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

作者:佚名 来源:人民日报 2018-09-25 49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五个方面的总要求表明,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在内的全面振兴,是要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其中,治理有效具有重要保障作用。有效的乡村治理可以促进产业发展、保障农民增收,实现乡村社会和谐稳定。当前,应针对乡村治理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努力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

坚持党建引领。“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推动乡村振兴,实现乡村治理有效,关键在党。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领头雁,只有基层党组织积极引领、当好表率,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才能圆满完成农业农村发展的各项任务,为乡村振兴凝聚力量。要坚持党建引领,以组织振兴增强乡村振兴的内在支撑,为乡村善治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坚持把党建贯穿于乡村治理全过程,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实现乡村治理与党建工作深度融合。选优配强农村“两委”班子,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坚强战斗堡垒,切实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同时,运用好民主恳谈会、协商对话会等形式,发挥协商民主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有效汇聚和整合乡村各类利益主体的诉求,形成能够实现群众利益的有效办法和措施,确保乡村振兴收到实效、得到群众拥护。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群众是乡村治理的主体。要发挥群众首创精神,把为了群众与依靠群众结合起来,实施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拓宽人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渠道,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引导人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政策制定、实施、监督全过程,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调动群众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还要将人民群众作为乡村振兴的服务对象,强调亲情化服务、人性化治理,实现服务与治理并举。应常怀为民之心,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点,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乡村振兴政策措施,坚持久久为功、扎实推进。以优质的公共服务从源头上化解乡村矛盾,努力解开群众的心结,减少社会纠纷,切实维护群众利益。更好满足广大乡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增强其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只有做到乡村振兴为了人民、乡村振兴依靠人民、乡村振兴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汇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确保乡村治理有效。

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乡村自治是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的重要动力,在体现村民意志、保障村民权益、激发乡村活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要努力形成符合国情和本地实际、体现时代特征、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自治,实现村事村议、村事村办、村事村管,充分激发群众的创造活力,充分发挥农村各类社会主体的治理作用。同时,还要注重在法治轨道上进行乡村治理,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防范风险、化解矛盾、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引导群众养成在法治框架内主张权利、解决纠纷的习惯。在乡村治理实践中,为广大农村群众提供全面深入的法治宣传、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等公共法律服务,夯实法治社会建设的基础。法治与德治是相辅相成的。要重视发挥道德教化的作用,坚持既讲法治又讲德治,努力把法律和道德的力量、法治和德治的功能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乡村形成良好道德风尚。尊老敬老、勤俭持家、互帮互助等传统美德在我国广大乡村地区具有强大生命力。应充分发挥这些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贴近乡村生活实际的优势,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乡贤、道德榜样、村规民约、家训家风的教化作用,提升公民道德水平,引导善行义举,规范社会秩序。着力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建设好农村书屋、农村文化广场,培育乡土文化人才,让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魅力和风采。

坚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加强乡村治理,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的作用,将技术优势与制度优势结合起来,推进乡村治理智能化,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加强现代科技在乡村治理各个领域的深度应用,优化治理技术工具,发展大数据治理、云治理、“互联网+乡村治理”等新模式,积极推动治理理念、治理内容、治理方式、治理体制机制创新,释放现代科技在乡村治理中的巨大效能。也应看到,目前乡村还存在信息化人才缺乏、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技术装备不足等问题,制约着现代科技在乡村治理中的应用。应加快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公共教育质量和水平,努力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尤其是科技知识素养,大力培育和引进服务乡村治理智能化的专业人才,为有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乡村治理提供支撑和保障。

(作者为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0
0
0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