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新民:美国退出《中导条约》 凸显毛泽东战略远见

作者:胡新民 来源:察网 2018-10-28 565

美国退出《中导条约》 凸显毛泽东战略远见

胡新民

胡新民:美国退出《中导条约》 凸显毛泽东战略远见

10月20日,美国特朗普政府突然宣布退出《中导条约》的决定震惊世界。美方除了批评俄罗斯外,特朗普曾特别“点名”了中国。10月22日,特朗普对记者说,中国不断扩大武器库,是让他决定退出冷战时期的《中导条约》的因素之一。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0月24日报道称:军事专家表示,退出与俄罗斯(苏联)在冷战时期达成的《中导条约》将意味着美国可以在亚洲地区部署陆基中程导弹系统来对抗中国,这将在两国可能出现的冲突中为美国军队增加可用选项。

特朗普政府的这种做法,在一年以前还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想象不到的。就在几个月以前,还有人认为:“我认为中美已经过了相互指责的阶段。”但实际上,2018年2月2日,美国国防部公布的新版《核态势评估报告》,就抛弃了上一版关于美国将“不再研发新的核弹头”的承诺,重新制定了低威力核武器发展的近期和远期计划,提出“以非战略核武器强化威慑能力”的方针。此前,特朗普在1月31日发表的国情咨文中表示,“我们必须重建核武库并使之现代化,以能阻止来自任何国家和任何人的任何侵略行动”。

中国军方、特别是火箭军,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个新的动向。就职火箭军的中国核战略专家杨承军称:

【“面对世界新一轮核军备竞赛大幕的拉开,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首先,要有效维护国家安全、特别是核安全,就要坚定不移地落实好毛主席为我们确立、至今仍在奉行的基本核政策、核战略:必须适度发展一定数量规模的核武器,使之具有可信、可靠和有效的生存能力和二次打击能力。”“毛泽东同志说过,‘不要枪杆子必须拿起枪杆子’,只有拥有了可信、可靠和适量数量规模的核力量,我们在国际核军控舞台上说话才会有份量,才有能力去遏制世界核武器的无序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我党、我国提出的在人类社会最终消灭核武器的终极目标。”】

中国的国际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吴日强,还从另外一个角度谈到了这个问题,他说:

【“毛主席有关核武器是纸老虎的判断仍然成立。由于核禁忌的存在,核武器的真实使用是不大可能的。”】

两位专家的论述,使我们再一次想起了毛泽东的战略远见。

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认为,原子弹只不过是美国用来吓唬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实际上并不可怕。不过,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历来是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

但是,原子弹作为一种战略威慑力量,也是任何一个国家,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大国不可忽视的。因此,1950年,毛泽东访问莫斯科回来之后,曾对身边的警卫员说:

【“这次到苏联,开眼界哩!看来原子弹能吓唬不少人。美国有了,苏联也有了,我们也可以搞一点嘛。”】

毛泽东的这段话,基本上体现了毛泽东的核战略思想,那就是,核武器,我们肯定要搞,如果没有这个“吓唬”人的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就有人就会时不时地拿起原子弹在你面前晃来晃去,让你做什么都不能安心。因此,没有国家安全,就谈不上国家的建设发展,这是中国近代以来最深刻的教训。但是,也不能搞得太多,要量力而行,达到“吓唬”作用即可。毕竟,旧中国留下一穷二白的烂摊子,资金对于新中国建设,实在是太需要了。

陈毅元帅毛泽东的战略远见理解颇深深。他说,“哪怕是中国人当掉裤子,也要搞出原子弹”。但是他也解释说:这个原子弹嘛,既不能吃,又不能穿,搞那么些有啥子用嘛!中国只搞一点点。我们穷得很,不同人家搞竞赛。至于“目标”嘛,我们搞原子弹,最终是为了消灭原子弹。

当年围绕原子弹上马还是下马问题中央有过激烈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勒紧裤带搞原子弹到底值不值?最终拍板的还是毛泽东。1962年,毛泽东作出关于继续研制“两弹”的批示:“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这是攻克“两弹”难关的号角,更昭示着“两弹”的成功。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对于认为”大陆工业水平还远未达到这样程度“的蒋介石的打击,是相当沉重的。他知道这是“反攻大陆”的“基本国策”将到此止步。1965年1月1日,蒋介石发表《告同胞书》,声称“中共控制大陆,人民饥寒交迫却以大量金钱制造核武器危害亚洲”,幻想最后一搏,寄希望大陆人民由于物质匮乏而揭竿而起。然而,他派往大陆沿海的数百名武装特务,全部被“饥寒交迫”的人民所歼灭。不过,这些年来,蒋介石的“反攻大陆”在精神上确实取得了不俗的业绩:质疑当年“两弹一星”的沉渣泛起,“忆苦思甜”的屡见不鲜。

在此,有必要再次回顾这段历史的几个要点:

第一:“两弹”是指原子弹氢弹和导弹。作为运载工具的导弹,是充分发挥原子弹氢弹威慑作用的组成部分。毛泽东强调要同时研制核弹头和运载工具,是很独特的。这个决策为我国赢得了时间,赢得了主动。我们试爆原子弹、试射导弹、组织战略导弹部队几乎是同步进行的。这种着眼战略的部署的本身,就是一种创新。1966年成功实现两弹结合,中国成为拥有核导弹的国家。火箭军的前身第二炮兵也在这一年组建,这对我国的国防建设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第二:2015年美国历史档案解密,美国1959年的核计划攻击目标中包括中国的北京等地,而且把城市平民作为目标。仅从这一点,即可看出当年决心搞原子弹的的决定是何等英明。

第三:“两弹一星”等一系列科技成果体现了全国大力协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也就是说,没有当年的计划经济,也没有当年的“两弹一星”等一系列科技成果。

第四:1964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美国不得不面对一个新的核大国已经崛起的事实。1966年,人民解放军二炮成立的那一年,美国198位专家联名发表公开声明,呼吁美国政府面对亚洲的现实,采取灵活的对华政策,与中国建立联系。这样,美国舆论已经为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创造了条件。1972年中美关系解冻,追根溯源,首先归功于中国靠自身的力量,解决了“人家就说你不算数”的问题。而中美关系的解冻,终于突破了西方国家封锁中最坚固的部分,大大加快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外媒体时常提到“两弹一星”,而且也经常归纳到一点:如果没有“两弹一星”,“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有可能改写”!这与邓小平的有关说法是一致的:“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我们能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中着手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不能不铭记毛泽东同志的功绩。”

这些天关于美国宣称退出《中导条约》的并“点名”中国的事情,可以使人联想到2016年7月美国和韩国正式宣布将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遭到中国强烈反对的事情。美韩部署“萨德”,是继朝鲜战争以后,对中国国家安全最大的威胁。中国除了一次又一次的口头反对和书面反对外,央视还在2016年7月24日在新闻联播中罕见公布了2010年和2013年中国两次中段反导试验的画面。这也是官方首次公布我国前两次反导试验的画面。这实际上是对美、韩两国发出警告:中国的“备战”是由来已久的,是卓有成效的。

新华社也配合央视的这个报道,暗示中国是少数拥有中段反导技术的国家之一。

从这些报道中,中国媒体梳理出中国反导研究的时间表,发现:反导技术,是毛泽东提出来并说这个东西“总要搞出来”的。

人们再一次想到了毛泽东,再一次认识到了毛泽东的战略远见。

在研制“两弹”的过程中,毛泽东从更高的层次考虑问题,即从“矛”与“盾”的关系思考可以反制导弹、原子弹以及氢弹等尖端武器的方法。早在1957年10月他在谈到“两弹”研制时就说:“我看矛和盾总是同时产生的,有矛必有盾呀!”

1963年12月,毛泽东第一次提出研制反导弹武器的想法。他说:

【“我们的原子弹、导弹无论如何也不会比别人搞得多,同时,我们又是防御的战略方针,因此,除搞进攻性武器外,还要搞防御性武器。搞一批人专搞,让他们吃饭不做别的。我们要从防御上发展,要研究反导弹武器。在数量上我们搞不过他,这个问题要研究一下。”】

后来,经中央有关部门数次研究,将研制反导武器的重任交给了国防部五院副院长钱学森负责。

1964年2月6日,毛泽东召集钱学森、竺可桢和李四光三位科学家到中南海菊香书屋谈话。在与钱学森谈起“两弹”研制问题时说:总要搞防御。挖山洞,钻进去,在地下就不怕它了。钱学森说:我们正在遵照主席的指示,先组织一个小型的科学技术人员的小组,准备研究一下防弹道式导弹的方法、技术途径。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由于技术条件不够还不能开展设计工作。毛泽东说:有矛必有盾。搞少数人,专门研究这个问题。五年不行,十年;十年不行,十五年,总要搞出来的。

一位对这段历史研究颇深的专家指出:

【“在如此复杂的历史背景之下,毛泽东从战略防御角度提出‘有矛必有盾’思想,指示派人专门研制反导弹武器,充分展现出毛泽东处理复杂问题的决断力和毛泽东思想的博大精深。”】

研究毛泽东的著名专家、《求是》杂志社原社长李捷认为:

【“在当今以高科技为主导的国际新军事变革浪潮中,中国现在拥有核大国、宇航大国的国际地位,格外引人瞩目,也格外令人羡慕。这一地位的奠定,归功于毛泽东。”】

这一地位的奠定,才使中国有了实实在在的底气。正如某官媒在提到中美贸易战时所言:

【“或许我们要感谢中国早年的战略威慑力量建设,把那些想捣毁中国崛起的美国精英逼上了经贸角力场。”“贸易战唤醒中国,我们的社会在成熟。没有‘两弹一星’精神,中国人走不远。”】

这样有分量的话这些年来虽然不是经常能听到。但在每个重要时刻,这样的声音响起来,往往能使人想起新中国前三十年打下的牢固基础,想起了毛泽东。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3
0
0
10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