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岁抗战老兵的最后时光:近百岁仍骑车卖报

作者:李 明 来源:新京报 2017-09-17 1845

113岁抗战老兵的最后时光:近百岁仍骑车卖报

 

113岁抗战老兵的最后时光:近百岁仍骑车卖报

  去年初,关爱抗战老兵组织为董老颁发纪念章,他起身敬礼致谢。受访者供图

  老兵董济民经历“九一八事变”到抗战胜利全过程;近百岁仍骑自行车卖报

  董济民

  性别:男

  籍贯:河北乐亭

  去世时间:9月6日

  终年:113岁

  去世原因:器官衰竭

  生前事迹:经历从“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到抗战胜利的全过程

  董济民113岁了。

  百岁之后,他每天睡到自然醒,吃完饭,就靠着两张报纸和固定的3个新闻频道,打发一天的光阴。

  这个吃饭快、耳朵背,奉“莫生气”为长寿秘诀的“小老头”,几乎没跟家人提起过“那段经历”。

  ——那段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战胜利14年的“老兵”经历,及不愿打自己人甘当“逃兵”的经历。

  “可能是不愿回忆,也可能是老得记不清了”。他的儿子董希武说。

  9月3日,在一片“坚持”声中,仅靠呼吸机维持生命并一度病危的董济民,在病床上等来了抗战胜利72周年。3天后,这位目前已知大陆最年长抗战老兵,因器官衰竭去世。

  董希武不觉得父亲是个百岁老人,虽然他“记不起孙辈的名字”了。“他活得平静、自然,一生没有追求过什么,死后也没有未了的心愿。”

  百岁卖报人

  生命的最后几年,董济民几乎很少出门了。

  “他年纪很大了,身边已经没有同龄的朋友,所以外面对他也就没有什么吸引了。”儿子董希武说。

  他晚年“幽居”在朝阳一处高楼里,20平米卧室内的物件,能满足他所有的生活需求。

  起床后,喝杯牛奶配一些点心;空闲时间,仔细翻两张报纸看看;睡前看会儿电视:北京台看本地新闻,中央一套看国家新闻,中央四套看国际新闻。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有人觉得,董老的晚年算得上“孤独”。但董希武聊起这些,倒觉得父亲是个挺有趣的“小老头”。

  在他眼里,父亲像个“孩子”,“只要给他一处舒服的住所,给他做喜欢的饭菜,凡事顺着他陪着他,他就能自己过得很好很开心了。”

  日子往前数到76岁那年,闲不住的董济民,找来一辆三轮车,操起了“卖报”的营生。

  董希武记得,那段时间,父亲每天凌晨三点多出门,赶到邮局拿报纸,然后蹬着车跑到大街上摆摊。“那时报纸几分钱一份,老爷子每天回来兜里揣着一把钢镚儿,然后趴桌子上数,从中抽取一部分交给邮局,剩下的存起来。”

  家人担心,几次劝他歇着,老爷子总利落地跨上车,显示自己“身体没问题”。

  这个秀水街的“卖报老头儿”,直到近百岁,还骑着自行车取报、卖报。

  据媒体报道,董济民负担着一家及老母亲养老、治病费用。他平时过得极“抠儿”,但心地特别善良,赶上买报纸的人没零钱,都会让人先拿走报纸,第二天再还钱。

  “仙气儿”

  董济民一直“自律”,生活很简单,有自己的一套“养生法则”。

  每天早上,董济民要睡到自然醒,被人叫醒是件“不太舒服的事”。不过,他醒的时间会随着季节变化。“太阳升起得晚,他醒得就晚,升得早,醒得也就早。”

  对食物,他也有“三不吃”的讲究:硬的不吃,凉的不吃,剩的不吃。但这个年过百岁的老人,吃起红烧肉,却是“满心欢喜”。

  多次去拜访的薛刚笑称,“董老”身上有股“仙气儿”,精神头儿非常好。

  董济民个头不高,清瘦,110岁生日时的照片里,他留着弦月般白净的一小撮胡须,脸上甚至没有明显的皱纹,神色泰然。

  薛刚记得,初次见面时,自己还为跟董老留了“同款胡子”得意。没想到,董老指着他的胡子说,年轻人不要留胡子,显老。

  再次登门,他胡子没刮,结果老人家再次提起。

  每次拜访,董老总要一一和大家握手,告别时,再一一握一遍。有趣的是,老人家握手时,还会刻意使点劲,然后问道,“你看我是不是还很有劲儿?”

  直到离世,董家都没有请过保姆。他自己打扫卧室,能穿衣走路,拒绝拄拐,偶尔上下楼梯时,也要坚持先自己慢慢挪一段。家人只能在旁伸手护着,一脸无奈。

  这位百岁老人,没有收藏研究或侍弄花草等喜好,甚至连“能惹他生气的事儿都没有”。

  即便是“文革”期间,他被批斗为“历史反革命”,遣返回老伴的故乡河南,一家人在亲戚家借一间旧屋,挤在一张床上。

  “白天跟着爸妈下地干活,每天吃杂面红薯,还得挖野菜充饥。”董希武说,无论日子多难,父亲从不抱怨,常说要“随遇而安”。

  他对子女也极为包容,连最调皮捣蛋“从父亲口袋里偷钢镚儿”的董希武,也没能让父亲发火。

  如今,“董老”的书桌上还贴着自己写的几个字:“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墙上挂着一则《莫生气》语录。

  “他就是这么个人。”董希武说,父亲每日都要念一遍,时间久了,自己也熟知几句,“别人生气我不气,儿孙琐事随他去。”

  “老兵”和“逃兵”

  就是这么个平淡无奇的老人,身上却背负着一段沉重的家国史。

  董济民几乎从未主动向家人提起这段经历,很长一段时间里,那段历史对董希武来说,一直是个谜。

  “小时候不懂,经常问父亲以前是干什么的,他总是一句带过,当兵的。”董希武以为父亲不愿提及,直到2014年早春的一天,关爱抗战老兵组织来访。

  据媒体报道,负责审核老兵身份的志愿者袁健介绍,当时大部分健在的抗战老兵都是1943年、1944年入伍,“七七事变”后入伍的都很少,更别说“九一八”后就入伍的了。

  “老人家走出屋,跟我们一一握手,完全不像个百岁老人。”登门拜访的组织成员王广军回忆。

  对于年轻时的抗战经历,董老跟其他老兵的侃侃而谈不同,只说了大概,但当问及为什么当兵时,老人沉思了一会,然后起身,高声吟唱《松花江上》。

  这首透着“九一八事变”悲愤情怀的歌曲,曾在抗战时期广为流传。家人说,每年9月18日这天,老爷子都会唱起,“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老兵的故事,也从这里讲起。

  生于河北乐亭的董济民,在“闯关东”浪潮中,年幼时就随着家里迁往吉林。念了几年私塾后,他在当地有名的百货店当学徒,打算盘、理账目。

  “九一八事变”后,董济民辞职加入冯占海带领的部队。一年后,部队在张家口整编为国民革命军第63军,他任军部少尉文书。

  “太惨了,到处是尸体,不知道死了多少人”,董济民形容战争的残酷。他先后参加武汉会战、长沙会战、豫湘桂战役及贵州的独山战役等,14年见证了从东北沦陷到抗战胜利的全过程。

  那时,董济民已是少校军衔。然而,解放战争打响后,他当了“逃兵”。

  “我当兵不后悔,但那是为了打日本兵。我离开部队也不后悔,因为不想打自己人。”董济民曾对儿子提起此事。

  董希武说,这是父亲少有的,主动的诉说。

  他一直觉得,父亲身上有种老兵的风骨,动作利落,行坐端正。

  2015年9月3日,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那天,他看到111岁的父亲衣着整齐,正襟危坐在电视机前,等待阅兵仪式开始。

  抗战老兵乘车路过天安门的时候,董济民眼圈红了,对着电视机,用力抬起手敬了个礼。

  【寄语】

  小时候常问父亲以前是干什么的,他总是一句带过,当兵的。他这百年人生,经历过大风大浪,但活得顺其自然、随遇而安,没有主动追求过什么,死后也没有什么未了的心愿。

  ——董济民之子董希武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3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