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以立为本、立破并举”的辩证法

作者:双传学 来源:光明日报 2018-10-23 476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以立为本、立破并举”的辩证法

双传学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以立为本、立破并举”的辩证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必须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这一重要论断既深刻阐述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担当新作为,又蕴含着丰沛的科学有效的辩证法思维,为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意识形态”概念并不是马克思创制,但马克思是意识形态理论奠基人。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就指出:“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自此,“意识形态”概念被引入社会历史领域,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工具。马克思恩格斯公开宣称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

既然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那么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立”与“破”的斗争。所谓“立”,就是确立、树立能够体现本阶级属性和利益要求的意识形态;所谓“破”,就是破除、打破与本阶级属性和利益要求相背离的意识形态。不破不立,“立”与“破”之间辩证统一、有机融合,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典方式”。比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通过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通过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列宁则一针见血地指出,“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学说,是科学工作者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我们必须在工人中重视这种意识形态的灌输,否则就是加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于工人的影响”。在这一“立”“破”双向作用下,他们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同其他意识形态甄别开来。

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并善于运用立破并举的辩证法做好各个时期的意识形态工作。早在1920年,毛泽东同志就意识到“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鲜明提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概念,反复提醒全党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通过开展大规模的思想改造运动和学习宣传活动,确立起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做好这项工作是全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任务,决不能削弱。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提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妥善应对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不断发展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就意识形态工作发表许多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既清醒地认识到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又明确提出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各种错误思想必须敢于斗争、敢于亮剑。有立有破,立与破的辩证运用,成为社会主义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一个特色和优势。 

意识形态工作在立破并举中取得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科学运用以立为本、立破并举的辩证方法,推动意识形态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意识形态领域发生开创性、长远性、全局性、根本性改变。

意识形态工作的地位作用得以科学精准定位。只有先从思想深处“立”得住,行动举措才能站得稳。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核心与灵魂,具有特殊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用“极端重要”、三个“事关”来科学定位意识形态工作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在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既继承了党历来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的优良传统,又适应了新时代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新要求,为意识形态建设的立与破做好了思想准备。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不断创新发展。理论只有被群众所掌握才会产生巨大物质力量,而群众能不能接受理论,既要看理论是否科学,还要看其话语表达是否鲜活、入脑入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表达的重要性,指出“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在这一重要思想指引下,一系列创新话语进入人们日常生活。比如,“中国梦”将个人梦想与国家、民族、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将党的主张和政策用鲜活明亮、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四个全面”“五位一体”将意识形态工作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既实现了意识形态工作与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又防止意识形态工作变成空洞说教。创立新型话语表达还体现在国际传播上。比如,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提炼了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而且使中国理念、中国主张、中国方案赢得越来越多的认同和支持,世界上认真倾听“中国之声”的人越来越多。

主动作为敢于斗争的正气底气更足。敢于亮剑、善于斗争、勇于胜利,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鲜明特征。制定实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层层传导压力,让立与破成为鲜明工作导向。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以战斗的姿态、战士的担当,扶正祛邪、激浊扬清,勇于同错误思潮开展斗争,坚决向各种歪风邪气说“不”,一度出现的歪理邪说得以坚决遏止,一些媒体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态度不鲜明甚至采取“不偏不倚”“打擦边球”的态度得以坚决纠正,特别是不断加大对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辨析和有力批驳。一系列“组合拳”频频出击,有效遏制了各种错误思潮的炒作蔓延,有效扭转了主流思想主导地位遭受侵蚀的状况。 

应对新挑战必须“立”得坚定“破”得彻底

树欲静而风不止。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总体上保持向上向好趋势,同时也要看到意识形态领域并不平静,面临的形势依然错综复杂,面对的挑战依然严峻,有时甚至还面临尖锐的斗争。妥善应对这些问题,必须始终保持战略定力,继续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的辩证运用。

立理性辨识,破模糊认知。当前,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情况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各种思想多样杂陈、竞相发声逐渐成为常态。同时,改革发展中的困难、前进中的问题,也不可避免地映射到人们的心理层面,极易诱发非理性表达。少数人不时借社会热点特别是突发事件将个案无原则泛化,把具体问题政治化、把局部问题全局化,蓄意挑起舆论漩涡。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观点时有出现、伺机冒头,试图把普通事件炒成热点事件、把敏感事件炒成意识形态事件。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坚持立破并举,引导群众自觉理性辨识各种错误观点,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

立主旋律,破负能量。市场经济在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的同时也滋生出逐利本性,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本位主义等负面效应随之显现。“市场逐利”不仅让一些领域道德失范、一些个体唯利是图,屡屡突破公序良俗底线。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主旋律得不到弘扬,反而负能量四处蔓延、混淆视听。我国实行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旗帜鲜明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共同唱响正面宣传大合唱,奏出时代最强音。

立“中国声音”,破“西方迷雾”。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个别西方国家想当然地把我国当作挑战和威胁,不遗余力、想方设法地调整策略、变换手法对我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围堵,妄图策动“颜色革命”。面对这些迷眼紊心的“烟雾弹”,我们必须保持足够警醒。

壮大主流意识形态必须葆有立与破的政治定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毫不动摇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的工作方位、工作方式、工作方法,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

毫不动摇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关键在党。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要充分认识到,党管意识形态是我们党的宝贵经验和重要原则,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动摇。要确保意识形态领域各部门、各单位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手里。强化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一盘棋”格局和“一呼百应”的态势,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

矢志不移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定盘星”。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基础,也是巩固加强主流思想文化的基础,能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西方国家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攻击的焦点,就是试图颠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面对复杂形势,无论是理论研究、宣传报道,还是文艺创作、思想教育,都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摆在首位。特别是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宣传阐释不断往实里走、往深里走、往心里走,把强大的精神能量转化为开拓进取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思路举措和实际行动。

旗帜鲜明拿起勇于斗争敢于辨析的有力武器。斗争一直存在于意识形态领域,敢不敢斗争、会不会斗争成为检验意识形态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尺。当前,一些人受西方错误思潮影响,要么有意无意弱化、淡化意识形态,宣扬“意识形态虚假论”“意识形态无用论”等论调;要么蓄意制造事端,把个体事件片面意识形态化。还有人在大是大非面前,或奉行“鸵鸟政策”,或热衷当“谦谦君子”,或用“不争论”“不炒热”“让说话”为自己开脱。意识形态领域不是风花雪月,不是和风细雨,而是考场和战场,需要我们准确把握意识形态的本质内涵,廓清笼罩在意识形态问题上的理论迷雾,对各种错误思想敢于亮剑,坚决反对和抵制一切违背、歪曲、否定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言行。

坚持不懈抓好抓实阵地建设管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管理既要“守住”,也要“占领”。“守住”就是要完善机制,严格制度,加强日常监管,把住重点关口,确保意识形态阵地可管可控。“占领”就是要抓住机遇,既“守阵地”又“拓疆土”。比如,充分开发运用网络资源,牢牢掌握网络战场的主动权,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建立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强用好互联网思想舆论阵地。

(作者:双传学,系新华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0
0
1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