命运攸关的历史关口,我们更加珍视艰难岁月中凝聚和指引全民族砥砺前行的伟大抗战精神。这种精神,过去曾经鼓舞英雄的中华民族冲破历史的惊涛骇浪,现在和将来也一定会激励我们成功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3
0
0
0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