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为何总是被“误解”?

作者:李小飞刀&胡一刀 来源:补壹刀 2019-09-17 721

 李嘉诚为何总是被“误解”?

  李小飞刀&胡一刀

李嘉诚,这是一个极具代表性和象征性的“符号”。

对香港人来说,这个名字意味着什么?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法是:香港人从一出生,到离开人世,都离不开李嘉诚家族的产品。大到住的房子,小到要喝的一瓶矿泉水,以及供香港人消费的各种商场。

李嘉诚,被称为“李半城”是有道理的。

也正因为此,在关乎香港发展的焦点事件上,“李半城”的表态每每都受到异乎寻常的关注。而几乎每次表态后,“李半城”还得继续做一番解释,因为他的表态“总是被误解”。

李嘉诚为何总是被“误解”?他真的被误解了么?

1

李嘉诚最近一次表态,是在9月8日。

当时,他在香港慈山寺接受媒体采访,就香港近期事态表示:年轻人应该体谅大局,政府也应该对“未来的主人翁”网开一面。虽然法律与人情有冲突,但任何事,在政治问题都要两方面,大家能为对方想一想,好多大事能够化为小事。

此言一出,各方评论奔腾而来。

很多人自然地发问,李嘉诚口中的“未来主人翁”是指谁?那些打砸立法会、涂污国徽、侮辱国旗,动不动就瘫痪机场、公路与警察暴力对抗的暴徒,能算是未来主人翁吗?如果他们是香港未来主人翁,香港还有前途吗?

所谓“网开一面”“大事化小”这些词汇下面,是否隐藏着对这些暴徒既往不咎的意思呢?

李嘉诚为何总是被“误解”?

李嘉诚(资料图)

违法犯罪,却不去惩治,能寄希望于这些暴徒自己良心发现、改邪归正?如果真这么好,那全世界的警察和司法机构都可以洗洗睡了。

在“网开一面”的言论遭到外界猛批后,9月13日,李嘉诚通过旗下基金会发表了一份声明,称自己在慈山寺的言论被曲解,十分遗憾。声明还称,“多年已习惯了那些莫须有的指责”……但最为重要的是“宽容不等于纵容,不等于无视法律程序”……

此前一次李嘉诚就香港局势发声,同样充满争议。一句“黄台之瓜,何堪再摘”,一句“最好的因,可成最坏的果”。两个不同的版本,有选择性地刊登在不同的港媒之上,之前补壹刀曾经发文分析过此中的玄机与引发的争议。

在“摘瓜论”和“因果论”刊登后,“李半城”也发了一个声明,解释为什么要刊登两个不同的广告,声明表示:目前香港形势复杂,难以用单一语言或沟通方法响应,“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之说法”。

回想4年前的9月12日,一篇《别让李嘉诚跑了》的文章在内地和香港引起巨大关注。文章批评李嘉诚旗下长和系撤走中国资产,是“失守道义”的行为。该文对李嘉诚撤资行为进行了严厉批评。

据当时有媒体做出的不完全统计,李嘉诚在海外的投资总额已超过了3000亿元人民币,而这些资金绝大部分是抛售了在中国的资产项目换来的。

而对于那篇文章,李超人回应道:“商业的归商业,政治的归政治。”

这些表态,以及随后的解释声明,不但没有化解大家的质疑,反而引发更大的想象空间。这是李嘉诚故意追求的效果吗?还是他说话的风格历来如此?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需要对李嘉诚做更深入的了解。

2

2003年4月1日,“哥哥”张国荣留下“我一生没做坏事,为何如此”的遗书,从中环东方文华酒店24楼一跃而下。

香港社会为突如其来的噩耗震惊,一时无法接受,没成想,这仅仅是2003年流年不利的一个开始:“非典”、23条立法危机以及楼价暴跌,这“三重危机”不但在那一年,也给后来香港社会的一系列问题埋下了伏笔。

在“三重危机”中,诞生了一个词与一群人——“负资产者”。

时间需要往前推到1995年,当时英资房地产商抛售香港房产,许多本地房产商接盘,市场上莫名盛传起中央政府回归后不管多高的盘都会接,不买楼是傻子的流言,大批中产扛着贷款冲进房市。

香港回归后,这种靠流言和投机吹起来的泡沫逐渐破裂,至2003年达到最低谷,楼价较1997年的高位下跌近70%。当初借了贷款买房的那些人,因为房价骤跌,无法清偿贷款,还欠下银行一屁股债,这就是所谓的“负资产”。

到2003年6月时,整个香港的住宅负资产宗数达到了历史最高的105697宗。未偿还贷款额高达1650亿港币,即每宗平均欠款156万港币。

更可怕的是,由于房产的抵押价值已经低于未偿还贷款总额,银行开始向不少业主allloan(要求借款人提前部分还款)。业主还不上就收房拍卖,弥补房贷亏空。

黑了心的银行不但向业主追讨欠款,还以弥补抵押品价值不足等名目追加补偿,补偿款甚至达到欠款的两倍。 

可怜许多中产当年省吃俭用东拼西凑买下一套房子,也许刚刚装修完毕,就要眼睁睁看着房子被银行收走,还莫名其妙欠下几百万的债务。很多人不堪忍受,根据统计2003年香港自杀率为18.8(即10万人中有18.8人自殺),是香港有统计以来的最高水平。

当年,香港整个“负资产”人群达到10万人。

李嘉诚为何总是被“误解”?

香港密集的房屋建筑

有香港专家认为,这一危机影响深远,“财富大调整使香港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本来作为社会主体的中产阶层迅速缩小,无产阶层和负资产阶层不断扩大,社会稳定的基础遭到削弱,艰苦创业的风气和精神日渐消失,社会分化现象日趋严重,不论大事小事,都很难在理性的基础上达到共识,社会难以宁事。”

作为香港地产界的大佬,李嘉诚的长实集团在这次危机中自然有其角色。

李嘉诚一向长袖善舞。他成功的秘诀是,在地产低潮时找地段不好的低价地皮下手,加以建设包装后以高端小区推出,从中大赚差价。

此外,长实还通过推出新楼盘时小批推出的手法,人为造成供求不平衡,一些楼盘第一期推出的第一批单位甚至只有几十个,令楼盘经常出现数十倍的超额认购,这种推销手法所造成的市场气氛无疑是构成香港泡沫经济的元凶之一。

李嘉诚为何总是被“误解”?

嘉湖山庄(资料图)

比如天水围的嘉湖山庄,也是当年李嘉诚以底价盘下来的“经典”小区之一,李嘉诚对这个项目颇为重视,嘉湖山庄的嘉字正是取自李嘉诚。开盘当天,明星黎明到场助威,每平方英尺价格由1500港币飙升至4300港币,长实赚得盆满钵满,而业主的灾祸就此埋下。

在当年订购的时候,业主们与长实作了“撻定”,就是交了的定金被长实扣下不再退还。随着房价暴跌,业主们集体向长实申诉能否“网开一面”,撤回买卖合同并退回定金,毕竟,订金也有四十五万港币之数。

但李嘉诚认为买卖双方应该秉承合约精神,定金不予退还。长实还将业主们告上法庭,要求追讨重售物业的差额及其他垫支费用总计超过560多万港币

香港上诉庭判业主败诉。

在9月8日李嘉诚做了那番“网开一面”的表态后,有香港舆论将他当年对嘉湖山庄业主的表态重新拿了出来:同样网开一面,哪个是李嘉诚的真意,哪个是“莫须有”呢?

还有人指,当初仅嘉湖山庄就有一千多名业主陷入负资产,他们原本都算是中高收入阶层,为还款不得不节衣缩食,有些人更因为状况差被公司裁员,失去供款能力。香港社会有今天,李嘉诚不能说完全没有责任,他现在却站出来好似要当好人笼络人心,算不算虚伪呢?

最严厉的声音是,身兼工联会理事长的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吴秋北在其脸书上发帖,指“李超人”是“蟑螂王”,“黑衣暴徒、未来主人翁”听到李超人的“婉言”,更能“暴朝警察施,恶向良民行”。李超人此举以其商业眼光“投资未来主人翁”,保佑其王国袋袋平安,实在是划算不过。

李嘉诚为何总是被“误解”?

吴秋北脸书截图

在香港面临当下动荡的关口,李嘉诚的表态之所以受关注,首先是因为他是香港首富,任何国家或地区的首富都是当地的公众人物之一。

而李嘉诚的发家史又与香港的发展史结合得如此紧密,他是与七八十年代香港经济腾飞共起步的,他的名字在香港社会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其影响力随着香港这个名字远达整个华人世界。

他的发家史又是非常特殊的。

香港社会在三个不同时期经历了三代财阀,第一代是英国资本,以太古为代表;第二代是1949年后来港的资本,以船王包玉刚为代表;第三代是李嘉诚,无论是与前辈相比,还是在世界范围内做比较,像李家这样纯粹以房地产发家的可谓少之又少。

李嘉诚自己也说过:“低买高卖才会赚钱,勤劳并不能够赚大钱”,他所代表的一群人的利益,是很特殊的。

李嘉诚为何总是被“误解”?

住在香港窄小“劏房”里的人

这些年,李嘉诚对李家在内地、香港和欧洲的产业做了大范围的调整,基本形成内地<香港<欧洲的结构,有舆论认为,从商业布局考虑,能得罪谁不能得罪谁,李嘉诚心里很清楚。

此外,李嘉诚毕竟已是90岁的年纪,属于“老一辈”的人了,在香港和内地的影响力不可避免地将向下走,他看待内地与香港的眼光,恐怕多少会有些以年长者自居的心态吧。

有人指出,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李嘉诚为自己的儿孙布局未来。他的后辈,无论在个人能力、品德、社会形象等各方面都远不如他,但拥有着巨额财富,这样的人在贫富差距巨大、社会矛盾凸显的香港,容易成为大众情绪的针对目标。

因此,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很可能是李嘉诚这几次“暧昧”表态的目的之一。

3

作为香港当前富豪家族的代表,经过几十年的摸爬滚打,李超人明白要保证自己的财富,就必须尽可能在底层民众和政府之间寻求一个“安全和微妙”的位置。

李嘉诚的表态,被误解也就不难理解了。模棱两可,可能本来就是其想要的效果。

在每一个毛孔都散发着商业气息的香港,有一句话说,香港商人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成功哲学是,必须心黑手狠。成功是最大的目标,手段则看自己的本领。

如今看香港现在积累起来的种种问题,还需要再提一下那篇《别让李嘉诚跑了》。

这篇文章的作者罗天昊后来在回应外界疑问时说,文章主要关注的是香港社会的挑战与未来改革。“香港日益严重的贫富分化,财富的创造机制出现了畸形。部分人财富的获取,并非来自劳动与才智,而是来自垄断和特权,同时,阶层固化,经济豪门化,大众声音被漠视,种种不公,引起了民众的强烈不满”。

罗天昊说,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未来?其实即是对于民众呼声的回应。摧毁地产霸权,振兴实体经济。地产独大,国之凶兆。

这种观点,其实在当时的香港和内地都具有相当大的代表性。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香港经济总量从800亿美元,上涨到2018年的3638亿美元。翻了四倍多,但是看看今天香港普通人的经济收入,就能明白他们对那些地产商的怨气因何而来。

同样是30年间,香港的GDP从占中国内地20%,到如今广东的GDP已达13315亿美元,是香港的三倍以上,这么对比不由让人怀疑,香港是不是错失了一些机会?

李嘉诚为何总是被“误解”?

港珠澳大桥(资料图)

如今,“李半城”们靠着几十年的经营,让香港经济高度依赖地产业和高企的房价。“囤积居奇,价高则抛”这样的商业法则最后让谁得到了机会,又让谁失去了机会,可能那些地产大佬们心知肚明。

所以,李嘉诚说出的每一个字,都经过了字斟句酌的反复推敲,都蕴含着异常丰富的信息,都体现出他超人的精明和对局势的老谋深算。一般人又怎么可能读得出来,从这个角度说,误解岂不是必然的吗?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0
0
0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