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与厦门的几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作者:佚名 来源:新华网 2018-06-23 719

作为厦门经济特区初创时期的领导者、拓荒者、建设者,习近平同志在这片充满激情的热土,与广大经济特区建设者并肩奋斗,开启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等生动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凝结其中的科学理念、宝贵经验和优良作风,至今仍指引着这座城市破浪前行的航程。

1.“放水养鱼”激活厦门港

1985年,国务院批准将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厦门全岛。这年夏天,习近平风尘仆仆从河北南下赴厦履新,担任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时任厦门市体改委副主任朱丽水回忆,习近平到厦门后分管体制机制改革,直接领导推动了一系列棘手的改革探索。“放水养鱼”就是其中之一,激活了厦门港,也激活许多身处困境的国企。

到厦门不久,习近平高大的身影出现在东渡码头,迎海风极目远眺。他踱步走到桥吊旁,抬头望着这几十米高的大家伙,询问工作人员它们能吊多少货。这是厦门港仅有的两台桥吊,一个吊一年仅完成3.5万个标箱,香港同样的桥吊每年却能完成12万个标箱。通过数次到现场调研,仔细听取企业干部员工意见,习近平把问题搞清楚了——运输能力不够,设施不完善,流程环节不配套,而政府没有更多的钱给企业完善设施。微利或微亏,这不仅是厦门港务局的窘境,也是当时厦门绝大多数国企的难题。 “习近平同志对我们说,政府不要你们利润,你们赚来的钱,财政一分都不要,利润留给你们,但你们必须答应一条,赚了钱首先用来完善设施。”一位老港务人回忆当时一次会议的情景。改革,因问题倒逼。厦门在全国率先出台税利分流措施,全市66家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实行税利分流、税后还贷,针对不同企业,采取不同上交比例。其核心目的是,除交税外,尽可能把红利留给企业发展生产。改革第一年,厦门港务局赚了2000多万元,没几年就赚了七亿多元。

2.为厦门特区的对外开放插上翱翔的翅膀

作为我国第一家合资经营、企业化运作的航空公司,厦航的诞生,是我国民用航空体制改革的初步尝试。对厦门而言,它为经济特区的对外开放,插上了翱翔的翅膀。

“为了厦航,习近平同志倾注心血。当时地无一寸、房无一间,没飞机、没机组。习近平同志经常跑北京,寻求中央、空军和民航局的支持、支援。”厦航原副总经理宋成仁说,这些往事,老厦航人耳熟能详。

经习近平不懈努力,厦航得到了民航部门的支持,由金融机构担保,向美国波音公司租借了两架波音-737飞机用于运营。当时,厦门机场太小,扩建刻不容缓,但没钱建设。习近平担任“厦门机场扩建工程科威特贷款领导小组”组长,经过艰辛努力,争取到了科威特政府1800万美元的贷款,解了机场扩建的燃眉之急。如今的厦航,已拥有200架飞机,运营航线350多条,成为中国民航唯一连续保持31年盈利的航空公司。

3.“三步走”探索建设自由港型经济特区

习近平到厦门工作,正是国务院刚刚批复厦门可逐步实行自由港某些政策后的关键时期。当时,自由港在全国都是个新事物,几乎没人搞得懂。习近平决定先从学习研究入手。他向市委和市政府建议,组织抽调有关职能部门和研究机构精干人员,率先开始了对探索实施自由港某些政策的研究。

时任厦门市计委副主任的郑金沐回忆,“习近平同志经常带我们上北京,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拜访著名学者,虚心求教各种问题,邀请该院经济研究所与厦门合作研究。他勤学好问爱钻研,给我们留下很深印象”。

改革开放需要学习借鉴国际经验。习近平带课题组到新加坡考察,组织全国第一个关于“出口加工区和自由港”的国际研讨会,为厦门积累相关的国际资料和数据。

改革开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习近平直接领导下,厦门没有完全参照新加坡的自由港模式,而是立足自身条件,提出实施自由港某些政策的具体构想,明确采取渐进式、经“三步走”,把厦门建设为“自由港型的经济特区”:第一步在象屿建保税区;第二步把保税区扩大到全岛,转为自由贸易区;第三步有限度地在全岛放开自由港。

“这是对中国特色的自由港发展之路的最初探索,在全国都具有很强的开创性。”厦门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林朝晖说,厦门成为这套构想最直接的受益者。

4.打响整治环境污染的硬仗

筼筜湖,原先是深入厦门岛的内湾渔港,“筼筜渔火”是厦门历史上的八大景之一。上世纪70年代修堤围海造田,导致筼筜湖变成基本封闭的内湖,城市污水大量排入,湖水变黑发臭,鱼虾白鹭绝迹。

“筼筜湖何时不再黑臭?”市民群众关于治理筼筜湖的呼声,习近平感同身受。

1988330日,习近平主持召开关于加强筼筜湖综合治理专题会议,打响了厦门整治环境污染的一场大硬仗。会议明确建立综合治理机制,组建由相关职能部门和专家组成的筼筜湖治理领导小组,创造性地提出“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的20字方针。针对前期资金不足问题,明确每年投入1000万元财政资金,占当时全市基本建设支出近10%;同时,多渠道筹措排污费、土地批租收入、借款和技改资金,以空前力度加大投入。厦门市遵循习近平确立的工作方针,先后进行了四期大规模整治。曾经的臭水湖,蝶变为如今碧波荡漾、白鹭翱翔、繁花似锦的“城市绿肺”和“城市会客厅”。昔日消失在城市变迁中的“筼筜渔火”,幻化成今日更加璀璨耀眼的厦门新景——“筼筜夜色”。

5.30万元扭转一座百年建筑的命运

1986年的一天,习近平在鼓浪屿刚作完一场报告,走出大厅,时任厦门博物馆馆长、负责八卦楼修复工作的龚洁拉住了他。

“副市长同志,请您参观一下八卦楼。”龚洁发出邀请。

“好啊!”习近平答应得很干脆。

在院落转了一圈,龚洁说,“还有楼上”。

“我知道你的意思。”习近平马上说。

习近平走进楼内,拾级而上,每走一步,老旧楼板嘎吱作响,屋顶长期漏水遗留下一道道黄褐色霉迹。有小孩跑过,楼板晃动。

“缺多少?”习近平边走边问。

30万元。”龚洁答。

“明天来拿。”习近平说。

谈起这件事,龚洁至今难掩激动,“就是这么干脆,我永远不会忘记,在最紧张最困难的时候,他拨出的这30万,彻底扭转了一座百年建筑的命运!”

整修后的八卦楼,如今成为国内唯一、世界最大的风琴博物馆。因完整保持了当年的历史风貌,八卦楼和另外52栋历史建筑,成为鼓浪屿文化遗产的核心要素,在后来的申遗过程中,受到联合国世界遗产保护专家的高度评价。

6.精心守护“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

改革开放之初,在经济发展的热潮之中,不少人忽视了鼓浪屿的珍贵之处。很多老别墅年久失修,有渔民拆了老别墅的砖石回家砌灶台、砍了珍稀名木回家烧火。

但习近平将这个小岛视为“国之瑰宝”。他曾动情说,“在我国城市和风景区的建设中,能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十分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者为数并不多,很有必要视鼓浪屿为国家的一个瑰宝,并在这个高度上统一规划其建设和保护”。

鼓浪屿游览区管理处副主任章维新,1987年参与过鼓浪屿——万石山片区总体规划。“习近平同志经常来指导工作,嘱咐我们,一定要把基础资料摸齐、摸透、做实、做细。正是在习近平同志领导下,规划小组用了近一年时间,把包括鼓浪屿在内的厦门风景名胜区的家底给摸清了。”

20019月底,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习近平再上鼓浪屿。游人如织的鼓浪屿,如何保护与传承文脉?习近平提出新的思考——鼓浪屿至少有4个特点可以大做文章,即风景系列、海洋系列、琴岛系列以及人文系列。

第二年614日,习近平来厦调研又登临鼓浪屿,看着眼前百年风华的小岛,强调要把鼓浪屿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2017年,鼓浪屿申遗成功,已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

7.站在第一线抗旱保苗

1986年夏,小暑以来没有下过一场透雨,已连旱一个月,本该抽穗扬花的水稻大面积枯死。同安县一处稻田边,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习近平眉头紧皱。

“不能等!拖拉机、电灌抽水机、柴油、化肥,都赶紧调配。”站在田埂上,习近平当场拍板,并督促有关部门,尽快落实。

习近平带队,到田间地头,站在抗旱第一线,及时解决实际问题。全市迅速掀起抗旱热潮,领导干部和群众齐上阵,一边挖渠抽水抗旱保苗,一边抢插晚稻,抢种晚地瓜、秋花生。

那年,夏旱连秋旱,厦门出现三十多年未见的百日大旱。因抗旱及时,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年底一统计,当年农民人均收入不但没有减少,还增长了20元。

这件事,一直被当地群众津津乐道,不少群众说,习副市长敢负责有担当。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