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林:抗美援朝推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抗美援朝推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有 林
首发红色文化网m.syxtk.com,转载请注明。
本文地址://m.syxtk.com/wzzx/llyd/jj/2013-07-22/22083.html
前面几位同志的发言,论述了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其伟大意义,指出这场战争挫败了美帝国主义霸占朝鲜、抢杀新中国的图谋,使我们赢得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这场战争的胜利,减弱乃至消除了一些人存在的亲美、恐美、崇美思想,粉碎了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不仅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而且使正在为争取后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而斗争的亚、非、拉国家,受到极大的鼓舞。
我从上述发言中受益颇多,不想重复,只想就抗美援朝不仅没有阻止国内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反而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谈点看法。
先说一下基本事实
许多国家的经济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破坏。中国受到的破坏时间最长,程度最深。中国的经济经受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的破坏,二战后又受到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反人民战争的破坏。这又使中国经济恢复工作起步较晚,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得以进行。
中国的经济破坏到什么程度呢?1949年同历史上的最高水平相比,工业总产值减少一半,其中重工业产值减少70%,轻工业减少30%。这一年钢产量仅15.8万吨,减少80%,煤仅3243万吨,减少48%,粮食11318万吨,减少约25%,棉花为44.4万吨,减少约48%。根据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社会委员会”统计,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27美元,不足整个亚洲平均44美元的2/3,不足印度57美元的一半。本来旧中国经济就极其落后,遭受严重破坏又到了这种程度,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就成为迫切的任务。
1950年6月6日至9日,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七届三中全会确定,争取在三年内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对于恢复国民经济作出了部置,全党和全国人民正在为此而努力工作。然而,一件党和人民都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发生了。这就是同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的爆发。紧接着美国侵略军入侵朝鲜,并侵占了中国台湾。到了10月7日,侵朝美军越过三八线,向北推进。与此同时,派出轰炸机和其他作战飞机对我国东北边境城市安东(今丹东)、辑安等地进行频繁轰炸和扫射,大有将战火从中朝边境进步扩大之势。美帝国主义的侵略行经,激起了中国人民的义愤,决心“保卫中国,支援朝鲜”。
在决定派出志愿军抗美援朝时,不少同志担心会妨碍国民经济的恢复。事实正好相反,由于全国人民发挥了极大的爱国热情,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英明领导下,不仅没有阻碍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反而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使国民经济恢复按原定计划全面完成。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是从优先恢复和建设基础设施开始的,而抢修和新建铁路又是重点。因为铁路是现代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动脉。旧中国的铁路事业极其落后。从1872年上海筹建吴淞铁路到1949年,全国只有干支线26857公里(包括台湾省),能够勉强维持通车的线路不过1.1万公里,而且主要集中在东北和东部沿海地区,年客运量仅1亿人次,货运量仅5000多万吨。由于遭受多年战争破坏,在各地解放和接管时无一条铁路能够全线通车。到1952年底,全国新建铁路1320公里,恢复铁路1170公里,修复复线572公里。除天兰铁路354公里,成渝铁路505公里和湘桂铁路来镇段419公里全部建成通车外,还修建了各种专用线路593公里。铁路运输恢复和发展,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工业恢复也很快。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1949年工业总产值为140亿元,1952年349亿元,比1949年增长近1.5倍,年平均增长速度达49.8%。1952年工业总产值已超过抗日战争前的最高水平,比1936年增长了22.5%。当时,国营经济已掌握了国民经济命脉。
农业生产同样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从1950年冬开始,新解放区改革封建的土地制度,翻身解放了的广大农民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身于农业生产,并且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组织起来”的号召,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开展互助合作,解决了个体经营无法解决的困难。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各级人民政府,从当时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出发,在资金、物资、价格、税收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扶持农业生产。经过努力,到1952年,国家胜利完成了恢复农业生产的任务。按不变价格计算,全国农业生产总值从1949年的326亿元,增长到1952年的484亿元,三年增长了48.5%,平均每年递增14.1%。粮食总产量从1949年的11318万吨,增加到1952年的16392万吨,增长44.8%。棉花总产量从1949年的44.4万吨,增加到1952年130.4万吨,增长193.7%。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对于增加市场供应、改善城镇居民生活、保障工业发展需要,以及打破国际封锁,均发挥了积极作用。
人民生活也得到初步改善。农民生活的改善,主要表现在吃穿用方面:1952年,每个农村居民消费粮食192公斤,食用植物油1.7公斤,食糖0.6公斤,猪肉5.5公斤,棉布4.6米。1952年,全国国营企业职工工资比1949年增加60%至120%。私营企业的职工工资也有所提高。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1952年比1949年增加了70%。1952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76元(按当年价计算),其中农业居民为62元,城镇居民为148元。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抗美援朝战争提供越来越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反过来,参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频传的战果,又给国内人民以巨大的鼓舞。战斗在前线的志愿军指战员,以劣势武器和握着先进装备的敌人殊死搏斗。在国内的人民群众则一边支援战争,一边在参加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的同时,加紧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当时党和国家做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重大决策,其中关乎全面的是“边打、边稳、边建”。总之,抗美援朝的胜利,是在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而取得的。对此,好多书、文都有详述,不必我来重复。只想就两个关系,谈点想法。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体现出的精神和物质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肯定物质决定精神,同时承认精神对物质具有强大的反作用。美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激起全国人民坚决反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决定一公布,全国立即掀起了抗美援朝的宣传热潮,人民群众举行游行、聚会,表达对美帝国主义侵略行为的义愤和对志愿军的支持。全国各界群众在抗美援朝运动中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热情,从1951年6月1日开始掀起全国规模的捐献飞机大炮运动,许多群众节衣缩食,挤出钱积极捐款,到1952年5月底,捐款总额约计可购买3710架战斗机。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成为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①]毛泽东也说过:“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②]从物质力量上看,中美两国相差很大。1950年,美国钢产量8772万吨,工农业总产值2800亿美元。而当年中国的钢产量只有60万吨,工农业总产值只有100亿美元。美国还拥有原子弹和最强的军工生产能力。但在战争中却被打败了。原因何在?就在于其发动的是不得人心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而我们同朝鲜人民所进行则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是深得人心的。这就决定了美国侵略者失道,即精神乏力;而我们则是得道,即具有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一经变为物质力量,不仅能够弥补物质力量的不足,而且能够成为战胜拥有强大物质力量的敌人。
这里,我想引用邓小平1985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一段话,这段话同我们所谈的问题有直接的关系。他在讲到精神文明时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这个真理,有些同志已经不那么清楚了。这样,也就很难重视精神文明建设。”[③]这里所说的“过去”,显然包括抗美援朝。
军事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60年了。现在国家的面貌发生了惊人的变化。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实力大力增强,总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军事实力也今非昔比,今世人刮目相看。但是,国际形势很不太平。美帝国主义仍然企图充当全球的霸主,到处伸手,凡是不顺从它的国家,轻则打压,重则出兵镇压。全世界局部战争接连不断,后边几乎都有美帝国主义的影 子。对于不顺从它的国家,它采取各种手段去颠覆并且扶植其代理人上台。美帝国主义特别把国力日益增强的社会主义中国视为眼中钉,对我们实行全面围堵,其中包括军事威胁、经济控制和文化渗透。在外交方面,还挑拨和拉拢周边国家和我国的关系,企图把我国包围在所谓第一岛屿链内。这种行径,使得已经和企图侵占我国岛屿的国家如菲律宾、越南等多了一些“勇气”。其中表现最为恶劣的是日本右派势力。他们图谋霸占我国固有领土钓鱼岛的罪恶行径,因为受到美帝国主义的支持而特别猖狂。其实霸占钓鱼岛还不是他们最后目的,他们的最后目的是重建“大东亚共荣圈”,是恢复昔日的“大日本帝国”。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不是已经把“天皇陛下万岁”都喊出来了吗?
这种严峻的国际形势,促使我们在进一步增强经济实力的同时,高度重视相适应地增强国防实力。这是维护国家独立和领土主权的需要,是保证国家能够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就发生一个问题,即如何正确认识军事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
变革武器装备,一定要以经济为基础。这是确定无疑的。早在新中国建立前,毛泽东就说过:“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④]在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完成的1956年4月,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在讲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时,他说道“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有更大的进步。”[⑤]这是完全正确的。在平时的经济建设中,包括变革武器装备在内的国防建设决不能超过经济建设,否则就会影响经济建设的发展,到头来国防建设也会受到限制。但是,也不能把这理解为只有经济大发展之后,才能考虑装备的变革,甚至连常规武器的更新换代也不应该进行。这是误解,也不符合事实。人们注意到军事装备的发展受制于经济的发展,必须以经济的发展所允许为前提条件。但是,也不能忽视前者对后者也有带动作用。1857年马克思致恩格斯的信,很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信中说:“军队的历史比任何东西都更加清楚地表明,我们对生产力和社会关系之间的联系的看法是正确的。一般说来,军队在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规模运用机器也是以它在军队里首先开始的。甚至金属的特殊价值和它作为货币的应用,看来最初(格林石器时代以后)也是以它在军事上的作用为基础的。部门内部的分工也是在军队里首先实行的。此外,市民社会的全部历史非常明显地概括在军队之中。”[⑥]
我在2011年写了一篇短文,刊登于当年《中华魂》第7期上,题目是《武器装备的变革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讲的是经济的发展是武器装备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是武器装备的发展又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文章发表后,引起有同感的伍绍祖同志的关注,并和我交谈了他的一些想法,他在国防科工委工作多年,感受更深,随即以《军工事业与国家发展》为题, 著文进一步论证了军工事业在国家发展中所起的重大作用(发表于同年《中华魂》第10期)。文章不仅观点详明,而且史料充实。现将伍绍祖同志文中提出的史料加以摘引,以弥补我的短文的缺欠。
军工事业解决了我国武器装备自主发展的问题。这从1957年起我国就完成了。1959年国庆节阅兵的装备,全部是国产化的。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又研制成功了核弹、导弹,七十年代开始发射了卫星,八十年代完成了能打到世界各大洲际导弹、定点通信卫星和核潜艇水下发射导弹,九十年代又开始实施载人航天飞行,新世纪又实现了奔月飞行,现在正在搞太空两个人造物体的对接……这些体现了国力,也促进了国力的发展。
军工事业使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得到飞速发展。军工事业的发展建立起了配套比较完整的核工业、航空工业、电子工业、精密机械工业与光学工业、造船工业和航天工业的生产体系,使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大大地沿着现代化的道路前进了。有了这些工业基础,恐怕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我们造不出来。
军工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这些人才不仅政治坚定,纪律性强,有国家大局观念,而且业务上也比较过硬。建国后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绝大多数是他们干出来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流传的“雁南飞”,“一江春水向东流”不就是这些科学人员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巨大的支持吗!
总之,武器装备的发展需要国家经济的发展为基础,而武器装备的发展,又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按照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构想,加紧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力争到二○二○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是完全正确的。
结合现时实际,把总结出来的抗美援朝的经验加以运用,对于实现党的十八大指定的两个一百年的目标,是大有助益的。我认为抗美援朝的经验很多,其中包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当前特别值得强调的是,要教育党员和群众大力发扬抗美援朝中得到充分体现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光大为了国家繁荣强盛、人民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必要时能够像许多烈士那样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越来越多的党员和群众有了这种精神,好逸恶劳、投机取巧、见利忘义,损人利已、损公利私等错误思想和行为就会大为减少,也就不会受到既凶恶又伪善的敌对势力的欺骗和恐吓。总之,抗美援朝精神至今仍然是我们前进的精神动力。
(写于2013年5月)
[①]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②]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1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4页。
[④]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0页。
[⑤] 《毛泽东选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9页。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