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提三个信心,习近平倡言亚太当聚信心之力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1-07-18 601

  中新社北京7月17日电 (记者 黄钰钦 李京泽)“我们对人类合作战胜疫情充满信心,对世界经济复苏前景充满信心,对人类共同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面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起伏反复、世界经济脆弱复苏的情形,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16日晚以视频方式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时连提三个信心。

  亚太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全球合作抗疫与经济复苏的关键时刻,无疑承载着引领世界摆脱危机的重大使命。此次讲话更凸显出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外界评论认为,这种信心主要源于中方在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上的进展,以及国际社会逐渐形成的合作共识。

  事实如此。不久前,2021年中国经济半年报出炉,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中国经济简报》指出,2021年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强劲复苏,将主要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增长,预计2021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超过四分之一。

  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所长郭延军分析称,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疫情防控稳步推进,将有助于自身积极看待国际社会应对挑战的前景,也将为疫后世界经济重回正轨、重拾信心、重现增长提供动力。

  不仅如此,应对疫情全球蔓延,令越来越多国家认识到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的深层内涵。以APEC为例,2020年通过的亚太经合组织2040年愿景,提出建成开放、活力、强韧、和平的亚太共同体目标。

  “明确的共同体目标以及越来越多的多边合作共识,让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更有信心应对未来挑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苏晓晖说。

  为进一步凝聚亚太成员“信心之力”,习近平当天提出“加强抗疫国际合作”“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坚持包容可持续发展”“把握科技创新机遇”等倡议。观察家们相信,中方的一系列主张将为深化亚太合作注入全新动力,极大增强成员应对疫情挑战和促进经济复苏的信心。

  “中方以层层递进的倡议,为未来地区抗疫和经济合作指明了具体方向。”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许利平指出,“团结抗疫是当务之急,更是其他合作的前提与基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着眼应对未来全球性风险挑战的机制建设。可持续发展和科技创新都是经济复苏的重要抓手,既应对当前挑战,也是未来国际合作潮流。”

  更为重要的是,在凝聚“信心之力”的过程中,中国既有态度,更有行动。

  从宣布将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5亿多剂疫苗,“疫苗是战胜疫情和恢复经济的有力武器”这一理念不断见诸中国行动。从率先完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核准,到积极推动绿色经济复苏和数字互联互通合作,中国始终为实现经济持久复苏贡献自身力量。

  在当天的会议上,习近平又一次宣布中方支持亚太抗疫和经济复苏合作将采取一系列行动:“未来3年内还将再提供30亿美元国际援助”“向亚太经合组织捐资成立‘应对疫情和经济复苏’子基金”“举办数字能力建设研讨会”“推进数字技术助力旅游复苏等合作倡议”……可以预计,一揽子中国方案将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变为可感现实,进而增强区域国家应对风险挑战的信心。

  尽管全球抗击疫情和经济复苏的信心不断凝聚,但消极的干扰因素仍不容忽视。对此,习近平强调,“我们要拆墙而不要筑墙,要开放而不要隔绝,要融合而不要脱钩”“合作共赢是唯一正道,封闭排他、对立分裂只会走进死胡同”。

  “站在决定未来的十字路口,中国对单边主义、以邻为壑明确‘说不’,坚定站在了多边主义、合作共赢的一边。”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姜跃春表示,中方的态度既点出了影响“信心之力”的“病灶”所在,也清晰表明中国坚持走合作共赢之路的态度。

  回望2018年莫尔兹比港的“太平洋探索者”号邮轮,彼时习近平面对亚太工商界领导人在演讲伊始“一语双关”,将各国比作是“同在一条船上”的乘客,呼吁在风起云涌的世界经济形势中“同舟共济”。

  时隔近三年,面对有增无减的风险与挑战,习近平再次强调亚太成员“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并引用了东道主新西兰一句毛利谚语——“当你面向太阳,阴影终将消散”。

  应当说,“面向太阳”正是成员们面对危机时应不断汇聚的“信心之力”,唯此这条船才能汇聚乘风破浪的动力。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