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国梦呼唤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来源:红旗文稿 2014-05-25 406

  2014年3月下旬,习近平总书记访问欧美五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演讲时指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论述,对于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是中国梦的内核和支撑

  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所创造的、为整个民族所世代继承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历史风貌的文化。它是一个民族的情感归属和集体记忆,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也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迫切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推陈出新,使之成为社会进步、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

  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为走中国道路提供智力支持。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占领价值制高点、掌握文化传播的主动权,不仅是维护文化安全的必要手段,也是提升国家形象、增强国际影响力的必由之路。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是推动时代进步的巨大精神力量,也是支撑中华崛起的必要条件和题中应有之义。

  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为弘扬中国精神提供不竭动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这两种精神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要义,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形象的树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规则的确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操守的养成,都是中国崛起所必需的文化基因和动力源泉,也是将中国各民族、各阶层团结在一起的精神纽带。我们应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丰富“中国精神”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流淌于中国人心灵的一种追求和品格,彰显中国人的涵养和气度,境界和胸怀,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

  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为凝聚中国力量提供有力支撑。中华文化是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在一起的强大黏合剂,在创新中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有利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用强大的文化、道德和价值力量来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形成团结一心、奋发有为的社会氛围,增进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汇聚社会共识,不断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这是社会成员的强烈需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国家的必要条件。

  二、实现中国梦必须继承和创新中华文化

  只有重视文化传承,才能源源不断地从传统文化中吸收养分,才能保持中华文化的延续性。而更为重要的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发展,这既源于中华文明自身面对转型期急剧变迁的社会环境进行内在转换的需要,也源于经济全球化时代应对外来文化冲击,更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需要。中华文化必须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调整,回应时代提出的新问题。

  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良基因,承前启后,推陈出新。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体,中国有令世人称羡的漫长而丰富的文化传统,这是建设现代文化的源头活水。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应进行深入挖掘,使之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例如,儒家的“修齐治平”思想,着力以提升自身的修养来成就“家国天下”的情结,“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和“天下为公”的担当与情怀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滋生的金钱至上、个人本位的倾向形成一定程度的抗衡;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天地圆融”的和合思想,追求精神和身体的内在融通,强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于现代工业文明在精神层面带来的人格分裂、心理压抑等问题也起到了有益的矫正作用。对于传统文化,需要进行理性的分析、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接续历史文脉的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与当代中国建立新的社会主义民族国家的需求结合起来,构建中国独有的价值体系。

  以先进文化精神作为引领,尊重个性、鼓励创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不断解放思想,科学发展,以强大的思想力量推动经济的腾飞和国家的崛起,积累了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这也是我们建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根本依归。“变则通,通则久”。强大的创新和再生能力是中华民族永葆活力的核心要素。目前,尤其需要培育新型的先进文化和时代精神,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在碰撞中迸发活力,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持续的精神依托。因此,必须尊重知识、尊重自由、尊重个性,在宽松的氛围中鼓励学术探索、学术争鸣,培育众多专家、名家、大家,创作出大量能够代表中国文化最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和文艺作品,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进入世界强国的行列,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中国梦。

  以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为杠杆,深化改革,激发活力。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其根本目的是服务于人民,即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不断提升国民的精神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发挥中华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我们亟须树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在深刻把握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深化改革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形成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积极应用先进科技手段,推进内容、风格、流派创新,使原创性文化产品在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通过文化体制改革,为人民提供广阔的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局面,为中国梦的实现赢得更强的发展动力、开辟更大的增长空间。

  以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标识,增强软实力,提高竞争力。30多年的锐意改革进取,中国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在国际舞台上,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也正在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争端的解决。今日之中国秉承什么样的价值基准,对全世界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此时,向世界表达中国的国家理念,阐述中国的历史,展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必将助推世界文明秩序和政治秩序的重建。例如,在纷争不断、战火不熄的世界局势中,中国积极推广的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的理念已经越来越为国际社会所接受和认可;儒家文化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作为解决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为联合国所采纳和推介。目前,应在提升国民的文明程度,增强中华文化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方面下功夫,以人文魅力和文化积淀构建与大国地位相称的文化内核。此外,要通过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以民族文化为主体,立足本土的现实实践和长期发展的需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在不同文明的碰撞和交流中吸收营养,推动中华文化的现代化转换和创新,不断提高中华文化的竞争力和感召力。

  (本文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课题《历史和现实比较视阈中的中国梦》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执笔:李媛媛 洪向华)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