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南:《环球时报》这个说法有点问题

作者:司马南 来源:作者微博 2021-06-02 2422

司马南:《环球时报》这个说法有点问题

环球时报这篇文章的大体观点我同意。

但是涉及到毛主席的那段话,如此引用和评价,我以为不妥,至少容易被别人误解。

作者没有明确交代毛主席是在什么背景下讲什么事情说了这么一句话,且环球时报的引用也涉嫌不够严肃。

环球时报用语:毛公之前说过“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创造出来”,这句话在改革开放后一度受到一些知识分子的嘲笑。

环球时评对这些“知识分子的嘲笑”,没有给出态度和立场,仿佛这些嘲笑是有道理的。而事实上这些嘲笑毫无道理,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一部分,是几十年来非毛化的具体内容。环球时报的社评没有厘清事实也便罢了,以讹传讹非常不应该。

我们这个年纪人熟读的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那篇文章,其实是1957年2月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的报告,在报告中毛主席专门讲到计划生育。

他说:我们这个国家有这么多的人,这一点是世界各国都没有的。它有这么多的人,六亿人口!这里头要提倡节育,少生一点就好了。

毛主席说,要有计划地生产。我看人类最不会管理自己。对于工厂的生产,生产布匹,生产桌椅板凳,生产钢铁,他有计划。对于生产人类自己就是没有计划,就是无政府主义,无政府,无组织,无纪律(这个话引起全场大笑)。

这个政府可能要设一个部门,设一个生育计划部好不好?(又是一阵大笑)或者设一个委员会吧,节育委员会,作为政府的机关。人民团体也可以组织一个,组织个人民团体来提倡。因为要解决一些技术问题,要拨一笔经费,要想办法,要做宣传。可见,后来大家熟悉的计生委的名字都是毛主席在1957年定下的。

后人在这次最高国务会议的会议记录中,可以看到北大的马寅初教授讲出的自己的肺腑之言:我们的最高领袖毛主席对人口问题有同样的看法,这是一件可喜的事,他所见所闻远比我广,得出的结论一定更正确,因此我对毛主席表示崇高的敬意……

中国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程恩富先生曾经讲过,实际上是中央政府首先提出要适当控制生育问题,马寅初本来心理也有这个想法,他看到中央政府有的领导说到这个事,他就大力地鼓吹这个事,就是主张中国适度人口是6亿,现在已快接近6亿,我们必须采取严格的措施。后来有人神话马寅初,诋毁毛主席,以致谬误流传,很多人不辨究竟。

1958年,有人对马寅初《新人口论》,进行了错误地批判。确实有过这回事,但那是另外一个问题,可以找时间单谈。

今天我想强调的是,中国的计划生育工作是在毛主席的人口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毛主席非常重视计划生育工作,在毛泽东时代开始的计划生育工作,一直在推广和贯彻实施。1973年召开的第1次全国计划生育工作会议,按照毛主席他老人家要求,诸项要求具体到令人感动的程度,避孕药具一律免费,且送药上门。关于生孩子,提出了“晚、稀、少”的口号,要求针对不同地方的不同情况作具体部署。史载,70年代初,毛主席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表示:中国人太多了……

1974年底,已至耄耋之年重病缠身的毛主席,在国家计委《关于1975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报告》上,又作了明确地批示:人口非控制不可!

……

够了,关于毛主席重视计划生育工作,就先说到这儿吧。

我想,这篇社评一定不是老胡写的,老胡只比我小4岁,对毛主席的话耳熟能详,不可能犯这样的错误。

“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创造出来”,毛主席的确说过这样的话,但前提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强调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在说孩子生的越多越好。读过毛主席原文的网友成千上万,大家不妨把这段话补出来。

环球时报这篇锐评不是要笼统地打×x,“坚决反对有人学着BBC强调否定计划生育政策”,这个观点旗帜鲜明,我赞成。但在引用毛主席这段话的时候,有所疏忽,横竖是不应该的。

要是能改过来就好了。

附:

环时锐评:坚决反对有人学着BBC腔调否定计生政策

中央宣布三孩政策引起强烈反响,这是国家根据人口实际形势做出的实事求是调整。我们看到网上有人立刻发起对过去计划生育政策的新一波攻击,所用语言非常恶劣,与其他一些网友借这个政策调整的当口编段子调侃完全不是一码事。

我们坚决反对少数人学着CNN、BBC的腔调否定计生政策。

中国计生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就发起了,当时的中国有当时的国情,贫困是它的最大敌人,粮食维持温饱都很勉强。计生不仅仅是政治决定,也是当时认识条件下科学界和公众的一个共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除了落后就是人口太多,毛公之前说过“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创造出来”,这句话在改革开放后一度受到一些知识分子的嘲笑。

从常识来说,中国搞计生也合乎逻辑。一个穷人之家为了改变命运,就可能想多工作、多赚钱,少生精养,这是一种理性。而且事实上,中国计生的高潮期恰是经济发展爬坡奋进取得重大进展的时期,中国的计生得到了整个国家日子越过越好的回报。

老龄化这个问题从上世纪末开始才在西方国家变得严峻起来,它在中国开始形成苗头与农业飞速进步带动粮食大幅增产、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彻底告别半饥半饱的生活大体发生在同一个时期。我们可以养活更多的人,而且人口多是国家竞争力的一个优势,这些新的现实逐渐浮现,新的战略性思考应运而生。

这就像一个家庭,我们很穷时,少生了一些孩子,通过大人投入更多时间工作和对少量孩子给予更优教育实现了小康和富裕。

这时回过头来,我们发现孩子少了,现在有条件了,应该多生一些,但下一辈的孩子有他们的想法和压力,不太愿意像上一辈那样“穷生”。

但重要的是,我们站到了新的台阶上,我们有了尊严,并在新的基础上筹划未来。

老龄化是问题,但它不是能够导致国家灾难或者个人严重不幸的危机。

它是可以调整的,中国的计生政策在8年内从单独二孩走向全面三孩就是根据新形势做出的新战略决策。很多人说,生育意愿已经没有了,调整了也没用,这个目光太短了。

调整人口政策是面向未来的长期规划,不能用短期一两年的情况衡量它是否成功。

三孩新政必将带来中国当前少子化社会中各种元素的链式变化,重塑社会从婚恋到生育再到就业等方方面面的观念。

往远处看,政策调整和配套性措施的逐渐跟进一定会产生综合效果,重新释放中国年轻人的生育意愿。

环时主张在人口政策方面往前看,社会公共舆论尤其应如此。

中国过去几十年的成功是综合取得的,对作为国策之一的计划生育搞彻底否定,这样的心态极不健康。我们呼吁公众对那样的极端言论保持警惕。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司马南
司马南
主持人,学者
43
0
0
6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