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国军跳黄河?

作者:申 鹏 来源:平原公子 2021-06-26 3963

八百国军跳黄河?

  

  上个十年,古墓派公知们经常炒作一个《800国军跳黄河》的“悲壮故事”。

  2012年,这个段子还被拍成了一部电影,叫做《咆哮无声》,其中“八百冷娃跳黄河”的段子,不断被人剪辑成各种短视频,在网络上到处传播。

八百国军跳黄河?

  更夸张的是,当地居然还真有人为他们立起了“中条山抗日英雄跳黄河纪念碑”,还有人创作了“八百冷娃”的巨幅国画。

八百国军跳黄河?

八百国军跳黄河?

  这件事直接导致了三位陕西老人直接把爱奇艺等几家影视平台告上了法院,他们一位是陕西前省长赵寿山的孙子赵武原,一位是国民革命军将领冯钦哉的孙子冯寄宁,还有一位是已经百岁高龄的抗战老兵王蒙芳。

  参加过陕西抗战的王蒙芳在起诉书中写道:“我们陕西冷娃都好强,好男儿不战死在沙场,而是砸坏武器去跳黄河,这不是光荣而是耻辱,这种传说和宣传有伤陕军的尊严。”

  抗战史是波澜壮阔的,涌现出了无数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有“狼牙山五壮士”,有“八女投江”,有“刘老庄连”.....这些都是有史料可以考证的,但是这个800壮士跳黄河,我是从来都没有在任何史料档案中读到过。

  你在微博搜索里键入“八百冷娃”四个字,就可以看到这个段子:“比狼牙山五壮士悲壮百倍!很少人知道。日军进攻中条山国军31军以阵亡27000人代价,把十万日军阻隔在西北之外,改变整个战局。八百衣衫褴褛十六七岁的军人,被日军逼到悬崖边,弹尽粮绝。八百名‘秦军’,面朝陕西,跪天,再跪爹娘,唱着秦腔宁死不降,跳进滚滚黄河......”

  这个语法一听就很耳熟,很像“果粉”当年编的那个“抗战主力”的文案,开口就是“很少人知道......"

  “八百冷娃”的说法,至少可以追溯到2004年着名作家陈忠实的一篇文章《一段几乎湮没的史实:中条山八百壮士血祭黄河》。

  陈忠实是小说家,并不是历史学家。

  陈忠实那篇文章是这么描述的:“177师有一千多名士兵被两倍于己的鬼子包围,经过拼杀后死亡200人,余下的800人被逼到黄河岸边的悬崖上,三面都是绝壁。这800士兵在短暂的一瞬里从悬崖上跳了下去。下面是被称作母亲的黄河。黄河以母亲的慈爱襟怀包裹了这800个殊死搏斗后不齿投降的关中‘冷娃’。他们都是16至18岁的孩子。他们从关中(也有少数山西河南)乡村投到孙蔚如麾下来,不是为了吃粮饱肚,而是为着打日本鬼子走进中条山的。他们没有一个人活下来。他们800人集体投河的那一幕,被山里的村民看见了。活着的这个村民尤其清晰地记得最后一名士兵跳河的情景:悬崖上只剩下最后一个关中籍中国士兵,这是一位旗手。他的双手紧紧攥着他的部队的军旗。那是他和他的父亲和村民们崇拜着的杨虎城创建孙蔚如统率着的西北军的军旗。军旗已经被枪弹撕裂被硝烟熏染,他仍然双手高擎着。他在跳河前吼唱了几句秦腔。那位活着的当地村民还记得其中两句戏词,是《金沙滩》杨继业的两句——两狼山——战胡儿啊……天摇地动——好男儿——为国家——何惧——死——生啊……”

  看到这里,我很怀疑去年的《八佰》、《金刚川》电影中,战士们动不动就在牺牲之前唱京剧,脑子里不是出现白马,就是出现戏台子上的白马银枪赵子龙.......导演和编剧的灵感是不是来自于这里?

八百国军跳黄河?

八百国军跳黄河?

  而陈忠实这篇文章的信息,有来自于一本叫做《立马中条》的书,作者是西安灞桥区南牛寺村的张君祥。当年就有记者采访过张君祥“……800壮士集体投河,是否真有其事?那一天,张君祥告诉我,是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用艺术手法塑造的。800人是怎么回事?为血战黄河之后,第四集团军在平陆与芮城交界的河滩上捞起800多具尸体。”

  连作者都承认这是“艺术创作”,然而在此后很多年内,”八百冷娃“跳黄河的故事,却成了许多果粉口中的“正史”,到处传播。

  但是,这不是历史,至今未能从任何现存的史料中,找到任何“八百冷娃”跳黄河的记录,当年的中条山抗战“六六战役”,是陕军将领孙蔚如指挥的。

  第四集团军司令孙蔚如有过自己的记述:“六月六日,敌廿师团(师团长牛岛)全部、卅七师团(师团长川岸)一个旅团、野炮第廿六联队、山炮第一联队、空军山口集成飞行队一队(战斗机及轰炸机共三十八架),分九路向我一七七师及独四十六旅阵地进犯,战极激烈,我军逐步后退,集结于平陆附近,敌两翼包围,李军长率式玉、从周等部由敌正面冲入,歼灭敌步兵一大队、山炮一中队,获敌炮五门,由敌军官死尸中捡得敌作战命令一件,枪械马匹甚夥,绕出敌后,安全转入我阵地。”

  完全没有提到“八百冷娃”。

  张君祥也提到,他所说800冷娃的艺术来源,是当年在黄河的三门峡,确实捞出了大量国军战士的尸体,人数可能不止800......

  恐怕,当年独46旅情报参谋姚杰的回忆,更加接近真相:

  “李兴中军长和孔从周旅长率部突围后,仍有一部分部队在平陆至张峪镇一带坚持战斗。8日11时县城被敌占领······团长郑培元,团附李慕愚和一部分官兵被俘······聚集在沙口滩周围1000多名零散官兵和军、师机关一些非战斗人员,无路可退,一位营长组织400多名官兵,在沙口村和窑头村之间的东关道英勇抵抗,弹尽援绝,全部牺牲。另一位营长在夹人沟组织抵抗,亦全部牺牲,还有100多名手无寸铁的群众被打死。8日中午以后,已经失去抵抗的部队和老百姓,被敌人驱逐追赶,有上千人手拉手走向河心。其中,有些随水而下,有些被河南督战部队开枪打死,尸漂河面,惨不忍睹日军抓到零散官兵和老百姓五六百人,集中在沙口村东道壕上一块地里全部用刺刀捅死,造成‘血染沙口滩’的大惨案”。

  日军第一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在颁发给日军第20师团的“战功奖状”中,也写道:“此次作战俘虏敌军团长以下约千六十名,敌军遗弃尸体约四千八百,败走黄河被溺死者不计其数”。

  当年参与打捞尸体的老兵胥继武后来记者说:“千人都有,不要说八百几百了,男的,女的都有,尸体都腐烂了,因为在那漂了好几天了。”

  真相是什么?相信大家都看得出来,是这些英勇抵抗的国军将士,在走投无路的时候,一部分被日军屠杀,一部分试图跳水逃生,有的溺水而死,有的被南岸国民党的督战队打死......数百上千人的尸体一路漂到了三门峡,这些尸体中“有男有女“,所以不只是国军将士,还有被日军屠杀的普通百姓。

  我们能看到什么?能看到陕军的英勇,能看到日军的残暴,更能看到国民党高层的昏聩无能,居然对自己的战士使用“督战队”这样的法西斯组织

八百国军跳黄河?

  (电影《兵临城下》抹黑红军使用督战队的情节)

  从艺术的角度看,800壮士跳黄河,听起来很悲壮,但是这个逻辑不太通,当年四行仓库谢晋元团长带着400被“抛弃”的将士,还是坚持抵抗,并没有选择“自杀”,凭什么中条山“六六战役”中的八百国军就要“自杀”?

  800壮士不和敌人去拼刺刀,反而集体跳了黄河,这不合情理,你这是在赞扬国军,还是在侮辱国军呢?

  我倒是认为,陕军的这段抗战,按照史实来看,远比“文学创作”出来的”800冷娃跳黄河“要可歌可泣得多,第四集团军在孙蔚如的指挥下,粉碎日军多次进攻,伤亡失踪8000多人,歼敌5000多人,已经是了不起的战果了。而且在面临绝境的情况下,这一千多将士也是选择战死沙场,而不是像某些”国军“一样成建制投降,足够壮烈了,真的没有必要编出什么“800冷娃跳黄河”来戏说历史。

  当然,“中条山战役”,从整体上看,这依然是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最大的污点之一,第一阶段有卫立煌、孙蔚如的指挥,有八路军的配合,尚且能够打出不错的表现;到了第二阶段的1941年,蒋介石调孙蔚如去反共,排挤打压卫立煌,派亲信何应钦来夺取指挥权,结果日军仅以伤亡3000余人的代价,歼灭超10万中国军队,中国军队被虏4.2万人,失踪、阵亡5.5万人......成为抗战史上的奇耻大辱。

  所以说,拿这段历史来吹“国民党英勇抗战”,属于“高级黑”,打国民党的脸。

  其实可以理解,在2012年之前,全网络都在鼓吹“国民党英勇抗战”,各种神剧此起彼伏,动辄把“国军”神话,什么“孙立人活埋日寇”、“张灵甫抬棺决战”都出来了,很多“神剧”中——抗战的不是人民,而是地主少爷、土豪乡绅、土匪流氓,谈着恋爱、娶着姨太太,穿着貂皮大衣,唱着曲儿,带者家丁打手帮闲,振臂一呼就“抗日”了。

八百国军跳黄河?

  在那个历史虚无主义盛行,地摊文学遍地开花的时候,出现“800冷娃跳黄河“这样的段子,就不奇怪了。

  最后,我发现某些人对800这个数字过不去了,从四行仓库到中条山,到哪儿都是“800壮士”,就不能换个数字吗?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7
0
0
5
1
2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