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根先:一位乡村女教师的心路历程

作者:全根先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21-03-12 3116

一位乡村女教师的心路历程

——读董淑珍《槲叶山路七十年》

全根先

全根先:一位乡村女教师的心路历程

日前收到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期刊中心主任刘炜评先生惠赠图书,十分欣喜!刘先生不仅是文学评论家,还是诗人和作家。他所赠书中,《京兆集》是他的诗集,《年华暗换在西京》是他的散文集;另外一本《槲叶山路七十年》,作者董淑珍,却不知道是谁。再一看,扉页有题词“全根先同志指正”,还有原中国作协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主席陈忠实先生写的《回首山路,槲叶依然灿烂》作为序言,方知作者是刘先生的令堂大人,一位长期在基层工作的乡村教师。出于好奇,这三本书中,我先读的是他母亲的回忆录。不知不觉中,我与陈忠实先生当初感觉一样,很快“进入一种陷入性阅读状态”。

董老师出生于1942年,其家乡是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北宽坪镇广东坪。这里位于秦岭东南麓、商州与洛南交界处,是偏僻的山区。叫广东坪,是因为从前来自广东的客家人曾移民到这里,据说是太平天国西征军残部。同时移民到这里的,还有孔子得意门生颜回的一支后裔。董家原本在当地是显赫殷实人家,却因大伯、大伯母和她父亲吸大烟、嗜赌博而家道中落。分家时,二伯父是哑巴,一家人随董老师父母过。董老师的父亲时常四处躲债,一家生计主要靠其母亲,日子过得异常艰难。

全根先:一位乡村女教师的心路历程

董老师上小学时,父母就把家庭的出路寄托在她身上,将她许配给了比她大九岁、身材矮小,且有点残疾的男子,条件是让对方入赘为婿。因董老师持续以“冷战”方式抵抗,半年多以后,这门亲事终算退了。过了一年多,由于一家生计实在艰难,又把她许配给了母亲娘家的一位表侄。可是这位郎君“脸长得真像猴子,眼球向外凸着,说话吹吹夸夸的样子,叫人一看就讨厌。”不久发现这位上门女婿还品行有亏,经过一番“官司”,终于成功退婚。以后董老师能遇到他的丈夫刘智华先生,家庭幸福美满,应该说,首先是她自己不屈抗争而获得。正如赵俊贤教授在本书序言《人生的价值与境界》中所说:“董淑珍是人生的抗争者与胜利者。如果不去抵制父母包办的招夫养家,她将以山村农妇终老,最多作个贤慧女儿、妻子与母亲。”

董老师文化程度并不高,她于1962年在商县初等师范学校肄业,相当于初中毕业。在偏僻山村,她成了一名民办教师。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她以饱满的热情和敬业精神,成为教学成绩突出、受人爱戴的先进教师。去上扒大队小学时,她的儿子才五岁,女儿出生不足百日,她白天忙于教学工作,晚上还要为孩子缝补衣服,微弱的灯光经常彻夜不息。调到东胜小学,短短一年,她就把原来落后的小学,提升为全公社(乡镇)统考第一名。因教学成绩突出,她不断地调动工作,每到一个乡村小学,她都是克服一切困难,无私地奉献。然而,对于自己的待遇,她却从不计较。她好不容易得到了由民办转为公办的机会,得到了多少人梦寐以求的“铁饭碗”,可上面安排要退回去,她在动员会上毫不犹豫地第一个主动表示愿退!

全根先:一位乡村女教师的心路历程

在生活中,董老师总是处处替他人着想,宁愿委屈自己。董老师与刘智华先生结婚后,他们长期两地分居,也闹过矛盾。然而,当娘家从当年的“五保户”被错误地划为富农,父母受到批斗,自己成了剥削阶级出身的人时,她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所遭受的痛苦,而是丈夫和孩子可能受到的伤害,毅然提出要求离婚。当然,这个提议被他丈夫断然拒绝:“都到这一步了,还说啥离婚的话。老人没人管,咱管,总不能让老人困饿死。你就是你,管他富农不富农。”当年,因阶级成分而闹离婚的家庭很多,像董老师夫妇这样,实在是难能可贵!

董老师还经常以德报怨。她的堂兄嫂尤其是嫂子年轻时不懂事,没少受董老师父母关爱照顾,却嫉妒她上小学,让她受了不少委屈。董老师却不计前嫌,尽力关照兄嫂。她的姐夫脾气不好,姐姐和外甥难免受到伤害。然而,看到姐夫晚年境况不佳,她总是劝外甥要记得父母恩情,尽好孝道。婆婆对她也有误会。一次,她要去县里开会,婆婆连一块钱伙食费也不肯拿。董老师却从不对人说婆婆坏话,一如既往地孝敬老人。在婆婆弥留之际,她把婆婆抱在怀里,直到老人安详逝世。至于对待自己的老师、同学、乡亲,她总是永远记得帮助过自己的人,却从不把自己对人的帮助记在心上。对陌生人,她经常施以援手,不计回报。

董老师的回忆录中,通过许多细节的生动描写,记录了一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书中提到的她的外祖父,就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民国初年发生饥荒,外祖父向饥民救济,做馍给他们吃。后来饥民越来越多,外祖父为了让他们吃得安心,于是组织他们修筑防洪堤坝。他说:“给寻些活干,他们吃饭就觉得应该;要不,整天给他们管饭,他们心里也觉得不自在。”他宣布:“谁来谁走我不管,干多干少我不管,干活没工钱,吃饭没饭钱。”按理说,修筑堤坝不是他一家的事,为了让饥民有自己的人格尊严,他特意安排他们做事,这种对人性的洞察和对他人的尊重,令人感佩!

2019年,我曾写过《怎样看待人的尊严》一文。我在文中提到,对于生命尊严的崇尚,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诗经·鄘风·相鼠》说: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孟子说: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避)也。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历来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像董老师的外祖父这样对待饥民,体现了他对人格的尊重和高尚的情操。

虽然董老师没能像她老师当年所预言的那样成为一名作家,生活把一个完全可能有成就的作家淹没了,然而从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我们还是可以感受到她不凡的文学功底。她的叙述简洁明快,生动朴实,极具有感染力。重要的是,通过她个人的生活遭际和奋斗历程,展示了他们这一代人平凡而又不乏精彩、曲折而又闪耀光辉的人生旅程,是当代中国人世沧桑、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正如陈忠实先生在序言中所写:“在这种陷入性阅读中,我甚至不能轻易放过一行一句的文字,往往对某些情节还要反复再细读、再品咂,特别是那些精彩到堪为经典的细节。”

最后,我想以一首小诗来结束本文,以表达对董老师的敬意和感谢——

世道艰危万事愁,

良缘终遇厚情刘。

风云变幻帮扶度,

山水连绵恤劳酬。

三尺讲坛传节义,

一时虚誉弃林沟。

满城桃李庆生宴,

拔类超群共话秋。

2021311日于稻庐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全根先
全根先
12
5
1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