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的一粒石子,帮鲁迅搜集汉画像石的那位烈士

作者:党人碑 来源:党人碑 2023-10-30 446

王正朔 烈士

河南南阳,典型的盆地文化,位于河南、湖北、陕西三省边缘,处在黄河、淮河与长江流域交界,有自己特殊的文化传统和绵延不绝的文脉传承。

说到南阳的文化传承家族,就必然要说到南阳的杨氏家族。

南阳杨氏家族走出南阳,登上中国大舞台的第一位人杰是大名鼎鼎的杨廷宝。熟悉近代建筑史的朋友,对这位建筑大师,想必不会陌生。

青年时代的杨廷宝

民国时代,他的代表作有:奉铁路沈阳总站、天津基泰大楼、沈阳东北大学图书馆、北京国立清华大学总体规划、清华大学生物馆、南京中央体育场、紫金山天文台、南京中央医院、中山陵园音乐台、南京原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重庆嘉陵新村国际联欢社、圆庐住宅、重庆林森墓园……

南京中山陵园音乐台

解放后,杨廷宝又参与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及毛主席纪念堂等项目的方案设计与审议,主持设计北京和平宾馆、北京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办公楼、王府井百货大楼、南京大学东南楼、南京工学院动力楼、南京工学院中大院扩建工程、南京工学院大礼堂扩建工程、徐州淮海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南京民航候机楼、上海南翔古猗园逸野堂、南京雨花台红领巾广场……

徐州淮海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

杨廷宝的弟弟杨廷宾,在哥哥的盛名之下,这位革命艺术家低调得都有点不像话了。

“七大”期间,杨廷宾为毛主席做的木刻画像

其木刻作品,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为我党“七大”召开而创作的毛主席像和朱总司令像,以及发给“七大”代表火柴盒上的毛泽东同志像,后者还被广泛刊印在各根据地发行的“七大”学习文件《论联合政府》封面。

“七大”期间,杨廷宾为朱总司令做的木刻画像

此外,杨廷宾还有两个骄人经历:

徐悲鸿从国外归来后招收的第一批学生,还曾协助董作宾进行殷墟考古,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技术员。

杨廷宾(左)与王冶秋(右)

然而杨廷宾的革命之路,离不开他16岁入党的两位介绍人,一位叫王正朔,在《鲁迅日记》中,我们能多次看到这个名字;还有一位叫王冶秋,我前面提到过,国家文物局的老局长。

鲁迅以“周玉材”的名义给王正朔写的信

当年在北平西山碧云寺中法大学附属中学,这三位曾义结金兰,老大就是王正朔,老二王冶秋,杨廷宾是老幺。

两位义弟都如此有名,老大得是何等人物呢?

一查史料,心里咯噔一下,又是一位默默无闻的革命烈士!

鲁迅收藏的南阳汉画砖拓片

1939年12月4日,王正朔烈士牺牲在山西抗日前线的岢岚县阎家坪,时任山西新军暂1师36团3营教导员,时年三十岁。

王正朔是内乡早期共产党员,在白色恐怖中,坚持地下工作,还为鲁迅先生搜集整理南阳汉画像石,与本地志同道合的朋友、同志们,比如同为党员,做过国共两任河南博物馆(今河南博物院)馆长的孙文青,一起尽力保护这批国宝。

鲁迅先生为此曾致信感谢王正朔,却不知道这位小老弟,当时还是我党北方特科成员,宛属工委书记,等于提着脑袋闹革命,做地下工作之余,还在为保护南阳汉画像石四处奔走。

对此,王冶秋是知道的,甚至还直到王正朔一度被派往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但七七事变之后,就再也没有这位老大哥同志的消息了。

直到1947年,王冶秋才知道,王正朔烈士牺牲的确切消息,朋友告诉他:

“正朔已经光荣地牺牲了,1939年12月4日在山西岢岚境之阎家坪战斗中,日寇的炮弹落在他的附近,他已为民族解放,为人民自由,流完他的鲜血。”

读完这封信,王冶秋写了篇文章,叫《忆王正朔兄》。

几十年后的今日,读来依旧让我心里有着掏心扯肺的感觉,就像我写那些无名烈士时的心情:

“每次翻出这张信笺来,我看到的便是一片血迹,

一个老实的,辛勤的,无论在任何社会下都是‘默默无闻’的‘苦工’,

力尽而倒毙在路旁,血渗进泥土,骨和肉肥沃了原野。

没有人为他立一块砖头大的碑,更没有人为他开个庙院里的追悼会。

就这样,在人世上少了他,仿佛大树上落下一片叶子一样就完了。

在大建筑中,地下的基石不知埋了多少?

然而极易被人忘却,

他就是被埋在墙下的一粒石子。”

又:先给大家道个歉,这篇文章有点潦草了,本来起码应该写六七千字,才好意思拿出来,但我个完全靠写文章讨生活的不靠谱生活状态,如果一周空挡,那就得饿一周了,所以不得不先拿出来再说,有点对读者,更对不起王正朔、孙文青、杨廷宾、王冶秋等先烈先贤的意思了。

将来如果有机会,估计还会修订,增加个几千字,不然心里也过意不去。

顺便提前预告下,下周我尽量把纪念上甘岭英雄女卫生员王清珍同志的文章写出来,放出来,算是对大家的弥补。

注: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3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