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杂谈——教育市场化与学生的“三观”问题

作者:柯长虹 来源:微信“北斗参考” 2018-08-24 442

教育杂谈——教育市场化与学生的“三观”问题

柯长虹

  随着开学季和教师节进入倒计时,教育如何重要教师如何让人“羡慕”的职业又会重现于媒体和官员之口。作为一个老教师想说说自己对一些事的认识。

  如何保证“重要、羡慕”。教育对于普通中国老百姓而言是新中国成立后才享受到的“特权”。1979年版《瑞昌县志》说有千余年立县历史的瑞昌县到1949年5月解放前仅有一所供百余学生的初中而到1978年全县有25所完全中学即初中高中都有的学校,差不多全县每个公社就有一所,老百姓的儿女也不需出远门就能求学,每学期也就三、五元的书本学费。明面上1978年后教育更“重要”了,但在瑞昌,财政顶多保证给教师开支基本工资,至于学校其他开支自己想办法,所以撤并学校、收择校费补课费课桌椅押金、破墙开店等不一而足,2000年以后瑞昌仅有三所高中学校(职中一中二中)。近几年政府对教育支出有了很大改善。瑞昌教育现象在全国不是唯一。至于说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二三十年前就有人保证了并且还立了法,但至今也只是个“传说”,最近有个《意见》旧话重提,难道法都无可奈何而《意见》真能成真?!君不见年年考“官”热却不见考“师”热,甚至屡见教师“讨薪”。再说各地教出的学生都只局限在一地一省么,北大清华何必又抢什么“状元与学霸”呢?!与其“教师讨薪”有辱国格,为何不能也让教师也成中央“条管”呢!恐怕还是有“叶公好龙”之嫌吧。

  教育也有GDP那就是“升学率考研率以及就业签约率”。自从“教育产业化”以来,有偿教育也象房地产一样成了支柱产业!教育中的GDP也是扛扛的,一时之间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高升本本考研最后走向社会的就业签约率也就是办学水平的最重要衡量标尺!

  课堂不教补课教学校不教补习班教。个别现象不能说没有,但一杆子不能打翻一船人。随着教改的进行,教育主管部门和教材编写者编定的各科教学计划和课时任务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但在高考指挥棒下中国教育几乎成为“考育”。不是有人说“考考考老师的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吗,面对“一考定终生”你能不进行适应性的“演习”吗?!相应的“封闭式、军事化、魔鬼训练”等等模式纷纷出笼,周考月考季考段考模拟考不一而足,这些考试及讲评都是要挤占正常的课时的,而正常的教学任务也是必须完成的。对此局外的人或者说指责的人给我们这些焦头烂额的教师和学校出出“高招”。另外在资本主导的当下中国,“不能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正是资本“忽悠”老百姓的典型手段!在阶层固化的当代“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不说绝对化也差不多了,而收入本就不高的老百姓在这种“忽悠”下既苦了上辈(有的孩子还须要父母与祖父母共同努力才拿得出上这个班那个班的费用)也苦了孩子!

  教师收入很高呀还有寒暑假。首先说寒暑假的事,现在绝大多数国人都在学校学习过,你们当时有人反对过放寒暑假的吗,你们现在的孩子们都同意不放寒暑假,可以说绝大多数教师也不介意连续性的工作,况且当前大环境下教师们假期绝对是要“充电培训考试”的。其次,教师收入高不知从何说起?这么多年有多少人抢着做教师的,又有多少状元学霸第一志愿读师范类的?!在《法》中教师收入的参照物可是“不低于公务员”呀,要说两者都不是直接生产者,而现实社会中两者有可比性么?!其他的理由也不想多说。

  最后说说历史教育的问题。作为一个专业的历史教师有必要说说,有人曾说历史是个任人摆布打扮的小姑娘,这在当今中国似乎得到了印证,近三四十年很有一些人极乐于“发明和创造”历史,被忽悠者也信以为真!并为之分享。一些人分析这是由于我们教育中的碎片化所至,这不能不说是有道理的。从教三十多年,高中历史课本改版了多次,最早版本基本上是编年本末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略古重今详中略外,完整学习能形成基本的历史观。在“创新”观念下,原用于研究生教学的“文明史观、模块教学”(这是笔者在省新教材培训班上新教材编写者之一说的)转嫁给了还未形成正确“三观”的高中生,理由之一就是初中历史已经有相关的教育。但实际的情况是有多少学生记得初中学的历史知识呢?!当今学校课程都分主副而历史恰是“副课”之一,好的学校有专业教师,一般学校就班主任或其他音乐体育教师兼了,加之“中考”分数不多且有的地方还是开卷考试,可想初中历史在大多数学生中的状态,更不用说课本的可读性的问题了。而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状况如何呢?高考指挥棒下绝大多数高一下学期就文理分科了,一般都是读理科的多些,也就是说国人中一大半是没有完整的的历史知识更没有什么正确的历史观,也就很容易人云亦云了尤其是对方如果是“名流”时。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0
0
0
2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