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之年,总书记首次国内考察释放哪些信号?

作者:佚名 来源:新华社 2020-01-23 1499

 1月19日至21日,农历春节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调研。这是总书记2020年首次国内考察调研。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总书记云南之行,释放了哪些信号?

  (一)

  越到最后,越要响鼓重锤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重要指标。

  新年首次考察,习近平总书记第一站来到边城腾冲,走进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看望少数民族群众,了解脱贫攻坚情况。

  刚刚过去的2019年,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进展:预计减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340个左右贫困县脱贫摘帽,“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基本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基本完成。

  作为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云南脱贫攻坚工作也成效显著:2015年以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累计有600多万脱贫,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中,独龙族、基诺族、德昂族等9个民族已实现整族脱贫。

  看到成绩,也要看清形势。

  从全国来讲,还有几百万人尚未脱贫,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从云南来看,目前还有40多万贫困人口,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这是党中央的庄严承诺,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

  今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号召:“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

  此次在云南考察,总书记再次作出冲锋动员和具体部署:“要决战脱贫攻坚,聚焦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工作难度大的县乡村,按照‘五个一批’的办法,强化分类施策、挂牌督战,着力攻克最后的堡垒,牢牢把握‘两不愁三保障’基本标准,严格验收。”

  越到最后,越吃劲,越要响鼓重锤。总书记的新年首次国内考察,擂响了决战决胜的战鼓。

  (二)

  不能吃子孙饭,要造福人类

  能否打赢三大攻坚战,事关能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除了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云南考察的重要内容。

  彩云之南,绿水青山、蓝天白云,风景秀美,这是云南的特色,也是优势。然而,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云南也走过一些弯路,滇池、洱海等高原明珠,一度遭受污染。

  从滇池到洱海,从呼伦湖到洞庭湖,从祁连山到秦岭,从长江到黄河,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关注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就相关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

  2015年在云南考察时,总书记来到洱海边,察看洱海保护情况,和当地干部合影后说,“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此次,总书记来到滇池边,察看滇池保护治理情况,实际上也是一次“回头看”,一次现场检查。

  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了滇池治理成效。同时,他再次深刻阐明党中央抓生态环境保护的长远考虑:“我们提出新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从当前看,老百姓现在吃饱穿暖了,最关心的就是环境。长远来讲,我们不能吃子孙饭,要造福人类。”

  新时代要有新理念。当前与未来、部分与全局、发展与保护,这里面有认识论,更有方法论。

  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对党员干部着重从树立正确政绩观的角度,提出要处理好“稳和进、立和破、虚和实、标和本、近和远”这5对关系,“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

  同时,“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用新发展理念破除老观念,用高质量发展开创新局面。”

  (三)

  全面小康之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脱贫之后,怎么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要推进哪些重点工作?

  此次在云南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对一个村寨进行了“解剖麻雀式”调研。

  司莫拉佤族村,曾是一个贫困村。司莫拉,佤语意为“幸福的地方”。如今,全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16户71人已全部脱贫,年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

  在村民李发顺家,总书记同他们一家六口围坐在一起,共话脱贫后的幸福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说,在大家努力下,你们这里已经实现脱贫并正向新的发展目标努力迈进,可喜可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一步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发展乡村产业,振兴乡村经济,不断增加收入、改善民生,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

  让“幸福的地方”更加幸福,解决农村空心化、留守老人儿童等问题,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近几年已多次强调,并进行了明确部署。

  2019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就指出,随着我们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开启,乡村振兴的要素会更加活跃,现代农业发展空间仍然很大,现代农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

  2020年已经到来,我们一方面要完成“第一个百年”的既定目标,巩固已有成果,比如“要防止因后续政策支持不足返贫或因病因伤返贫”等问题;另一方面,更要乘势而上,向着“第二个百年”的更高目标继续努力。

  (四)

  把“永恒课题”持续进行下去

  这次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调研,还有一个重大背景。

  2019年10月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重大战略部署。

  这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今年全党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

  此次在云南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确保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在云南得到坚决贯彻落实,不断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

  结合云南实际,习近平总书记从民族团结、宗教工作、兴边富民、基层治理、扫黑除恶、打击跨境违法犯罪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

  如何做好治理这篇大文章,需要各地干部群众结合四中全会精神,进行积极探索实践。

  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对云南而言,全面从严治党任务依然艰巨:白恩培、秦光荣连续两任省委书记落马,对地方政治生态的恶劣影响须进一步清除。

  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更须突出党建的引领作用。

  去年5月底开始,全党深入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促进了思想上的统一、政治上的团结、行动上的一致,为我们党统揽“四个伟大”、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了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作风上的有力动员。

  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出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和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都作了重要讲话,作出重要部署。

  “主题教育有期限,践行初心无穷期。”此次在云南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对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不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推动广大党员、干部继续努力,真正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成为加强党的建设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终身课题。

  不忘初心方能行稳致远,牢记使命才能开辟未来。只有把这一“永恒课题”“终身课题”持续进行下去,才能不断以全党的强大正能量激发奋进新时代的力量。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