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如何将“烂泥湾”变为“好江南”?

作者:国家记忆 来源:CCTV国家记忆 2022-10-29 359

曾有一片土地被称作烂泥湾

那里荒无人烟 荆棘遍布

直到有一天

一支部队的到来

让它的面貌彻底改变

……

这个故事

还要从80多年前讲起

当时

作为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所在地的

陕甘宁边区

在敌人的双重封锁下

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困难

要想彻底扭转危机

就要自力更生、发展生产

可仅仅依靠延安的土地和劳动力

根本无法解决边区缺衣少粮的问题

最终

朱德总司令在延安城东南方向发现了

适合开垦

同时又是敌人进犯必经之地的

南泥湾

他们如何将“烂泥湾”变为“好江南”?

19405月的一天

朱德来到毛泽东居住的窑洞

提出了派部队在南泥湾垦荒屯田

同时保卫延安的想法

毛泽东听后连连称赞

他们如何将“烂泥湾”变为“好江南”?

究竟派哪支部队进驻南泥湾呢?

毛泽东和朱德不约而同地想到了

王震率领的第359

19413

359旅遵照指示

分批开赴南泥湾

他们如何将“烂泥湾”变为“好江南”?

尽管王震对可能遇到的困难

已有心理准备

但到达南泥湾后

现实情况还是让他倒吸一口凉气

这里方圆六十里

荆棘丛生 沼泽遍地

按照当地百姓的话说

就是一片烂泥湾

他们如何将“烂泥湾”变为“好江南”?

百岁老人高勇斌

当时是第359旅第717团的一名战士

80多年过去了

老人仍记得当年

部队刚抵达南泥湾时的情形

我们到了南泥湾

住的地方没有老百姓

只有四个破窑洞

有的门掉了一块

有的窗户掉了一块

在这四个窑洞前面

我们就睡在那个地方

山上的狼嗷嗷地叫

经过修整

几处窑洞被当作生产指挥所

战士们人多

只能先搭起窝棚作为临时住所

他们如何将“烂泥湾”变为“好江南”?

三月里的陕北

昼夜温差极大

战士们白天在烈日下劳动十多个小时

晚上就只能在四面漏风

冰窟窿一样的窝棚里

将就一夜

随着开荒工作的推进

战士们带的粮食也已所剩无几

没有吃 没有住

不到两个月

359旅因病减员

就达到了全旅的十分之一

艰难的情形让王震十分着急

他一面指挥部队先挖窑洞

一面抽调战士专程走到

几十公里甚至数百公里外去借粮

他们如何将“烂泥湾”变为“好江南”?

开荒的战士们为节省物资

怕衣服磨破

就光着膀子干活

一天下来

从荆棘丛里出来的战士们

被划得伤痕累累

长裤被剐成短裤

短裤又变成了布条

他们如何将“烂泥湾”变为“好江南”?

可就是这些烂布条

也被战士们仔细地保管起来

匀给需要外出的战士

糊成鞋底

他们如何将“烂泥湾”变为“好江南”?

正是凭借这种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359旅指战员没有被现实的困难吓倒

反而愈挫愈勇

经过十多天的奋战

一排排崭新的窑洞终于建成

359旅在南泥湾艰难地扎下了根

他们如何将“烂泥湾”变为“好江南”?

然而

随着播种时节的临近

另一个困难又浮出水面

他们如何将“烂泥湾”变为“好江南”?

王晓建

军史专家

作战部队有镐头,那是为了修工事用的,没镢头。镢头陕北才有,干吗用,刨地。没有为开荒生产做准备,所有的镢头都是自己打的。

为找到足够的打铁原料

战士们的搜寻范围不断扩大

有的从荒废的村子里找到了铁锅

有的到河防两岸

把敌人的废旧汽车拆成零件运回部队

他们如何将“烂泥湾”变为“好江南”?

温瑞茂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

南泥湾的开荒生产真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艰难过程。没有生产工具,自己就开办炼铁厂。铁比较难找,一个是从农民家里把废旧的钢铁搜集来,第二个是到日本鬼子的铁路上扒铁轨,熔化以后来做农具。

最终

经过全旅指战员的努力

工具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部队终于及时赶上了播种的农时

他们如何将“烂泥湾”变为“好江南”?

1941年到1943年的短短三年内

359旅在南泥湾

挖出了1000多孔窑洞

盖起了600多间房屋

32万亩良田里

生产出了9000多万斤粮食

使南泥湾从百姓口中的烂泥湾

变为了陕北的好江南

如今

南泥湾已化身为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代名词

凝结为延安精神的生动缩影

他们如何将“烂泥湾”变为“好江南”?

延安精神

已深深根植于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根脉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5
0
1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