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仰:人类未来何处去?谈《云图》

作者:刘仰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13-05-02 442

  经朋友多次邀请,昨晚去看了电影《云图》。看完已经挺晚,有点饿,想找点吃的。影院旁的中式快餐已经没有米饭,西式快餐店还有全套汉堡。买了一只汉堡带走,发现旁边还有一家上海小笼店,挺好,成为打烊前最后的吃客。这个小插曲挺像我对《云图》的理解。这部电影值得一看,但情节比较复杂、跳跃。众多评论者从电影中各取所需,例如,有人看到西方社会贯穿始终的奴隶制,有人看到片中多次出现的台词:“我绝不会向暴力屈服”。解读者按各自的理解,验证自己的固有观念,或痛骂西方文化,或影射中国人也应该奋起反抗。我说点自己的看法。

  《云图》电影改编自小说,类似前几年的《指环王》。有意思的是,小说作者都是英国人。如果说电影有思想性,也许更应该说小说有思想性。我没看过小说,但我觉得,作为曾经的世界老大,英国还有不少人在关心人类发展、人类未来、文明走向等宏大话题。一般来说,比较有底子的英国人经历过辉煌与落寞,在思考文明前景和人类命运这一宏大主题时,比美国人要深刻些。美国人更多是托夫勒那样的未来学,面对当前的种种难题,幻想用技术进步来解决,表现出一种顽固的乐观。在电影《云图》中,科技进步解决人类难题的憧憬也有体现,但有文化与没文化的差别也体现得很明显。没文化的往往把所有赌注都压在科技进步上,比较有文化的英国人还看到,即便有科技进步,文化上的固有观念不改变,事情的结局未必就是完美,反而可能是更大的灾难。

 

  

刘仰:人类未来何处去?谈《云图》

  《云图》海报之一

  思想性对于电影很容易成为票房毒药,“看不懂”是引发投资灾难的一大可能,肤浅则是另一个噩梦。《云图》避免了后一种状态。但是,如何避免为了表现思想而变得枯燥,应该说导演花了不少心思。影片由六个故事穿插而成,时间跨度巨大,从十九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年代)到遥远的未来。导演吸引票房的手法之一是,大牌明星汤姆·汉克斯、哈利·贝瑞、休·格兰特等,在影片中一人饰演多个角色。片中至少有五个演员一人饰演了六个角色,中国演员周迅作为配角也在片中饰演了三个角色。这种安排既是对演员演技的挑战,也是对观众的巨大噱头。演员们尽情展现自己的表现天分,观众们耐心地寻找喜欢的明星反差极大地扮相。使得不太关心思想性的观众像寻宝一样从中找到极大乐趣。但这只是吸引票房的手段而已,影片的思想性并不完全由此体现。

  总体上说,影片《云图》体现了对地球上人类的命运比较悲观的看法。六个故事,每一个结局都不好。虽然六个故事在不同的年代,时代背景和科技手段都不一样,但不好的故事结局都来自于人性中的痼疾。换句话说,文化没有进步,科技进步了,能改变人类的命运吗?虽然每一个故事里都有向邪恶势力反抗的正义力量,但反抗都不成功,只有精神可嘉。个别反抗算成功的,如黑奴救了白人,成功价值也有限。正义力量的来源,影片描述为一种“天然的爱”。在一定程度上说,这种认识类似中国的儒家。不同于宗教无原则、普遍的上帝之爱,儒家的确是将家庭和亲人之间无私的爱当成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来源。然而,《云图》只是认识到了这一点,并没有找到让这种爱成为人类普遍社会原则的方式。因此,到影片的最后,在极遥远的未来,人类幸存者之间“爱”还存在,还很美好,但是,地球已经在“大毁灭”后无法生存。陶醉于“爱”的幸存者们,只能生活在其他星球上,遥看曾经居住的美好家园——天空中那颗蓝色的星球。

  有人说《云图》体现了西方文化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我认为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体现了西方对种族主义的反思。在科技进步条件下,虽然作为未来奴隶的克隆人都是东方人面孔,但是,他们也是正义力量反抗的主体。甚至在未来空间,汤姆·汉克斯饰演的角色,因文明毁灭、文明倒退而成为只会使用刀剑弓弩的酋长,但他们膜拜的偶像,恰恰是曾经奋起反抗的东方人形象——星美。也就是说,曾经作为奴隶的东方人,最终成为倒退回野蛮时代的西方幸存者的神。在这里,我们也看到小说作者的彷徨。作者看到了西方文化中顽固的缺陷,即便技术进步也不能治愈文化的痼疾,东方文化能否实现这一人类美好未来的前景,作者也表现得信心不足。我认为,这更多是作者对东方文化还缺乏深入了解,同时也很难抛弃西方中心论,将东方文化当成未来人类社会真正“普世价值”的结果。对此,可以理解。我觉得,作者能意识到这一点,已经不容易了。

  在众多影评中,我发现很多都遗漏了一个很重要的细节。韩国明星裴斗娜、中国明星周迅饰演的现代东方奴隶,是一种高科技的产物,这种高科技叫做基因技术。我在很多年前采访留美归来的中国顶尖生物科学家之一杨焕明时,曾经问过他一个问题:基因技术又没有可能创造一个新的人种,让他们甘心情愿地成为奴隶?杨焕明给了一个肯定的回答。当然,这个肯定只是对这种可能性的肯定。我自己曾经构思了一个基因技术的科幻小说情节,《云图》对于用基因技术创造新奴隶的描述,与我的构思既有相同也有不同。最大的不同在于,《云图》构思的新奴隶,她们的食物就是被处死的同类。西方社会对于基因技术可能引发巨大社会问题的反思,《云图》并不是第一个。西历2011年,有一部电影叫做《爱在太空》(Love),全片只有一个男性,讲的就是基因技术给人带来的困惑。之所以说科技进步未必能使人类未来变得更好,一是文化中“恶”的观念依然存在并且很张扬地大行其道,例如《云图》和《爱在太空》都体现的唯利是图、追逐利润的资本主义特性;还有一些是更加严峻的底线问题——人类的普遍伦理。科技进步只是手段,它真的要彻底颠覆人类自诞生以来千万年间形成的那些普遍伦理吗?我相信,《云图》的作者、创作者,在这个问题上与我一样,难以给出肯定的回答。

 

  

刘仰:人类未来何处去?谈《云图》

  《云图》海报之二

  《云图》在整体理念上体现了同当年《指环王》类似的悲观——不管科学技术如何进步,文化不进步,人类依然没有未来。当我们说“文化进步”时,应该看到,西方作家大都在西方中心论的影响下,难以跳出把西方文明作为人类文明主流的氛围。他们在自己的文化中找不到出路,便以为人类都没有出路。所以,悲观是很自然的。因为他们只是文学家、艺术工作者。迄今为止,只有少数西方思想家能够跳出西方中心论的窠臼,在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传统文化中,发现解决人类未来命运的可能性。当然,如果我们这样要求一个电影,难免有点苛刻。但《云图》能让我们思考这个问题,也是很有意义的。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刘仰
刘仰
著名文化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