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诘问里的实事求是精神:中国哪里有那么多第一?

作者:张谨 来源:党史博采 2023-10-20 532

周恩来在19524月我国驻外使节会议上指出:“《大公报》有一栏叫‘中国第一’。中国哪里有那么多第一,这样提就不对,后来这一栏也只好取消了。”《大公报》是一份历史悠久的中文民营报纸,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在大陆各地发行的《大公报》先后实行公私合营,且相继重组或易名。当时上海的《大公报》开了一个栏目叫“中国的世界第一”。自195111日发表第一期,至1951819日共发表194期,此后即终止。重庆《大公报》逐期转载了该专栏99期之前的文章,香港《大公报》也有少量转载。《大公报》设置这样的栏目,初衷无疑是聚焦和放大中华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提振建设新中国的信心和壮志,鼓足追逐世界潮流的豪情和勇气。但如此宣传,必然形成一种误导,膨胀人们浮夸和急功近利的情绪,强化封闭保守的意识,把爱国主义与盲目自大混为一谈。为此,周恩来表示了坚决否定的态度。在19556月召开的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上,他再次敲响警钟:“不要什么都是老子天下第一,什么都是自己的好。”

周恩来的诘问,言辞直白,掷地有声,意味深长,拍打的是外事人员,影响的是各行各界。周恩来的诘问,是质疑,更是警醒、告诫和启发,彰显了他一贯秉持的科学态度、务实精神和开放理念。

要正视“我们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

周恩来的诘问,提醒人们,新中国成立不久,底子很薄,百废待兴,必须正视现实,看到不足,埋头苦干,不可盲目乐观。197012月,周恩来向外宾如实介绍中国经济落后现状,用农机发展水平来加以说明。他说:“中国的两千三百个县中,有的县连修理农机的工厂也没有,还有八十一个县没有农机厂,你们看落后不落后?”他痛切地对中国的贫穷落后追根溯源,是“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中国在建设方面一共耽误了一百年”。对中国贫穷落后的现状,周恩来时刻以临事而惧、戒慎恐惧的心态保持清醒的认识。

1954年9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所接受的旧中国满目疮痍,是一个破烂摊子”,全国工农业生产状况已跌入最低谷。工业生产的情况,“接连十几年的战争,对于原有工矿生产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就农业生产而言,广大刚解放的地区,农业已陷入破产的境地,灾情又极其严重。“新中国与旧中国是有区别的。但是时间还很短,我们的进步很少”,“我们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在这个问题上要有点自知自明”。

到上世纪60年代初,国民经济又遭遇新一轮危机。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党和人民面临着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周恩来分析说:“由于天灾,经验不够,外来因素,掌握政策不稳,干部作风不好,队伍不纯等原因,出现了困难。”

进入上世纪70年代,经济虽有好转,但由于十年动乱的严重干扰,落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19716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周恩来十分急切地说:“现在我国还比较落后,我们还要抓革命、促生产。”在展望未来时,他恳切地表示:我们还需要几十年甚至更多的时间,才能在工业方面赶上现代发达国家的工业水平,农业方面按人口比例来算达到先进水平。19739月,他毫不隐讳地对法国总统蓬皮杜说:“有人讲中国是个大国,我们说既是又不完全是。从面积大、人口多这一点上看,这算是个大国;但从经济发展、经济实力上讲,却差得很远。”

周恩来视察北京第一棉纺厂。

因此,在新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周恩来始终大力倡导勤俭建国,反对铺张浪费,并要求政府机关率先垂范。他多次强调:“增产节约、勤俭建国是我们长期的方针。”主张“要从党内提倡艰苦奋斗风气”。重视扶贫救灾工作,强调“下山不忘山,进城不忘乡”,十分关心老区的建设和老区人民的生活改善,全力做好洪涝、疫情、地震等灾害的赈灾救助工作。积极主张控制人口,明确指出:“中国是个大国和穷国,大国有大国的困难,人口增长很快,所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缓慢的。”鲜明提出“中国人口的增长应与生产相适应,强调节育的重要性”。尤其对经济建设倾注了极大心血。19591月,他对外宾表达了建设好国家的强烈愿望,说:“中国人口多、穷、底子薄,如果不快速度前进,那工业、农业都上不去,人民将继续贫困。”实现四个现代化成了他一生的梦想和追求。

“宣传要真实、谦虚、实事求是”

周恩来的诘问,告诫人们,宣传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贴近实际,尊重事实,掌握分寸,保持谦虚低调的传统本色,营造既不妄自尊大又不妄自菲薄的健康大众心态。正如周恩来在19574月接见电影工作者时所要求的那样,“宣传要真实、谦虚、实事求是,要反对那种不真实的和夸大好的方面的宣传方式”。在不同场合,他还多次明确指示“要善于做对外宣传,慎之又慎”。

“真实”是宣传的命脉,也是周恩来特别关注和强调的。19563月,他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上,对《人民日报》报道预计到1967年我国平均每人可食肉80斤的消息提出批评,指出:这个消息是不可靠的。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社要进行检查,发表短评,公开更正。19622月,周恩来在对新华社一份情况反映作出批示,提出“以后提供情况,一定要提供两面的东西,不要只提一面。领导上要什么就是什么,不全面反映情况是不好的”。19701月,讲到造船能力问题时,周恩来尖锐地指出:有材料说中国同日本差不多,怎么会是“差不多”呢?我们还差得相当远嘛!要承认差距,然后再赶上、超过。

1958年,周恩来和开滦煤矿工人在一起。

“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周恩来待人接物,包括对外宣传所坚持的一贯态度。他曾严肃指出:要克服和纠正对外宣传中的“自我吹嘘”;对外宣传不要吹,要谦虚。19544月,周恩来就新闻宣传报道作出批示,郑重指出:在公开宣传中要注意不要夸张,过去我们有很多话说过头了。“毛主席的原则是,做了一百件事,只说五十件,才不致自满”。19662月,他对新华社编《参考消息》指示:不能光登对我国好的反映,也要适当登一些反面的东西。19708月,在谈到宣传成绩时,他说: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在这方面的报道要注意留有余地,有了十分成绩,只讲五分就可以了,不要讲十分。内部可以讲实况,对外报道要收藏一些,要谦虚。在开展调研时,他也提醒基层干部:在总结工作时,宁愿不及,不要过头;在检查工作时,宁愿过头,不要不及。苦口婆心且充满哲理。

“实事求是”的基础是真实,而要义是从实际出发,全面客观,尊重规律。这是周恩来在治国理政中始终遵循的原则,也是他在对外宣传中所坚持的基本方针。他说:“我们要有雄心壮志,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技术水平,但要实事求是。”面对经济发展的曲折过程,周恩来冷静地说:“我们国家的这种困难是前进中的困难,我们是要克服的。”他要求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回避问题,也不可丧失信心,“中国现在就是穷,当然将来还是要富的。”上世纪60年代初,面对暂时的困难,他充满底气地说:“四十年来的革命,我们一直是自信的”。“一切决定于我们自己,要埋头苦干,实现四个现代化”。“多难兴邦,要发奋图强”。19724月,周恩来到广州协调督办国际商品交易会紧急事宜,面对复杂局面,他依然从积极的方面加以引导,“我们经济上是落后的”,但“我们是发展中的”。197310月,他在会见非洲朋友时,乐观地表示:“我们要建设一个强大的国家,希望对人类有更大的贡献”,我们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在接受国外记者采访时,周恩来曾满怀豪情地慨言:“不论遇到什么风浪,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一定能够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要“敢于向一切国家的长处学习”

周恩来的诘问,启发人们,要拓宽眼界,“把门开开”,加强对外交流,按照列宁教导的那样“要善于吸收人类文化中的一切好的东西”,而不要坐井观天、故步自封。19563月,周恩来在全国相关专业会议上作报告,他在提出“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国家。我们怎样摆脱经济、文化上的落后”的问题后,明确回答:“就是要把人家的长处学来,融会贯通,用于中国的实际。”他冲破思想束缚,以开放的视野,鲜明地指出:“我们不仅要向苏联学习,向兄弟国家学习,而且要向世界上一切国家学习”,“敢于向一切国家的长处学习”,“科学没有国界”。他明确要求:“今后邀请来访,不仅请进步的、中间的来看,还可以让落后甚至反动的来看,要敢于和人家接触。这样做,对国家是有利的。”迈出国门学习取经,“我们不但到苏联和新民主主义国家,还要到资本主义国家、亚非国家”,“对任何国家的任何一点长处,我们都要把它学来。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腐朽的、落后的,但资本主义国家不是没有一点长处”。

周恩来高度重视与友好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19616月,他致电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日成,提出中国有关部门打算派遣两个技术考察小组赴朝鲜的有关厂家,学习制造维尼纶和炼铁工业的设计、设备制造、生产方面的先进经验。19643月,周恩来在接见阿尔巴尼亚地拉那大学代表团时,称赞阿方在帮助中国种植油橄榄方面工作效率很高,要求派人到阿尔巴尼亚去学习。他指示科学院系统把“考察”改为“学习”,说:考察是自大思想。我们不会的,要学习。19667月,周恩来接见阿富汗经济代表团,询问阿富汗的农业、水利方面的情况。得知阿富汗在治理水库流沙方面有较好的经验后,指示在场陪见的中方有关方面负责人,转告驻外使馆同志好好研究当地水利工程治理流沙沉积情况。

对遥远的非洲大陆,周恩来也投去期待的目光,在日常交流、交往中保持尊重与学习的态度。1963年在非洲访问期间,周恩来坦诚地对记者说:“我们访问非洲国家的目的,是寻求友谊,寻求合作,多了解一些东西,多学习一些东西。”在阿尔及利亚访问时,他表示:我们来访问的方针是学习。继在阿联、阿尔及利亚参观现代化炼油厂之后,周恩来在摩洛哥又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意大利、法国帮助建设的炼油厂。这几个炼油厂的现代化程度给周恩来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在现场,他明确指示,回国后一定要石油部派技术专家来这里考察,这很值得一看。

对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周恩来有清醒的认识。他说:“中国在经济上要比西方国家至少落后一百年。”他还旗帜鲜明地表示:“我们反对资本主义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但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则应该虚心学习。”对台湾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周恩来给予充分肯定。他说:“蒋介石在台湾省有高雄港,是自由港,没有税,吸引外资带着原料去建厂,利用台湾的廉价劳动力,然后把商品回销外国。这样吸引很多外资到台湾投资。”19562月,在会见法国经济代表团时,周恩来说:“法国在科学和技术上是有成就的,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我们很愿意有机会派代表团去。”同年10月,在与日本国际贸易促进会会长交谈时,他表示:“日本是一个技术和科学发达的国家。我们为了提高中国的工业技术,要向一切工业发达的国家学习。你们是近邻,学习起来就更方便了。”197210月,外交部、对外经济联络部向国务院报送《关于同东欧一些国家进行科技合作项目的请示报告》,周恩来阅后表示不同意这个报告,他提出:“为什么不派人去伦敦、巴黎、波恩、渥太华、东京去研究西欧、美、加、日本的机械工业情况,反而求其次?”坚决主张不受社会制度的局限,调整科技合作的方向。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针对“不按规律办事,急功近利、急于出成绩”问题,语重心长地说:“要把这种浮躁心理、急躁心态都压下来,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地搞现代化建设。”周恩来的诘问,发声于70多年前。穿越时空,今天依然有宁神醒脑之效,耐人寻味,令人深思,具有现实的启迪作用。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0
0
5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