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双石:新兴经济体近期危机简析

作者:曲双石 来源:《金融博览·财富》杂志 2013-09-01 305

  一场新兴市场的危机正在如火如荼的上演,股市、货币均“跌跌不休”。最典型的就是印度与印尼。印度股市8月16日暴跌769点,跌幅3.97%,19日再跌290点,跌幅1.56%,20日跌势稍缓,跌61点,跌幅0.34%,21日再大跌340点,跌幅1.86%。连续四个交易日,印度股市暴跌幅度深达7.5%。同时,印尼雅加达综合指数8月16日暴跌2.49%,19日更是暴跌5.58%,20日再次大跌3.21%,21日微涨后22日再跌1.12%,连续五个交易日跌去了13.29%,跌势远大于印度股市。此外,截至8月27日,泰国基准股指比5月时的高点低20%,股指在此前9个交易日中连续下跌,创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最长连续下跌记录。伴随股指大跌的是货币同步走低。8月27日,印尼盾大跌3.9%,创5年来最大单日跌幅。本季度截至8月27日,印度、印尼、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股市市值按美元计价跌幅均超过12%。以上事实无不反映了外国投资者正在从新兴经济体撤出他们的资本。

  原因何在?

  新兴经济体何以出现此种情况?我们可从内、外两方面因素分析。

  从内部因素来说,近期新兴经济体增长势头减缓,结构性问题突出。从数据上看,新兴市场不仅虚拟经济飞流直下,实体经济的表现同样不容乐观。汇丰数据显示,7月份新兴市场服务业和制造业指数(EMI)跌至49.4,为该指数2009年4月以来首次低于50,而前一个月该指数尚为50.6。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7月份美国PMI实现了5个月以来的最高升幅,英国服务业PMI则实现了2007年以来的最大跃升。此外,作为新兴国家的主要代表,俄罗斯二季度GDP增速放缓至1.2%,不仅与一季度的1.6%相比有所下降,也未达到政府此前预期的1.9%。连续六个季度的经济增速下滑,意味着俄罗斯正徘徊在衰退边缘,离普京所期望的5%的年均增长率越来越远。而另一大金砖国家印度更是被高盛冠以增长失速、通胀失控、资本失助、波动失序和结构失衡这“五失”。对冲基金公司桥水联合基金数据显示,今年全球预计新增约2.4万亿美元经济产出,其中日本、美国和其他发达经济体的贡献率约为60%,其余来自新兴市场。这是发达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自2007年年中以来首次超过新兴经济体。一桩桩事实无不凸显了目前“东方不亮西方亮”的经济增长态势。同时,印度、巴西等大型经济体面临的结构性问题比较严重,如印度经济长期不平衡,经常账户赤字与财政赤字持续高涨,通货膨胀居高不下。

  从外部因素来说,美联储QE退出预期加强,在推动美国和德、英等国国债收益率纷纷飙涨的同时诱使资金流出新兴市场。不得不承认,美国经济的自我修复能力极其强大,近期经济复苏态势更加明确。而自2012年底、2013年初开始,美联储及市场就在不断探讨退出QE的可能性。伴随着讨论的不断升温,美联储在5月2日的货币政策声明中称,随着劳动力市场和通胀前景的变化,将增加或减少资产采购的步伐以维持恰当的宽松政策。此为美联储首次提出根据经济和就业情况增加或减少QE规模,是美联储为缩减QE规模所做的舆论铺垫。自此开始,国际资本从新兴市场流出的趋势就愈来愈明显。英国《金融时报》数据显示,由于资本外流和外汇市场干预,今年5月初至7月底发展中国家央行(不包括中国央行)的紧急外汇储备锐减810亿美元。另一些国家的外汇储备降幅更为剧烈—4月底至7月底,印尼央行储备流失13.6%,土耳其减少12.7%,乌克兰减少近10%。在最近货币汇率遭受重挫的印度,其外汇储备减少近5.5%。而在8月21日美联储发布的7月议息会议纪要显示,伯南克缩减QE规模的时间表获得了广泛支持,资本从新兴市场流出的压力也将继续增大。

  同时,我们必须看到,美联储仅仅只是暗示了即将退出QE,世界金融市场就已惊慌失措,可见只要美国等西方国家仍然掌握着全球金融战略的制高点,只要美元仍是全球主要储备货币,那么全球经济周期调整的战略主动权就依然掌握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手中,新兴市场国家受到类似冲击的事件就会不断重演。而要与西方国家进行竞争,新兴市场国家还有相当漫长的路程要走,对中国来说,当务之急就是要大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在国内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

  影响几何?

  自2008年美联储实施QE以来,已向全球市场注入超过12万亿美元资金,相当于全球GDP的六分之一,其中共有近4万亿流入新兴市场。而这笔钱纷纷撤离所导致的新兴市场金融震荡令人担心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是否会重演。彼时东南亚各国股市也是连续出现异常暴跌,各国货币对美元指数亦同步下挫。

  首先,必须承认此轮资本撤离必然会对新兴经济体产生一定影响,如新兴市场借贷成本将明显抬升,负债较多的企业和居民将深受影响;本国货币贬值将带来进口价格上涨,特别是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将导致通胀;新兴市场资产贬值将重挫投资者信心,从而造成更大范围的恐慌。

  但是,此次新兴经济体爆发大规模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并不大。首先,与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时期相比,目前新兴国家的汇率灵活性已大幅增强。而且,当前新兴经济体的外汇储备远超当时的水平,各国应对资金流出的能力相对较强;其次,自今年5月以来,国际资本已持续流出新兴经济体,风险一定程度上已得到释放;第三,目前美国经济形势向好,欧元区经济呈企稳回升态势,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有所增强,有利于缓解美联储退出QE带来的紧张情绪。

  然而,此轮波动依然将新兴经济体的货币政策置于两难境地。一方面,部分新兴经济体较高的通胀率限制了放松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增长的空间。另一方面,为了维护币值稳定而升息又将打压国内经济。

  至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则要从两方面来考量:

  一方面,虽然近期的情况将进一步加大新兴市场增长下滑的压力,加之其货币贬值,不利于中国出口。但印尼、印度等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双边贸易在中国贸易中占比较小,而美国和欧洲则在中国的进出口中占比较高,因此欧美的外需扩张将部分抵消掉新兴经济体的外需收缩。

  另一方面,虽然资本流出可能推升我国市场利率,打压经济增长。但中国经济基本面好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中国经常项目保持顺差,通胀温和。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增长有企稳迹象,全年GDP增速实现7.5%目标应该不成问题,国际投行也纷纷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而且,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相比,中国拥有3.5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且资本账户尚未完全开放,人民币仍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可以通过调整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维持人民币不贬值的状态,因此中国货币当局拥有更多的空间来应对外汇市场波动。

  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大、房地产泡沫严重等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外部金融市场动荡或将其放大。因此,结构性改革仍将是不得不做的功课。

  (原载于《金融博览·财富》杂志)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