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政策调整后,我们还有三场大考

作者:子木 来源:底线思维 2022-12-09 425

最近,面对调整的防疫政策,很多人都感受到了舆论的撕裂:

早该如此啦!折腾了这些年,谁来为三年防疫中的损失负责?

完全放开了吗?老弱病残还敢去医院吗?

……

两派谁也不认输,矛盾甚至从网络扩展到现实生活。

那么,我们该如何认识这一轮政策调整?作为普通民众,我们能尽己所能做些什么?

早该如此?

不妨回忆一下,2020年武汉病例清零,而新冠在国外肆虐时,网上集中的段子大多是:

国外抄作业都抄不好!

美国:中国居然为了人命不惜经济代价,恐怖如斯。

中国:美国居然为了经济不管人命,恐怖如斯。

曾经,我们非常自豪于2020年和2021年的防疫成果,甚至能淡然地对国外疫情隔岸观火。其中一个原因,是当时疫情不会影响大多数人的生活,而流调,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流调筛查进而斩断传播链,是能实现影响小范围,有效控制疫情扩散的。策略有效,辅以中国惊人的社会组织程度、动员能力和群众共识,中国成为了很长一段时间里的抗疫模范生。

但是2022年,情况变了。

奥密克戎R0飙升18.6,成为人类有史以来传播力最强的病毒。同时,因为国内广泛接种疫苗建立了屏障,普通型(肺炎症状)与重症案例减少,而大量具备传播能力的无症状感染者出现。

防疫政策调整后,我们还有三场大考

基层工作人员向一名疑似病例家属询问行踪等情况。 新华社发(郝源 摄)

病毒的强传播性加上难以甄别的感染者,使得过去通过流调斩断传播链的策略失灵了。很多民众不知道的是,奥密克戎时代,流调也成为了很多地方公安机关的常规工作,流调常常是多线并举、加班加点。但是,在流调人员超负荷工作的情况下,很多城市仍然找不出0号病人,筛查密接人员的速度似乎永远赶不上病毒传播速度。

流调失灵后,很多地区便改为了穷举法,即大面积封城和常态化核酸。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把感染者从人群中找出来进行隔离,虽然有效,却又产生了新的问题。

第一是静默及核酸常态化的大量财政支出;第二是奥密克戎相较前辈潜伏性更强,在感染初期往往较难检出。且核酸采集点人群扎堆,反而成为了感染新途径;第三是防疫政策在某些地区异化加之疲兵作战,引发了次生问题和尖锐矛盾,引来居民及基层人员的反感。

这里展开说第三点:

疫情三年,人人都是局内人。封控后,社会可以暂停,但房贷房租、人的客观需求,都没法暂停。在这之前,是多年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消费主义的盛行,使得中国家庭负债率大大增加。这其中,习惯花呗白条、没有储蓄习惯的90后、00后,在经济下行之时,身上的债务就变成了一颗颗炸弹。且因为年龄身体素质优势,对他们而言,比起染病的风险,他们更怕封控后没有收入的日子。这种时候,你给他们讲防疫大局、讲老人小孩是弱势群体,他们心底是认同的,但他们更希望解决短期的工作问题。

隔三差五的核酸和不知何时再来的静默,让债务背身的年轻人、个体户、自由职业者等觉得看不到头,加上今年部分地区的防疫乱象和民生事件,确实刺痛了社会,负面情绪也越积越大。所以对于网上出现的抱怨防疫和渴望开放的声音,简单把他们打为躺匪,笔者是不赞成的。

因为我们要争取大多数温和的中间派,粗暴给不同意见的人扣帽子是不明智的。鲜明的对立一旦形成,别有用心者一旦找准时机,真假混杂的舆情就会像冰雹一样倾斜而下,最终只会造成政府与民众双输的局面。

同时,在各种声音里,防疫工作人员是被绝大多数人所忽视的一群人,也是难以发声的一群人。

这与大白的构成有关:大部分是委派抽调或响应动员的医护人员、党政干部、公检法人员、社工及退役军人、先进群众;少部分是物业、保安和志愿者。在防疫期间,很多普通民众的辛酸被看见,但为了团结民众甚至惯着部分民众,一些基层防疫人员难以发声。不能发声,并不意味着辛酸就能被自我消化,这又会继续影响到基层执行力的方方面面。

防疫政策调整后,我们还有三场大考

为不耽误防控工作,防疫志愿者蹲地大口吃饭

最为关键的是,哪怕如此努力了,越来越多人看到新疆和重庆长期静默仍然没能实现清零目标,觉得劳无所得,便开始质疑动态清零到底对不对,也不难理解。

客观来说,防疫共识已经被撕裂,没有共识就没有方向,所以今年秋冬,很多地方政府和民众都陷入了一种无所适从、既怕又怕的情况:怕付出代价后也防不住,又怕不防的话,封控的苦体会过,放开的苦更难以预测。

这种压力,是中国抗疫以来,自上而下都从未有过的。所以防疫政策进行调整,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三年来,笔者自始至终支持国家防疫的大局方针,尽管也曾抱怨甚至怒怼过一些地区领导的政策异化和防疫乱象。但此时此刻,我笃信自己首先该铭记:纵观全球及人类历史,唯有我们曾经战胜过新冠病毒。中国99%的人,曾在国家不惜掏出老本的严密保护里,躲过了病毒毒性最强、致死率最高的传播期。

我不由得想到——有多少人还记得2020年初的熔喷布的供需危急?在口罩奇缺、大量资本捂货的时候,国家调动中铁、中石化等集团火速建立供应链,并研发出膨化聚四氟乙烯等材料替代熔喷布,很快缓解了口罩供应危急,也让捂货的倒爷们自食恶果。更别提这三年间,国家防疫直接间接地拯救了多少人命、涌现出了多少人性光辉?

因为近几个月的情况,否定前面两年的工作,甚至把中国防疫的未来也否了,显然并不客观。

放开=躺平?

二十条之后,网络上一些坚定的清零派感到悲观和失望,部分甚至产生了被抛弃之感。

但实际上,从二十条1129日和30日的两场重磅会议,再到127日联防联控机制综发〔2022113号文件发布的优化调整十条。国家释放的信号,始终是优化调整而不是完全放开

简而言之,是小步快走,不是大步劈叉,更不是躺平。

如果看过二十条十条以及近期一系列文件的原文,其实不难发现:调整的核心并非很多自媒体和短视频博主炒作的不核酸不控制不管理,而是在为未来疫情可能冲击到的薄弱环节做准备。

比如二十条的第1条到第6条,新十条的第1条到第4条,考虑的是更科学的划分风险区域、优化核酸检测和分级治疗。二十条的第7条到第10条,考虑的是疫情背景下的内外循环。

二十条第11条到第14条,新十条的57条是重头戏。主旨是加强医疗资源建设,加强普通人员医药供给、重点目标人群摸排及保护、加快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接种工作以建立更广泛的屏障,这些为的是在最后的窗口期内,努力增加医疗资源,尽可能地多挽救一些生命。

防疫政策调整后,我们还有三场大考

202142日,武汉市汉口医院正式开展70岁以上老人的新冠肺炎疫苗接种工作。图自长江云。

最近反复提的分级诊疗,也并非近期才出现,早在2015年医改进入医疗资源稀缺的区县镇乡时,便取得了一定成效并在不断调整。例如每年的老年人大病慢病筛查、婴幼儿四病筛查体检等,再如基层首诊比例已达到60%左右等。近期,政府反复提及分级诊疗,是为了避免最可怕的医疗挤兑发生,为了不让民众一有症状就一股脑地往大医院跑、重蹈武汉抗疫初期的窘境。

其余几条,也考虑了保障民生、稳定供应链等大众热切关注的话题。

总而言之,国家是希望通过小步快走、摸索调整的方式,逐步改变防疫策略的,并不是完全放开不防,是主动的优化而不是被动的,是为了给国家和民众争取更多的时间,防止大船猛调头翻船

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面对不断变化的病毒和形势,中国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很多时候只有次优解,没有最优解。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过渡期,任何关键时期的重大变动都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后面也可能松了又紧、紧了又松,毕竟当年改革开放,也是反复试探摸索出来的。

我也希望,一些疫情防控时层层加码的地方政府,别在小步快走逐步放开时,又层层减码变为大步劈叉甚至滑跪

还有三场大考要准备

对于决策者而言,不管采取哪种策略,都会受到很多人的欢迎,以及很多人的责骂。所以国家能做的,就只能是努力寻找最大公约数,找出各种诉求和拉扯之间最大的妥协。损失和冲击是一定的,但国家从不乏底线思维——从最坏处着眼,向着最好处努力。

凛冬已至,作为普通民众,我们该做的是相信国家、配合国家筑高墙、广积粮,齐心协力逾越冬天,等待春暖花开。

最近,舆论场上有这样一种声音:如果躺平,社会会恢复活力,一切会回归日常。

咱们不和早就摆烂的英美比,仅参考日韩新加坡等国奥密克戎的数据,不难得出结论:如果从当前模式切换到激进躺平,只会进入一个更加困难的模式。

首当其冲的肯定是医疗系统。

有人说新冠是大号流感,甚至在三人成虎中逐渐变成了小感冒,街上已经有人摘下口罩、恨不得原地起飞到境外旅游了。但哪怕稍微考证一下权威文献及数据,便不会如此轻敌。

将它与流感相比,这话说对也不对。说它对,是因为它造成的重症率、致死率确实跟流感差不多。不对的是,它的传染性太强了,流感RO指数只有0.9~2.1,但奥密克戎新变种高达18.6。所以就算它造成的重症率、致死率跟流感一样,它的传播性影响力仍比流感大多了。

退一万步说,即使是流感,一年反复来几次,也没有几个人的健康状况不受影响。更何况,我们的医疗资源,并不足以应对海量人口同时感染流感。就算医疗资源足够,也会面临第二个问题,治疗过程中,发生院内感染怎么办?

一般情况下,医院是不会让身患传染病的医生上班的,即使医院同意,医生也不愿意。原因很简单:肿瘤科、透析室、眼底病变那些本就脆弱、需要持续医疗的病员,被医生传染后,家属会不会要医生负责?如果医生来到学校里为孩子们常规体检,结果班上大部分孩子被医生感染了,上吐下泻、高烧不退,家长会不会暴怒索赔甚至走极端?

全国的医生就那么多,染病的医生不能出诊,出诊的医生应对不过来,国家又能怎么办?现在被哄抢的连花清瘟颗粒尚且需要生产周期,还能幻想需要五年以上培养的医护人员凭空冒出来?

在和我的交流中,一位年轻人说:我身体好,不介意阳性医生给我看病做手术,健康医生可以安排给高危人群。这种认知让人担忧,也不想想,为什么再小的手术也要求无菌环境?

一位省会城市的医生则告诉我:医患关系本就紧张,我怕到时候,会有病人轻则跪下求医,重则走极端,引发流血冲突。这尚且是有一定医疗资源的大城市,而大部分农村,唯一的医疗力量就是农村卫生所、小诊所和稀有的村医了。而最弱势的农民群体大多不会发声,更不具备赛博插队抢占中重症救护资源的能力。

就连很多美国民众,在经历新冠疫情夺走108万易感人群而活下来后,也很清楚:新冠绝不是大号流感或是感冒,能少得几次就少得几次。可现在一些人在大量短视频的轰炸下能把大号流感又变成小感冒,比当年懂王

防疫政策调整后,我们还有三场大考

其次是经济。

部分人把当前的经济下行、自己的困境归咎于疫情防控,在世界杯期间,这种论调尤为凸显。但实际上,全球经济状况都不好。也有人认为,第三产业容纳了最多的就业人口,放开后将大量吸纳就业,社会很快就会恢复活力。

真的如此吗?实际上,更多人还在观望状态。这段时间的重庆便是一个例子:宣布解封后,晚上七八点的轻轨寥寥几人;街道冷冷清清、店铺大多没开门。

第三个令人担忧的自然是国家安全。

过去几年,某些势力打贸易牌、科技牌、芯片牌甚至台湾牌,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但近期的舆情,或许让这些敌对势力找到了方法在堡垒内部制造矛盾。此外,伴随着短视频及碎片信息一家独大,如今国内有理有据、正确权威的声音不能有效深入民众,大部分有用信息被耸人听闻的无效信息甚至谣言取代,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这也是互联网的吊诡之处:宏大的社会布局对每个人至关重要,却不易被民众记住。微观的小事虽然相对社会大局并不那么重要,却因为有故事性而广为传播。以疫苗接种为例,国内已经接种了34亿剂次,我们也向境外提供了20多亿剂次,截止20225月数据,不良反应率为70.5/100万。但很多人在据说我朋友我远亲此起彼伏的声音中催生了关于疫苗副作用的大量谣言,目前动员老年人疫苗接种的难度,和前两针已不可同日而语。

国家想要有序逐步放开,但一些民众是没有做好准备的,甚至一些人幻想放开后便能回到2019年。倘若可以,谁不想新冠病毒从未出现过呢?但如果没有对逐步放开后的局势最基本的认知,将经济低迷或自身困境怪罪到国家疫情防控的人,很容易在未来因局势发展不如自己所想,从一个极端百倍加速到另一个极端。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或许,现在是真正考验我们的时刻了。

我笃信,作为普通民众,最重要的就是相信国家,支持国家的决策。现在,我们更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不添乱、不恐慌、不轻敌,做好自身防疫和治疗,与国家同舟共济,一定能够到达胜利的彼岸。毕竟,中华民族在几千里的历史长河中,有超出所有国家和民族的韧性,我们对大灾大难并不陌生,对取得胜利更不陌生。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5
0
0
0
5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