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蒙古国的中俄天然气管道,不只是几千公里的钢管

作者:文少卿 来源:底线思维 2024-11-28 351

近日,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的全线贯通,标志着中俄两国在能源合作领域迈入了新阶段,不仅实现了经济上的互利共赢,还反映了中俄关系在当前国际形势下的深刻变化。

当然,东线管道的意义远不止于一个基础设施项目,它也是观察中俄关系演变及其对国际秩序更广泛影响的一扇窗口。

中国的能源需求与俄罗斯的“向东看”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全长5111公里,每年能向中国输送38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足以满足1.3亿个城市家庭一年的用气需求。

穿越蒙古国的中俄天然气管道,不只是几千公里的钢管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北起黑龙江黑河,南至上海,是我国四大油气战略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图源:央视新闻

该项目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简称俄气公司)联手打造,涵盖了俄罗斯境内的“西伯利亚力量1号”管道,以及中国境内的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部分。

这项总价值约为4000亿美元的协议于2014年5月在上海签署,正值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的几周后。许多分析人士当时认为,这份协议的签署标志着莫斯科为应对因乌克兰危机而面临的西方外交和经济压力,加强了与北京的战略合作。事实上,向亚洲市场出口油气资源一直是俄罗斯政府长期追求的目标,这一策略可以追溯到叶利钦总统时代。

管道起点位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雅库茨克天然气田,经过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地区进入中国东北部,并最终接入中国的天然气管网。2019年12月,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的部分线路投入运营,成为首条将俄罗斯天然气输送到中国的跨境管道,同时也是继缅甸和中亚地区项目之后,第三条进入中国的跨国天然气管道。

中俄两国元首通过视频连线,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性事件”。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东线天然气管道是中俄能源合作的标志性项目,也是双方深度融通、合作共赢的典范。普京则表示:“这不仅是全球能源市场的历史性事件,更是对于我们俄罗斯和中国的重大事件。”

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市场。据国际能源署预测,至2024年,中国的天然气需求将占据全球需求总量的40%以上,这一增长趋势主要源于中国政府为改善空气质量、减少燃煤发电而推行的一系列政策。

据统计,2018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同比增长了17%,进口量增幅达到了30.8%;从2011年至2021年间,中国的天然气进口量翻了4番。得益于这些措施,2013年至2019年期间(即新冠疫情爆发前最后一个有完整统计数据的年份),北京市PM2.5浓度降低了大约38%。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报道,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64亿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82万吨,为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作出重要贡献。

依据2019年的《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数据,2018年,中国70%的石油和45%的天然气需求依赖进口。为了确保能源安全,中国正积极采取措施,如多元化进口渠道和完善国内管网布局等,以降低潜在风险。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一部分,中国在中亚区域进行了基础设施投资,旨在开发该地区的丰富天然气资源。

例如,连接中国与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中亚天然气管道”,2017年向中国输送了36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而到了2019年,这一数字跃升至479亿立方米。此外,中国还从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卡塔尔等多个国家进口天然气。

穿越蒙古国的中俄天然气管道,不只是几千公里的钢管

这是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卡什卡达里亚州的“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压气站首站内的空冷区。资料图:新华社

与俄罗斯扩大能源合作,则有助于减少中国对海上运输路线的依赖,从而降低因海上封锁可能导致的能源供应中断风险。比如,在中美贸易战期间,中国曾一度停止从美国进口液化天然气(LNG)达一年之久;今年1月,拜登政府也曾暂时停止审批新的美国LNG出口项目。

对中方而言,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是一项战略成就,它为中国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和绿色转型目标提供了可靠且多元化的能源支持。而对于俄方来说,这条管道则是不可或缺的生命线,面对传统欧洲市场的流失,“向东看”成为了俄罗斯解决能源出口难题的重要、甚至是唯一的出路。

能源产业是普京政府经济政策的核心支柱。俄罗斯联邦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18年8月至2019年9月间,自然资源出口占俄罗斯总出口量的65.38%,同时,石油和天然气行业贡献了2018年俄罗斯国家预算收入的46.35%。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出口国,2018年的出口量超过了2470亿立方米,其中约2000亿立方米销往欧洲市场。

然而,自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俄罗斯逐渐失去了大部分欧洲市场份额。2022年,俄气公司的天然气出口量同比下滑约45%,降至自1985年来的最低点。在此背景下,中俄之间的天然气合作显得尤为关键。

开发远东地区的天然气田,被视为克里姆林宫推动当地发展的基石。苏联解体后,俄远东地区的人口平均减少了20%,部分地区降幅甚至达到了70%,大量居民迁移到了俄罗斯西部。目前,远东联邦区是俄罗斯面积最大但人口最少的区域,其天然气管网覆盖率为13%,西伯利亚联邦区更是仅为6.8%,相比之下,俄罗斯全国平均水平为67.2%。

因此,加强远东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拓展亚洲市场的需要,也是促进该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2015年,普京总统宣布:“远东将成为俄罗斯的一个关键社会经济发展中心,必须有效地融入正在快速发展的亚太地区。”俄罗斯安全会议秘书尼古拉·帕特鲁舍夫亦指出,深化与中国的对话是“绝对且长期的优先事项”,目的在于确保“国家安全和稳定的社会经济发展”。

能源合作已成为中俄经济关系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2018年,中俄共同创立了“中俄能源商务论坛”,旨在加强双方在能源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效率,拓展联合项目,并吸引更多投资。俄乌冲突爆发后,中俄之间的能源贸易联系进一步加深。2021年至2023年间,俄罗斯对中国原油出口量增长了三分之一,煤炭和液化天然气的出口量几乎翻倍。2023年,俄罗斯成为中国最大的原油供应商、第二大煤炭供应商和第三大液化天然气供应商。

与此同时,俄罗斯通过管道向中国的天然气出口量持续攀升。“西伯利亚力量1号”管道,即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自2021年起输气量由104亿立方米增至2023年的227亿立方米,占中国管道天然气进口总量的34%。中国在俄罗斯天然气出口中的比重,也从2021年的5.7%跃升至2023年的23.3%。

穿越蒙古国的中俄天然气管道,不只是几千公里的钢管

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的俄罗斯天然气产量

2022年2月初,中俄还签署了一份关于建设“远东之路”管道的协议,这条管道将作为“西伯利亚力量1号”的补充设施,计划于2026年前达到年输气量100亿立方米的目标。该协议采用欧元定价,而非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9月2日,俄罗斯停止了通过“北溪1号”管道向德国输送天然气,该管道2021年的输气量达590亿立方米。当月晚些时候,该管道遭到水下爆炸破坏。

据彭博社报道,2023年前九个月内,俄气公司向中国出口的天然气总量达到了237亿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0%。同一时期内,这一数字超过了对欧洲出口的225亿立方米管道天然气,预示着中国有望在2024年超越欧洲,成为俄罗斯最大的天然气买家。俄气公司预计在今年内提前完成“西伯利亚力量1号”管道的满负荷运行,比原定于明年年初的目标有所提前,届时管道将达到每年380亿立方米的最大合同输气量。

“西伯利亚力量2号”的博弈

早在2006年,俄气公司与中石油就签订了管道项目的框架协议。该项目计划建设两条管道,第一条就是“西伯利亚力量1号”,第二条管道计划将西西伯利亚与中国连接起来,最初被命名为“阿尔泰管道”,后于2010年代中期更名为“西伯利亚力量2号”。

按照规划,“西伯利亚力量2号”将穿越蒙古国,每年能够向中国输送高达5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不过,截至当前,“西伯利亚力量2号”的建设工作尚未启动,双方仍在就具体条款进行谈判。

随着传统欧洲市场的丧失,俄罗斯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出口渠道以弥补经济损失,“西伯利亚力量2号”因此成为了俄罗斯政府重点关注的对象。

2023年10月,俄气公司高层随同普京总统访问中国,参加了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但关于“西伯利亚力量2号”的协议并未如外界预期那样签署。同年年末,俄罗斯官方宣称该项目“已进入高度准备阶段”,并预计项目文件将在2024年第一季度获得最终批准。时任副总理的维多利亚·阿布拉姆琴科表示:“一旦文件获批,建设工作就能立即展开。”

穿越蒙古国的中俄天然气管道,不只是几千公里的钢管

近十年俄罗斯天然气出口情况,单位/百万立方米

今年5月普京总统访华期间,俄副总理亚历山大·诺瓦克再度表达了“在不久的将来”签署“西伯利亚力量2号”合同的愿望,但俄方再度空手而归。8月,莫斯科还被泼了一盆冷水:蒙古国公布的《2024-2028国家发展规划》中并未提及此项目,蒙古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一位前官员透露,该项目可能会面临延期。

对于俄罗斯而言,“西伯利亚力量2号”不仅是商业机遇,也是地缘政治的必要选择。在普京总统眼中,这条管道不仅是俄罗斯能源出口的生命线,也是其国际影响力的象征。“与中国的合作为俄罗斯提供了一个喘息的机会,但同时也使得莫斯科更加依赖于北京的市场和条件,”一位不愿具名的俄罗斯官员对俄罗斯《新报》(Novaya Gazeta)欧洲版评论道。

然而,任何能源合作协议的核心都在于价格。关于新建天然气管道的讨论,可以说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博弈。

知情人士透露,中国以其庞大的市场规模为筹码,在价格、支付方式及投资条件等方面占据了有利位置。据《新报》报道,中国最初提出以每千立方米70美元的价格购气(接近俄罗斯国内水平),后调整至100美元,即便如此,这一价格仍远低于俄罗斯向欧洲出售天然气的价格(约为每千立方米250至300美元)。

此外,中国还要求调整管道路径,从原先的阿尔泰地区改为东线,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中俄之间达成的协议采用了欧元结算机制,既避免了美元体系的风险,也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增添了动力。

尽管如此,俄罗斯也并非全盘让步。通过这条管道的建设,俄罗斯不仅能开拓新的市场,还能巩固自己在全球能源供应链中的地位。“这是一笔双赢的交易,”俄罗斯高等经济学院教授丹尼斯·莫罗欣评论道,“不过,我们也要看到,中国在整个谈判过程中展现出了卓越的战略耐心和经济灵活性。”

中国的强势地位显而易见,在谈判桌上显得游刃有余。中国的天然气需求增长处于可控范围内,同时,中国接收海运LNG的能力显著增强,以至于中国能源企业甚至能够将部分LNG货物转售国际市场。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绿色能源转型正在稳步前行。

预计到2026年,中国国内的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将翻一番,达到1000吉瓦;至2030年,太阳能与风能的总装机量可能突破3300吉瓦,新增的清洁能源主要集中在光照充沛、风能资源丰富的中国北部地区。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热泵累计安装量将比2021年增长358%,这将进一步削减对天然气的需求。更为关键的是,中国的可再生能源生产能力将大大超前于“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的建设速度:即使是最乐观的估计,也认为该管道需耗时5至6年,即到2030年前后才能正式投运。

对莫斯科来说,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局面:北京公开多次强调其作为清洁能源超级大国的新身份,逐步削弱了俄罗斯原本就有限的谈判筹码。在2023年的第五届中俄能源商务论坛上,中国代表提议双方应在可再生能源、氢能、储能技术和碳市场等新兴领域加强合作。这种合作显然是单向的,因为俄罗斯在上述领域几乎没有任何技术积累或发展规划。“西伯利亚力量2号”不仅要与中国的可再生能源产业竞争,而且在这场较量中似乎处于劣势。

“如果项目得以实施,那么很可能完全按照中国的条件来进行。”今年7月,哥伦比亚大学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如是说。

当然,尽管面临着商业上的不确定性,“西伯利亚力量2号”的未来依然充满希望,因为在特定情境下,地缘政治因素往往会超越经济考量。正如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2022年所言,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三国组成的天然气联盟项目,“并非”如西方所指责的那样,仅仅是一种“政治游戏”。

中俄能源合作的战略意义

如果“西伯利亚力量2号”能够顺利完成,它将显著改变欧亚大陆的能源格局,并可能进一步加深中俄两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合作。这条管道不仅将成为俄罗斯能源出口的重要通道,也将是中国能源安全保障的关键组成部分,为两国提供一个宝贵的共同利益平台。同时,管道建设所带来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地区经济发展,将进一步强化两国经济的互补性和相互依存度。

穿越蒙古国的中俄天然气管道,不只是几千公里的钢管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北段黑河首站场区局部 图源:新华社

在地缘政治层面,中俄之间的天然气合作展现了两国在面对西方压力时的战略协同。尽管中国在俄乌冲突中保持中立立场,未选边站队,但通过加强能源领域的合作,两国向外界传递了一个信号:亚洲国家有能力在西方制裁和封锁的环境下寻求生存与发展之道。

展望未来,中俄能源合作有望继续扩大。虽然“西伯利亚力量2号”的经济效益可能不及“西伯利亚力量1号”,但其对于俄罗斯而言同样意义重大。这条管道不仅能为俄罗斯带来宝贵的现金流,还能为本国的钢铁制造商及相关承包商带来订单,加速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经济振兴,这正是莫斯科政府的重点发展方向。

考虑到俄罗斯正准备应对长期的国际孤立,“西伯利亚力量2号”或将扮演旗舰项目的角色,标志着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彻底转变和“向东看”的战略调整。2023年12月,俄罗斯宣布即便尚无具体的供应合同,也愿意启动“西伯利亚力量2号”的建设工作,这表明该工程背后的经济价值远远超出单纯的天然气销售。

对中国而言,中美关系的长期走向也让中国有充分的理由看好这条管道。作为中国周边的重要伙伴,俄罗斯在中国的整体经济战略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通过加深与俄罗斯的经济联系,中国不仅可以稳定和改善周边的安全环境,还有助于将俄罗斯更紧密地融入由中国引领的新型多边区域合作架构之中,这对于维护地区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俄能源合作的意义远超双边范畴。它不仅展示了能源贸易在地缘政治挑战面前的韧性和适应力,还为其他主要经济体在全球供应链重组过程中提供了参考案例。此外,这也反映出亚洲作为能源消费和经济活动中心的地位日益凸显,中国在构建区域乃至全球能源市场秩序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西伯利亚力量2号”不仅是一场能源领域的博弈,也是一次外交实践。它能否像预期那样促进中俄两国迈向更深层次的伙伴关系,还需时间来检验;但可以确定的是,这条管道不仅仅是几千公里的钢管,它是全球格局变迁的一个缩影。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2
0
0
1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