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对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贡献

作者:吴恩远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0-05-14 7499

列宁对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贡献

吴恩远

列宁对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贡献

列宁对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居功至伟,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领域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飞跃;制定《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国体和政体;创建苏联红军和实行政治委员制,强化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机器;建立国家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发展国家电气化大工业;开展“文化革命”和加强对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拨正苏联现代化发展的航向。

1、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与十月革命胜利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工业生产总值已经跃居欧洲第四位、世界第五位,这表明俄国资本主义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社会经济发展总水平仍然属于欧洲最落后的国家。因此,必须改变俄国落后的面貌,尽快融入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潮流,这是当时俄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但代表反动地主农奴主专政的沙皇专制制度阻碍了俄国生产力的发展,它不顾人民的反对,执意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国内经济接近崩溃。阶级矛盾、社会矛盾的激化,军事失利加上经济的混乱使沙皇专制走到了尽头,俄国革命形势迅速成熟,工人、农民、社会各阶层不断发动罢工、示威游行和起义。但沙皇政府依靠其庞大的军队、警察、监狱等暴力机器,竭力维持其反动统治。工人运动和农民斗争遭到反动军警的残酷镇压,屡遭失败,许多革命者被屠杀和流放。列宁的哥哥亚历山大因为参加反对沙皇政府的革命活动而被判处死刑。

1.必须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才能取得斗争的胜利

俄国工人运动屡遭失败的事实使列宁认识到,仅仅依靠恐怖手段、经济斗争的手段与专制制度进行斗争达不到目的,必须寻求先进的思想,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他还认识到:俄国无产阶级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组织自己的政党。列宁曾经强调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关系。他说:

【“给我们一个革命家组织,我们就能把俄国翻转过来!”】

他明确指出:

【“要把散布在俄国各个地方的工人小组与社会民主主义团体统一成为一个社会民主工党!”】

列宁提出了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1895年12月,列宁起草了《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1896年6—7月,又起草了《党纲说明》,这两个文献后来合为《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及其说明》,规划了新型政党的理论基础。1897年年底,列宁在《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任务》一书中,论述了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纲领和斗争策略。1901年秋至1902年2月,列宁把这些原则加以总结,写成了《怎么办?》一书。在这一系列经典著作中,列宁系统阐述了无产阶级的建党基本原则:工人阶级在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中,必须建立一个战斗的、集中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才能取得斗争的胜利;党是由一批忠诚的、经受过考验的、经过长期政治锻炼的职业革命家组成的集体,能够揭示专制制度的腐朽本质,给群众指明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才能很好地完成党所肩负的伟大任务;党是工人阶级有组织的部队。他说:

【“无产阶级在争取政权的斗争中,除了组织,没有别的武器。”】

他把党的“秘密性和集中制”这两条组织原则发展为“民主集中制”原则。自从建立无产阶级政党,俄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2.确立了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奋斗目标

1903年7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通过的党纲明确把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作为党的基本任务。党纲指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党的最低纲领即最近的任务,是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消灭农奴制残余,实现民族自治原则,确立8小时工作制。这是国际工人运动史上第一次通过的以争取无产阶级专政为基本任务的革命纲领,由此拉开了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布尔什维克党和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孟什维克党的距离。但布尔什维克党社会主义革命的纲领能否实现,在党内外都有不同意见。因为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根据当时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状况,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等主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而不能单独在某个国家进行。列宁根据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发现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联系,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将首先在一国或少数几个国家获得胜利的新思想。“一国胜利论”成为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基础。

1915年8月,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以及翌年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等文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

列宁认为,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使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受到严重削弱,在帝国主义的链条上出现了“薄弱环节”:在资本主义工业有一定发展的国家,统治阶级的统治能力不像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强,如俄国,无产阶级受到沉重剥削,但他们人数比较多,觉悟程度高,敢于开展反封建势力和反资产阶级的斗争,而且有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最有可能首先发生无产阶级革命。列宁的思想不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极大地武装了布尔什维克党,使俄国成为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先锋。

3.制定了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纲领

1917年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掌握了临时政府。俄国革命是否应当停留在资产阶级革命阶段,成为当时和现在国内外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但历史没有“假设”。为什么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不能继续执政?是因为“它仅对国家的政治门面做了修饰,未能阻止俄国继续参战,没有消除资本对劳动的剥削,没有解决农民问题。这个政府把俄国引上了加速瓦解的道路”。

1917年4月,列宁在《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即著名的《四月提纲》)等文中,提出了从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行动纲领,就革命的任务、过渡时期的特点和夺取政权的方式作了以下论述。

关于革命的任务,列宁认为,应当立即实现由资产阶级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关于过渡阶段的特点,列宁认为,革命的直接任务是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但由于俄国所处的特殊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它可以而且应当越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围,向社会主义过渡,采取一些社会主义的最初步骤。

关于夺取政权的方式,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明确指出,这一时期总的决策是无产阶级应该和平夺取政权。布尔什维克党力争苏维埃的多数,然后把国家政权完全掌握在苏维埃手中,结束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但在七月事变后,由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残酷镇压,苏维埃已无法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政权的转变,布尔什维克党在1917年7月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出了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决议,准备武装起义。

关于俄国无产阶级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在2016年通过国家审定、俄罗斯正式出版、供学校统一使用的历史教科书《俄罗斯历史10年级教科书》(以下简称《教科书》)中是这样写的:

第一,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列宁制定了从资产阶级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为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指明了方向。在《四月提纲》中明确提出革命进入了新阶段——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将使“政权掌握在无产阶级和最穷苦的农民手中”。

第二,布尔什维克以他们通俗易懂的口号——政权归苏维埃、给人民和平、给农民土地、工人监督管理工厂、各民族平等,使得越来越多的民众拥护他们的方针。

第三,俄国内存在的继续战争、社会矛盾尖锐、国家政权软弱、经济危机以及居民生活水平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民众革命情绪增长。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利用这种情况,推翻临时政府,将政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第四,民众转向对布尔什维克党的支持。《教科书》写道:

【“布尔什维克能够获得胜利的原因在于,广大民众明白,他们是为在俄国建立世界上最公平正义的社会而战。”】

《教科书》指出,1917年十月革命是影响20世纪世界历史发展的伟大的革命,肯定了列宁把资产阶级二月革命转变为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这就回答了当前学界“为什么革命不能停留在资产阶级二月革命阶段”的问题。因为,甚至在苏联解体、国家意识形态发生重大转变后,今天的俄罗斯教育部官方仍然这样评价十月革命及其胜利。

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苏联的建立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陷入恶性通货膨胀、1920—1921年发生战后首次世界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发生的。当时社会上“普遍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能胜任重建的任务”,“资本主义社会的衰落就在眼前,这是不容置疑的”。十月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在于: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建立从根本上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世界上从此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模式的新格局,人类历史发展进入新纪元。

2、奠定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制度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根据当时的社会条件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设想: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后,实行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的公有制;根据社会的需要对社会生产进行计划管理和调节;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等等。十月革命胜利后,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俄国的具体实际,列宁奠定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

列宁认为,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就是争取一个最能保证经济发展和人民权利,特别是保证痛苦最少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国家制度”,这就是制定国家宪法。

1918年7月10日,全俄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通过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宪法第10条规定国家性质为“社会主义社会”,联盟国家由各共和国根据自由自愿的原则加入联盟,因而是更加巩固的联盟(第8条)。国家全部权力属于人民,国家全部土地、矿藏、水利、森林等财产属于人民;由城乡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组成的专政机关,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消灭一切人剥削人的现象,这是俄罗斯联邦的国体(第9条)。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由工人、农民、红军和哥萨克代表层层选举组成的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则属于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2条)。它统一领导政府及全国一切苏维埃政权机关的活动,协调立法工作和管理工作政府(第32条)。1936年宪法增加了一条:共产党是劳动群众一切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的领导核心。这是国家的政体。这样就奠定了苏联立国的基础。

当年新中国成立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时,毛泽东曾经开列关于中外各种宪法的书目共10种,希望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在京的中央委员参阅,其中第一本就是1936年苏联宪法,第二本是1918年《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这说明他特别注意和研究了1918年《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和1936年颁布的苏联宪法。可见当年这两部宪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的重大影响。

但在苏联解体后,一些人对当年列宁制定的俄罗斯联邦宪法中各共和国可以“自由加入和退出”联盟的正确性原则提出了质疑。

2016年1月2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对列宁制定的宪法中的各民族共和国自愿加入和退出联盟的思想提出批评,认为这一条款“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它像是被安放在‘俄罗斯’大厦下的核弹,后来这枚核弹爆炸了”。直到2019年12月19日他还重复了这句话。如前所述,1918年苏俄宪法确实规定各民族共和国(苏联建立后1924年《苏联宪法》中称之为“加盟共和国”)可以自愿加入和退出联盟,但这是否就是为“苏联解体”埋下“祸根”呢?

第一,要准确、完整理解列宁关于各加盟共和国“自由加入和退出联盟”的思想。鉴于俄罗斯多年来存在的对少数民族的压迫,列宁确实批评过“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因此他坚决主张各加盟共和国有“自由加入和退出联盟”的权利;但同时,列宁更加坚决地主张维护苏俄各民族共和国的团结。宪法第8条就清楚写明了“各共和国根据自由自愿的原则加入联盟”,是为了“更加巩固的联盟”。在制定宪法的同时,1918年3月,列宁写了《论党纲修改》一文,十分清楚地指出:

【“俄国革命无产阶级的政党,用大俄罗斯语言进行工作的政党,必须承认分离权……但是从我们方面来说,我们决不希望分离。我们希望有一个尽可能大的国家,尽可能紧密的联盟,希望有尽可能多的民族同大俄罗斯人毗邻而居;我们这样希望是为了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利益,是为了尽可能多地吸引不同民族的劳动者来参加无产阶级的斗争。我们希望的是革命无产阶级的团结和联合,而不是分离。我们希望的是革命的联合。”】

这就清楚表明,列宁虽然主张“民族分离”的权力,但这主要是为了修正过去“大俄罗斯主义”的错误,列宁在民族问题上的实质是促进各民族之间的联合。应该说,这个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基本原则和方向是一致的。

第二,苏共党的“民主集中制”有效地保证了中央和地方党组织和政府各级组织之间紧密的联系。众所周知,早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建党之初,围绕着党的组织原则党内展开过激烈的争论,以致形成“布尔什维克”(多数)和“孟什维克”(少数)两派,最终布尔什维克主张的“民主集中制”得以通过并执行,这就要求地方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必须服从中央的领导。苏共《党章》规定:“每个党组织经最后批准成立后,有权获得自己的印信,但必须得到有关的上级党组织的批准”(第26条),反映出苏共各级组织是层层服从关系;“边区、省委员会,以及民族共和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设立相当的执行机关以处理日常工作,人数不超过十一人,并须经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批准,选出两个书记,第一书记和第二书记”(第40条),明确了地方领导人由中央任命并直接服从中央,直接对中央负责。所以,即便出现利用宪法“退出”联盟的可能性,但从组织原则制约上看,地方领导人“独立”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第三,从苏联宪法执行了70年的历史实践看(直到戈尔巴乔夫执政前),并不存在民族矛盾极其尖锐的时期,苏联各地区并未发生过重大民族冲突事件,更没有出现加盟共和国独立的现象。这段历史证明了当时苏联宪法没有导致苏联解体。

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真正闹独立浪潮是从波罗的海三国开始。1987年,戈尔巴乔夫发动“重新审视苏联历史”运动以来,否定苏联历史、包括否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逐渐成为一股社会潮流。波罗的海三国首先发起了抗议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把它们并入苏联的分裂运动,抗议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直到1990年3月宣布脱离苏联独立,在此期间苏军还曾经占领立陶宛,实行戒严防止分裂。三国是因反抗苏联“吞并”而要求独立,完全不是依据苏联宪法“自由”退出的联盟。

在苏联解体前夕,1991年3月17日,苏联举行全民公决(除去波罗的海几个国家),80%的投票者中有76.4%赞成保留联盟,甚至到这个时候苏联大多数民族共和国也没有利用“可以自愿加入和退出”的宪法条款退出苏联。但在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叶利钦宣布俄罗斯联邦宪法高于苏联宪法,第一次否定了苏联宪法;戈尔巴乔夫试图建立国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其中规定在各共和国境内,共和国法律至高无上,第二次否定苏联宪法;同时戈尔巴乔夫宣布解散苏共中央,这就意味着苏共“民主集中制”彻底瓦解之后,中央才完全失去对地方领导人组织上的制约,因此掀起了各加盟共和国的独立浪潮。

所以,认为列宁制定的宪法埋下苏联解体的“祸根”是没有什么根据的。当然不是说当时的宪法中没有“缺陷”,这些“缺陷”发展到一定程度或许会成为苏联解体的“祸根”。但如苏联这样,领土这么大、加盟共和国这么多、经过70年发展的国家,会存在一些方面的“缺陷”:经济发展不均衡、特权阶层的腐败、领导干部的“停滞”作风,等等,哪一方面问题发展下去都隐藏着导致国家解体、程度不亚于民族问题的“祸根”。国家的长治久安关键还是在于执政党能否有效及时地克服这些“缺陷”。

3、建立第一支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军队

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立即遭到国内被推翻的地主资产阶级的疯狂反抗和国际帝国主义的围剿,丘吉尔号称组织了“14个国家的进军”,直接侵犯苏联。而当时苏维埃政权没有自己的军队,布尔什维克党怎样保卫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

1.提出创建工农红军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通过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得出“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结论,而应当打碎、摧毁现成的国家机器,这首先是指彻底改造官吏、警察和常备军。列宁当初对于马克思主义砸碎旧国家机器、包括废除旧军队的这个思想是完全赞同的,他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把资产阶级官吏和常备军看成“资产阶级社会身上的‘寄生物’,是使这个社会分裂的内部矛盾所产生的寄生物,而且正是‘堵塞’生命的毛孔的寄生物”。所以列宁在1917年的《四月提纲》中明确指出:要建立从下到上遍及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的共和国,而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要废除警察、军队和官吏,即以全民武装代替常备军。

但十月革命后,面对14个帝国主义国家对新生社会主义国家的围剿进攻,以及国内反革命武装对红色政权的叛乱,仅仅靠几支工人、农民组成的赤卫队武装不足以应对反革命的进攻;而资产阶级遗留下的旧军队大量逃亡,使得苏维埃政权面对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围剿竟然无军队抵抗。列宁认识到必须改变原来“废除常备军”的思想,建立国家的军队。1918年1月4日,《真理报》公布列宁亲自起草的《被剥削的劳动人民权利宣言》,在第5条写道:

【“为了保证劳动群众掌握全部政权和根除剥削者的政权复辟的一切可能,特命令武装劳动者,建立社会主义工农红军,彻底解除有产阶级的武装。”】

1918年3月6日,在俄共(布)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列宁在大会总结报告中再次指出:鉴于我们没有军队,前线上士气沮丧的部队已经疲惫不堪,在帝国主义瓦解和国内战争日益激烈的时期,既然不能利用过去的旧军队,那么,必须“建立新的军队”,其成员由“无产阶级和接近无产阶级的半无产的农民阶级组成……在阶级团结和社会主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红军的军事训练和教育工作”。一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农红军应运而生。

2.利用资产阶级旧军官,建立军队政治委员制度,奠定党指挥枪的无产阶级军队基础

新组建的工农红军缺乏有战斗经验的军事指挥人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列宁完全不囿于对所谓“资产阶级专家”的传统偏见,大胆提出利用旧军队军事专家的建议。他说:“必须广泛利用和运用最近这次世界大战的作战经验和技术经验。因此,必须广泛吸收过去受过旧的军队训练的军事专家参加组织军队的工作和军队作战的指导工作”,并且付给这些专家比工人工资高5倍的薪金。

相当一部分旧军事专家认识到红军是保卫祖国和人民的,能够忠实地履行自己的义务,但是,其中也有许多人后来背叛祖国,向敌人通报军事秘密。为了加强军队的思想建设,红军设立政治委员制度,职责就是防止叛变行为,说服动摇分子,帮助可靠的指挥人员。

1918年2月,根据列宁的倡议,在红军中建立了最早的专门政治机关。最高军事委员会下令,在军事人民委员部下面成立全俄政治委员局,政治委员制度被全俄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以立法的形式予以确立。政治委员是苏维埃政权和共产党在军队的全权代表,所以列宁强调说,没有政治委员,我们就不会有红军。由此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

随着政治委员制度的逐步实施,监督旧军事指挥官不再是政治委员主要的职责,政治委员主要是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和保障军队政治素质,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思想教育红军战士、领导党支部工作、负责对旧军队军事专家实行政治监督等,确保布尔什维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列宁逝世以后,苏军政治委员制度仍然继续保持。1925年12月,苏共第十四次代表大会通过的联共(布)章程首次增加了“关于红军中的党组织”一章,即第12章。党章对军队党组织的设置、任务、职责等做了详细规定,这对加强苏共对红军的领导,提高红军的战斗力起到重要作用。

列宁关于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军队的思想,特别是在军队中设立政治委员、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在1925年前后,中共先后派出朱德、林彪、刘伯承、聂荣臻、叶剑英、叶挺、肖劲光、陈赓等军事将领到莫斯科东方大学、伏龙芝军事院校、莫斯科中山大学等高校学习。这些人回国以后几乎都成为我国开国将领,他们和毛泽东同志一道,沿着十月革命指引的方向,遵循列宁组建红军的思想,通过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走上了工农武装暴动、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路。特别是经过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从此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命运。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立国初期,列宁就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利用资产阶级的人才、科学技术成就来建设社会主义。针对当时俄共党内存在对利用资产阶级专家的不同看法,列宁指出:

【“在军队中,在工业中,在合作社中,到处都存在着资产阶级专家的问题。我们只有利用资产阶级的科学和技术手段使共产主义变成群众更容易接受的东西,才能建成共产主义。”】

而从这一思想出发,列宁最终完成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伟大转变。

4、推进苏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规划了未来社会主义的蓝图。首先,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应当高度重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共产党宣言》明确写道: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代替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将由一个统一的社会中心来调节,确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体制;他们还认为新社会应当促进人的发展: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列宁深刻理解了这个意思。他指出:在无产阶级解决夺取政权的任务后,“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此同时,列宁也极为重视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的思想教育和文化建设问题。他把发展经济,开展文化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作为新社会要解决的主要任务。

1.大力推进重工业发展

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是一个以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为主的落后农业国。1913年,俄国农业总产值为240.43亿卢布,占国民收入的34.8%,工业和运输业仅为133.83亿卢布,占国民收入的19.3%,列宁认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最重要的是建立它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唯一的物质基础只有一个,就是同时也能改造农业的大工业。列宁强调:

【“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

而要发展大工业,就必须发展电气化,现代大工业意味着全俄的电气化。列宁明确指出,“适应最新技术水平并能改造农业的大工业就是全国电气化”,因而提出了“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这一著名公式。1920年12月在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俄罗斯国家电气化计划,并将其称为“第二个党纲”。

2.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怎样在一个落后的“小农经济占优势的条件下”、在国家物质和人力资源极为有限的状况下发展重工业?俄共(布)第十三次代表会议决议指出:必须加强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协调一致和加强国民经济机关工作中的计划原则。

1921年2月22日,国家计划委员会成立,其职责是负责制定全国长远的和当前的经济计划。就在这前一天,列宁发表《论统一的经济计划》一文,指出计划工作的意义。他说:

【“现在苏维埃俄国初次有可能着手进行比较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科学地制定并彻底执行整个国民经济的国家计划。”】

作为国家计划在工业企业的载体,是国民经济体制中的总管理局制:国有企业基本上直属中央总管理局控制,形成了中央管理局—企业,或中央管理局—省管理局—企业这样二级或三级式的总管理局制。

总管理局制的特征是中央管理局对企业实行集中的垂直领导。它不仅给企业规定生产计划,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受到控制:生产所需物资由国家计划调拨,产品由国家包销,价格由国家规定,职工工资也由国家定额和包发。所有国有化企业改行预算拨款法,即国家预算是企业货币资金唯一来源,而企业自己的产品和一切其他来源的收入则应当毫无例外地上交预算收入。

在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继续遵循列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并制定了“工业化”的方针,终于在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从一个落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到1937年苏联农业总产值为262亿卢布,工业总产值已达955亿卢布,占国民收入80%以上。1938年与1913年相比较,苏联工业、产值增长了近7倍,年均增长率为7.8%,同期美国年增长率为1.4%,英国为0.7%,法国为0.6%,日本为2.7%,德国为12.6%。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进程,而且此时苏联工业总产值已居世界第二位,欧洲第一位。

俄罗斯2016年官方出版的最新历史教科书写道:俄国现代化新的阶段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这是世界历史此前从未见过的独特的现代化模式。仅仅在10年之内,苏联就奠定了成为工业强国的基础,在世界日益增长的军事威胁下,保证国家有了巨大的国防生产能力。在经济生产规模方面,苏联稳稳地占据世界第二位。但强大的经济潜力并不意味着苏联天生就具有绝对的优势,这种体制的运行需要集中动员国家巨大的内部力量。俄罗斯社会全面现代化的生活只有动员起多民族人民共同的、创造性的和忘我的劳动才有可能实现。在苏联时期建成的工业化社会的经济基础,就是这种现代化的结果。

当然,必须指出,苏联这种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尽管在当时的情况下具有合理性,但随着“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形势的转移,确实越来越不适应战后和平时期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后,改革以苏联模式为特征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和市场经济理论体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5、实行“文化革命”和对劳动者的社会保障

旧俄国由于缺乏教育条件,是一个文盲占多数和文化异常落后的国家,居民中识字的人仅有21.1%,相当一部分人中由于愚昧存在轻视文化的现象。针对这种局面,列宁认为:在这样“一个文盲的国家里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只有建立高度发展的文化与科学,才能建成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列宁在探索落后的俄国怎样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时形成了“文化革命”思想,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改变民众的精神面貌。列宁认为,只有实现了“文化革命”,才能成为完全社会主义的国家。

1.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国家把发展国民教育“提到首位”。苏维埃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在城乡开办各级各类学校,在红军中举办扫盲大学,通过各种形式帮助工人和劳动人民自学自修。同时也注重发展业余的社会教育、职业教育。苏维埃政府的财政应首先满足初级国民教育的需要,即使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也要想方设法削减其他方面的开支来保证国民教育的经费。除了政府投入外,还应动员社会力量,开辟其他办学筹资渠道。此外,还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提高教师的地位,吸收他们参加国民教育的管理工作,使他们为苏维埃制度服务。

“文化革命”的最终目标是创造社会主义“新人”,而这恰恰又是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及核心问题。列宁创造性地提出了“无产阶级文化”的概念,从科学方法论上深刻阐述了无产阶级文化建设的思想: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吸收和改造2000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列宁强调,“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目的是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两大方面。

列宁的“文化革命”取得丰硕成果:在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教育开支增加了5倍,助学金增加了13倍。到20世纪40年代初,全民的识字程度已超过80%。苏联大学生人数已经达到81.2万,超过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几个国家大学生人数总和。而且培养了具有高度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并热爱祖国的一代新人。

2016年1月在俄罗斯统一党一次大会上,俄罗斯总统普京也高度赞扬了“文化革命”。他说:(苏联)解决了教育问题,这也毫无疑问是共产党的贡献。

2.建立对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高人的生存质量,首先是人均寿命的提高,而这一切又是通过对民众、特别是劳动者的健康保障实现的。在沙皇俄国,由于地主资本家用残酷手段剥削工人农民,工人一天上班时间甚至长达14个小时,农民一贫如洗,民众身心受到极大摧残,以致在20世纪初俄国居民平均寿命仅32岁,属于欧洲最落后的国家。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第一部宪法就保证了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广大工农不仅有参政议政的政治权利,而且享有劳动、生产管理和社会保障的权利。

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世界上普遍处于经济萧条的情况下第一次消灭了失业,所有人都能得到工作机会,保障了人的生存权。1922年国家通过《劳动法典》,规定了8小时工作制;从1928年开始,逐步开始7小时工作制,到30年代初就有80%的企业实现了7小时工作制,而对有损健康的和地下作业的工种实行6小时工作制;制定了带薪休假、保护妇女和未成年人的劳动保护法;实行免费医疗、社会保险、退休金制度;等等。在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用于社会保险的开支增加了3倍多,卫生保健开支增加了两倍多。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著名社会学家茹科夫写道:

【“在苏联20年代……每周工作时间减少了3小时(从45小时减到42小时),这是在欧洲除法国之外最短的工作时间。城市人均寿命提高了,医疗保障改善了:医生人数增加了1.5倍,医院病床数增加两倍多。轻工业生产出更多的商品,市民们能够精心打扮并购买自己需要的家用电器。”】

普京总统对此也是肯定的。2016年他说道,苏联“计划经济具有确定的优势,它能够集中全国的资源完成最重大的任务。例如,解决了苏联人民的健康保障问题,这毫无疑义是共产党的功劳”。

以列宁为首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俄国实际相结合,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了无数个“第一”:第一个苏联类型的社会主义国家,后来中国借鉴之并发展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一个亮点;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计划体制,打破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如今“国家计划与市场调控”的结合已经成为公认有效的管理“准则”;等等。

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仅仅是要看到他当时的贡献大小,更重要的是要看到他为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展示出的新发展方向。正是由于列宁等无产阶级领袖人物开拓性的努力,此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才发展成为人类社会磅礴向上、不可阻挡的强大潮流。

参考文献:

[1]《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2]《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4]МихаилЮрьевичМоруков.ИсторияРоссии(часть1).10класс.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Просвещние.2016г.

[5]КОНСТИТУЦИЯ(ОсновнойЗакон)РОССИЙСКОЙ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ОЙФЕДЕРАТИВНОЙСОВЕ-ТСКОЙРЕСПУБЛИКИПринятаVВсероссийскимсъездомСоветовзаседанииот10июля1918годаВыверенопоизданию:Ю.С.Кукушкин,О.И.Чистяков.ОчеркисторииСоветскойКонституции.М.,Политиздат,1987.

[6]吴恩远主编:《俄罗斯最新历史著述暨评析(2007—2017)》,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

[7]〔苏联〕СГ.斯特鲁米宁:《苏联经济生活·1917—1959年年鉴》,莫斯科:苏联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61年。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2
0
0
0
4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