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对文化虚无主义的批判及其当代意义

作者:王进芬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年第8期 2020-12-24 1882

列宁对文化虚无主义的批判及其当代意义

 

王进芬

【内容提要】20世纪20年代,列宁和“无产阶级文化派”围绕无产阶级文化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争论。列宁对“无产阶级文化派”拒绝继承历史上优秀的文化遗产、否定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主体、力图摆脱党和国家对无产阶级文化的领导、试图在实验室中闭门造车创造“纯粹的无产阶级文化”等文化虚无主义思想展开了深刻的批判,强调必须掌握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权;社会主义文化要继承一切人类优秀文化遗产;文化建设必须依靠广大人民,必须面向社会实践,扎根工农群众生产和生活实际。列宁的这些思想观点对加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列宁对文化虚无主义的批判及其当代意义

作者简介:王进芬(1967-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区域实践研究中心研究员(广西桂林541001)。

十月革命胜利后,在苏维埃俄国形成了一个以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一些主要领导人波格丹诺夫、普列特涅夫为代表人物的思想派别,即“无产阶级文化派”。他们拒绝继承文化遗产,力图摆脱党和国家对无产阶级文化的领导,否定广大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主体,主张在实验室中创造“纯粹的无产阶级文化”。列宁对他们这种理论上极端错误、实践上极其有害的文化虚无主义观点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就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阐明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主张。重温列宁对“无产阶级文化派”文化虚无主义的批判和围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的重要论断,对推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繁荣昌盛,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批判“无产阶级文化派”力图摆脱党的领导的倾向,强调必须掌握党对文化的领导权

是否坚持党对文化的领导是列宁同“无产阶级文化派”进行斗争的核心问题。在政党政治发展历程中,无论是处在夺取政权的革命斗争时期,还是在赢得政权的建设时期,文化领导权都至关重要。关于这一点,恩格斯曾指出,无产阶级如果向小资产阶级和农民的思想和愿望让步,“它就会丧失自己在历史上的领导地位”。列宁领导俄共(布)执政后,高度重视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权。在全俄省、县国民教育局政治教育委员会工作会议上,列宁明确指出,文化教育机构“应该公开承认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在这里,列宁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文化教育机构必须坚持的原则。

需要指出的是,列宁对这一问题的强调并非无的放矢,而是有着鲜明的针对性。针对的就是苏维埃政权初期文化建设迅猛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混乱状况,特别是当时最大的群众文化团体——无产阶级文化协会表现出来的虚无党的领导地位、试图摆脱党的领导的自治倾向。十月革命的胜利唤起了千千万万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建设新社会的热情,但在建设新社会,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也涌现大量空洞的设想和激进的要求。

列宁在同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左派领袖克拉拉·蔡特金谈到要吸引最广大的群众参加新文化建设这一伟大进程时,一方面高度肯定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在文化建设中所表现出来的空前热情、决心乃至狂热、混乱是新的力量的觉醒;另一方面又明确要求共产党人对文化建设中出现的混乱状况不能视而不见,而必须担负起保证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领导责任:“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决不可以袖手旁观,听任混乱的局面随意发展下去,我们必须完全有计划地领导这个发展过程,去形成它的后果。”正是基于如此清醒的认识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面对“无产阶级文化派”明显表现出来的力图脱离党的领导的倾向,列宁与之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1918年夏,无产阶级文化协会主席列别杰夫·波梁斯基在“无产阶级文化派”中央机关刊物《无产阶级文化》第一期上宣称:“无产阶级文化只有在无产阶级充分发挥独立性,不受政府颁布的任何法令影响的条件下才能发展。”1919年1月通过的《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组织大纲》明文规定:“无产阶级文化协会是无产阶级文化创作的阶级组织,正如工人政党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组织,工会是无产阶级的经济组织一样。”无产阶级文化协会发文声称:“把组织无产阶级的独立的文化创作事业置于农民、军队、哥萨克、城市贫民的思想代表的监督和领导之下,这至少是对工人阶级的文化价值的极大侮辱,是对其文化自决权的否定。”无产阶级文化派代表人物波格丹诺夫甚至提出,布尔什维克“不过是士兵党”,这样的党 “就其本性而言是不中用的”。

所有这些言论,或主张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自治权,或认为苏维埃政权是多个阶级的政治联盟因而根本不可能领导创造纯粹的无产阶级文化,或认为布尔什维克没有能力领导文化建设,就其实质而言都是否定党和苏维埃政权在文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反对党在文化建设中发挥领导作用。如果对此听之任之,必将严重危害党的领导地位。列宁对此表现出高度警惕,特意委托卢那察尔斯基在全俄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发言,并要他指出无产阶级文化协会必须从属于人民委员会。

但与列宁的要求背道而驰,卢那察尔斯基在大会上强调的却是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特殊地位,主张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绝对自治应该得到保证。列宁对此极为生气,强调必须采取紧急行动挫败无产阶级文化协会少数领导人一心想脱离党的领导的企图。于是,就在全俄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期间的1920年10月8日,列宁亲自起草了旨在加强党对协会领导的《论无产阶级文化》,强调:“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一切组织必须无条件地把自己完全看作教育人民委员部机关系统中的辅助机构,并且在苏维埃政权(特别是教育人民委员部)和俄国共产党的总的领导下,把自己的任务当作无产阶级专政任务的一部分来完成。”不仅如此,列宁还于10月9日和11日先后两次就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问题召开俄共(布)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必须坚持党对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领导。根据政治局会议精神,俄共(布)中央委员会指示全俄无产阶级文化协会必须在其即将通过的大会决议中明文规定党对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领导地位。虽然,出于对党的纪律的服从,党对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领导地位被写进了全俄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但协会的主要领导人对此并非心甘情愿。这突出体现在,他们在通过上述决议的同时又通过了另外一个决议,并送交俄共(布)中央,该决议声明:“在当前条件下把无产阶级文化协会并入教育人民委员部为时过早,并坚决地请求在开党的代表大会以前暂缓执行这个决定。”这表明,他们不甘心使无产阶级文化协会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下的机关。

除此之外,他们还派人向列宁和政治局表达他们的主张和诉求。列宁在接见他们的时候明白无误地向他们强调,必须坚持党对文化的领导,党不仅领导政治和经济,还领导文化,在这一问题上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为了使协会所有成员认识到这一点,列宁还亲自领导俄共中央起草了《论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信,向全党明确指出一些社会异己分子、小资产阶级分子涌进并掌控了无产阶级文化协会,强调无产阶级文化协会是人民教育委员部的下属机构,必须以俄共为教育人民委员部规定的方针为指导,管理无产阶级文化协会工作的省教育厅将由经过党严格审查的人组成等。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同“无产阶级文化派”试图摆脱党的领导的错误倾向作斗争,是为了牢牢掌握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领导权。

为了加强党对文化的领导,列宁领导俄共(布)不仅同“无产阶级文化派”的独立主义倾向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而且从深入剖析和批判“无产阶级文化派”所依据的理论根基“马赫主义”入手,强调发展无产阶级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1920年秋,列宁特地再版了他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再版的目的是批判“波格丹诺夫在‘无产阶级文化’的幌子下贩运资产阶级的反动的观点”。俄共中央写给全党的《论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信也揭露,无产阶级文化派是“在‘无产阶级文化’的外衣下,把资产阶级的哲学观点(马赫主义)奉献给工人”。

毋庸置疑,列宁之所以要对“无产阶级文化派”所依据的理论根基马赫主义进行批判,就是为了让全党认清“无产阶级文化派”的主要理论观点的实质,自觉抵制“无产阶级文化派”错误思想的影响和克服其危害,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布尔什维克对苏俄文化建设的思想领导,使苏俄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因为列宁清醒认识到,思想文化阵地不会有空白地带,如果无产阶级政党不以马克思主义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势必会去占领。

要确立党对文化的领导权,就必须在思想文化阵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列宁强调必须根据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来发展无产阶级文化,因为“只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才正确地反映了革命无产阶级的利益、观点和文化……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按照这个方向……才能认为是发展真正的无产阶级文化”。列宁在这里强调的是,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无产阶级文化,离开这个思想基础,文化建设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而步入歧途。

二、批判“无产阶级文化派”割裂文化传统的观点,强调要继承和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化遗产

无产阶级政党要不要继承人类以往的文化成果,特别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要不要吸收、利用资产阶级的文化成果,这是列宁同“无产阶级文化派”斗争的一个关键问题。文化作为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是人类内在精神传承、创造和发展的总和。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人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自己的历史,“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这意味着,继承和弘扬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是无产阶级政党进行文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

然而,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伴随着革命浪潮席卷苏俄大地,砸碎旧世界、建设新社会成为当时社会的人心所向,在文化问题上也出现强烈地要求彻底摧毁旧文化或者反对吸收、利用以往文化遗产的虚无主义主张,其中表现最突出的就是“无产阶级文化派”。作为在十月革命前夕根据布尔什维克倡议成立的无产阶级文化教育组织,俄国无产阶级文化协会在成立之初尚赞成同党内外知识分子加强合作和掌握人类的全部文化财富。但随着协会的迅猛发展,波格丹诺夫等原前进派分子以及其他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纷纷涌进协会,并控制了协会的领导机构和刊物,开始散布反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虚无主义观点。他们以马赫主义的“组织科学理论”为理论依据,宣扬真理不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而是“社会组织的经验”,认为以往时代全部文化反映的都是各个统治阶级的阶级“经验”,无产阶级的阶级“经验”同历史上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各个统治阶级的阶级经验是截然对立的,因而,无产阶级对待文化遗产应该像信教的人对待异教徒一样彻底决裂。他们主张彻底摧毁以往的文化,以创造不带任何杂质的、排除了任何异己的“阶级混杂物”的纯而又纯的“无产阶级文化”。基于此,他们要么认为资产阶级文化是旧的无用的废物,主张对资产阶级文化要完全抛弃或摧毁,声称 “为了我们的明天,我们要烧掉拉斐尔,我们要砸烂博物馆,我们要踩烂那艺术的花朵”,要么认为吸收利用资产阶级文化是将来的事情,只有先创造出无产阶级文化,才谈得上继承文化遗产,在没有创造出无产阶级文化之前,不仅不可能利用资产阶级文化,而且还可能被资产阶级文化利用,即:“不是无产阶级把过去的文化作为遗产来掌握,而是过去的文化把无产阶级当作完成它的任务的人力来掌握了。”

列宁对“无产阶级文化派”割裂文化传统、拒绝吸收过去文化遗产特别是反对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过程中吸收和利用资产阶级文化成果的主张进行了深刻批判,认为“无产阶级文化派”的主张是完全陷入了虚无主义的泥潭。1920年10月2日,列宁发表《青年团的任务》的演说,强调“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些自命为无产阶级文化专家的人杜撰出来的”。在《关于无产阶级文化》一文中,列宁强调要发展真正的无产阶级文化不仅不能抛弃资产阶级时代的宝贵文化成果,而且要吸收和弘扬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不是臆造新的无产阶级文化,而是根据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无产阶级在其专政时代的生活与斗争的条件的观点,发扬现有文化的优秀的典范、传统和成果。”

列宁的这些论述不仅深刻揭示了无产阶级文化的内涵,为发展无产阶级文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途径,而且明确指出无产阶级文化不是无源之水和空中楼阁,而应是继承包括资产阶级文化成果在内的一切优秀文化遗产和全部知识,合乎规律发展起来的先进文化。

在实践中,列宁要求必须善于吸收利用资产阶级文化来建设社会主义。在《苏维埃政权的成就和困难》一文中,针对“无产阶级文化派”声称不利用资本主义文化也能够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的主张,列宁分析说:“资本主义把文化只给予少数人。而我们必须用这个文化来建设社会主义。我们没有别的材料。”在晚年的《日记摘录》一文中,列宁指出:“当我们高谈无产阶级文化及其与资产阶级文化的关系时,事实提供的数据向我们表明,在我国就是资产阶级文化的状况也是很差的。”在《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一文中,列宁又进一步批评“无产阶级文化派”的主张是不切实际的急躁冒进,即“对那些过多地、过于轻率地侈谈什么‘无产阶级’文化的人,我们就不禁要抱这种态度,因为在开始的时候,我们能够有真正的资产阶级文化也就够了……在文化问题上,急躁冒进是最有害的”。

毫无疑问,列宁的这些论述是对“无产阶级文化派”不顾苏俄文化实际、试图抛弃资产阶级文化来建设无产阶级文化的批评。在批评中,列宁明白无误地阐明了执政的布尔什维克在文化建设问题上对待资本主义文化的基本主张,那就是:要从俄国落后的苏俄文化实际出发,善于吸收、利用资产阶级的文化成果而不是简单地把它作为无产阶级文化的对立面予以抛弃。

三、批判“无产阶级文化派”只依靠“精选的”无产阶级力量发展无产阶级文化的观点,强调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广大人民

围绕无产阶级文化建设应依靠谁的问题,列宁领导俄共(布)同“无产阶级文化派”也展开了理论交锋。“无产阶级文化派”否定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声称“无产阶级文化”是“排除了任何异己的‘阶级混杂物’的文化”,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这种意识对于“农民、资产者、知识分子……是格格不入的”,这种文化只能依靠 “精选的”无产阶级力量来完成,其他的阶级如农民、知识分子是不可能参与创造的。无产阶级文化协会中央委员会主席普列特涅夫在被视为集中体现“无产阶级文化派”观点的纲领性文章《在意识形态战线上》一文中如此写道:“只有靠无产阶级自己的力量,才能解决建设无产阶级文化的任务。”为了用无产阶级干净的手创造干净的无产阶级文化,使无产阶级艺术家不受资产阶级作家和农民作家的影响,“无产阶级文化派”甚至提出无产阶级文化协会应开除农民、小市民、旧知识分子出身的协会成员,无产阶级艺术家要与一切非无产阶级分子断绝往来。这种观点无疑是在文化建设中将广大农民和知识分子拒之门外,是无视广大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的体现,是狭隘的关门主义和宗派主义。对此,列宁领导俄共(布)对“无产阶级文化派”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1.批判“无产阶级文化派”排斥广大知识分子和专家参加文化建设的主张

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文化派”反对利用无产阶级以外的其他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和专家参加文化建设,和十月革命后极为流行的反对利用资产阶级专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主张如出一辙,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的激进偏见,是极其有害的幻想和空谈。

在《苏维埃政权的成就和困难》一文中,针对一些人反对利用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旧专家,而要用干净的无产阶级的手来建设社会主义的观点,列宁讽刺道:“这是玩木偶戏,这是酸小姐拿社会主义消遣取乐,而不是严肃的政治。”同样是在这篇文章中,列宁进一步分析指出,由于俄国共产党人是在落后的国家里夺取了政权,贫困不堪的工农群众没有条件接受好的教育,科学和技术更多的是掌握在有产者手里,因而要学会利用这些掌握科学和技术的资产阶级专家来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而不是用——说句笑话——将在温室中培养出来的人来建设社会主义”。正是基于如此清醒的认识,在无产阶级文化建设这一问题上,列宁坚决反对“无产阶级文化派”奢谈什么只能由无产阶级纯洁的双手来建设无产阶级文化的错误主张。

为了消除这一错误主张的危害,政务繁忙的列宁把批判“无产阶级文化派”的任务委托给时任俄共(布)中央宣传鼓动部副部长雅·阿·雅科夫列夫。雅科夫列夫根据列宁的指示和列宁对无产阶级文化协会中央委员会主席普列特涅夫的《在意识形态战线上》的批注,写了《论“无产阶级文化”和无产阶级文化协会》,对“无产阶级文化派”的理论观点展开了系统批判。列宁将此文推荐给《真理报》予以发表,由此可以推断列宁对此文是高度认可的。完全可以说,此文观点是对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文化派”的思想认识的系统阐发。在《论“无产阶级文化”和无产阶级文化协会》一文中,雅科夫列夫强调:“在农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里,靠资本主义遗留给我们的教授、工程师、国民教师的帮助学会同愚昧无知作斗争并提高劳动群众的文化,这个问题是事关苏维埃政权本身存亡的问题。”这表明,雅科夫列夫已经把无产阶级联合其他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上升到了事关苏维埃政权生死存亡的高度,实际上列宁也是这样认为的。

2.批判“无产阶级文化派”排斥占人口多数的广大农民参加文化建设的观点

针对普列特涅夫“只有靠无产阶级自己的力量,才能解决建设无产阶级文化的任务”,列宁写下了“可是农民呢?”的批注。雅科夫列夫根据列宁的批注,对“无产阶级文化派”排斥广大农民参加文化建设的错误主张进一步展开批判。他指出,在“俄国工人阶级连同家属勉强占全国人口的15%,而共产党员的人数则不到无产阶级人数的10%”的情况下,排斥农民参加文化建设是极为空泛、更为有害的倾向。

雅科夫列夫认为,在农民占优势的国家里,苏维埃政权在农村的文化工作直接关系到新经济政策旨在建立无产阶级和农民结合的任务能否完成,因而具有非常巨大的意义。这里的巨大意义是指关系到农民对无产阶级政党的认同支持和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对此,雅科夫列夫说得很清楚:“如果说我们从高尔察克和喀琅施塔得的经验教训中学到点什么的话,那么我们就不会对吸收最贫困农民参加共和国的文化工作问题、对提高农民文化水平的工作置之不理,就不会妄自尊大地声明,说(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对农民、资产者、知识分子都是格格不入的。”

基于此,雅科夫列夫说:“我们的任务是力求使我们在这里不是拥有普列特涅夫所说的那种少数,而是使工人和农民一起向文化进军。”毫无疑问,这些观点是对列宁思想的具体阐述。因为,执政的共产党必须在农民中进行文化工作,这一点也被列宁作为划时代的任务写在了其临终前的《论合作社》中。在他看来,合作化的发展也就等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在农民中进行的文化工作,就其经济目的来说,就是合作化。要是完全实现了合作化,我们也就在社会主义基地上站稳了脚跟。但完全合作化这一条件本身就包含有农民(正是人数众多的农民)的文化水平的问题”。在这里,列宁把吸收农民参加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视为直接关系着合作化能否完全实现进而关系着社会主义能否顺利发展和得到巩固的重大问题。

四、批判无产阶级文化派试图在 “实验室里”创造无产阶级文化的观点,强调文化建设必须面向社会实践,扎根人民生活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其生产与发展离不开社会生活实践。这意味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必须把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喜怒哀乐作为源泉活水。而“无产阶级文化派”虽然口头上高喊“无产阶级文化”只能依靠无产阶级创造,但他们实际上并没有把广大无产阶级作为依靠力量,而是主张依靠从无产阶级中精选出来的力量,在与世隔绝的文化实验室中制造他们眼中的纯净的无产阶级文化。

对此,受列宁委托对“无产阶级文化派”进行批判的雅科夫列夫评论说:“为了完成‘通过无产阶级文化协会创造新的无产阶级文化’这一预定的幻想的纲领,要停留在实际存在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之内,对普列特涅夫说是不可想象的;为了追求神秘的美人,作者宁愿躲开穷困的和不干净的世界而进入冷热心醉的梦幻世界。”“在普列特涅夫同志的文章里,无产阶级文化是某种类似化学反应剂的东西,这种反应剂可以在专门挑选出来的一群人的帮助下,在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蒸馏瓶中获得。在普列特涅夫看来,新的、无产阶级文化成分,是从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讲习所中产生出来的,大致就像从前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女神,是从大海的浪花中完美地诞生出来一样。”在这里,雅科夫列夫讽刺“无产阶级文化派”脱离苏维埃俄国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实际,试图通过与世隔绝的实验室,创造纯而又纯的无产阶级文化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毫无疑问,这和列宁对这一问题的态度是一致的,也是对列宁思想观点的具体阐发。针对“无产阶级文化派”脱离实践和社会生活实际、企图只在“实验室里”用“精选的”力量“孵化”出所谓的无产阶级文化的主张,列宁明确指出:“不是臆造新的无产阶级文化”,而是要从“无产阶级在其专政时代的生活与斗争的条件”出发,发展无产阶级文化,或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里的“无产阶级在其专政时代的生活与斗争的条件”,指的是苏维埃俄国的社会生活实际和实践。在列宁看来,无产阶级文化不是靠“纯粹”的无产阶级闭门造车就能创造出来,而必须从苏维埃俄国的实际出发,面向社会实践,贴近人民生活,为群众了解和接受。

在临终前的《日记摘录》中,列宁在用表格列出1897年和1920年俄国居民的识字状况后,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们距离普遍识字还远得很,甚至和沙皇时代(1897年)比,我们的进步也太慢。这是对那些一直沉湎于‘无产阶级文化’的幻想之中的人的一个严厉警告和责难。”在这里,列宁显然是强调文化建设不能脱离苏俄落后的文化水平,认为“无产阶级文化派”的主张不过是脱离俄国实际的想入非非。列宁在1919年7月给高尔基的信中建议他走出彼得格勒,深入工人和农民中间去观察他们的新生活。他说:“要观察,就应当到下面去观察——那里可以观察到建设新生活的情况;应当到外地的工人居住区或到农村去观察。”克拉拉·蔡特金则回忆说,列宁明确和她谈到:“艺术是属于人民的。它必须在广大劳动群众的底层有其深厚的根基。它必须为这些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结合这些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意志,并提高他们。”在这里,列宁实际上不仅阐明了为什么人进行文艺创作和文化创造的问题,也为如何进行文艺创作或文化创造指明了正确的方向,那就是要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中心,扎根人民群众,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贴近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充分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努力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和诉求,创造人民群众所喜爱的社会主义文化。

五、列宁批判“无产阶级文化派”文化虚无主义的当代启示

列宁对“无产阶级文化派”文化虚无主义的批判及在批判中提出的重要思想观点揭示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为苏俄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虽然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与列宁时期已经有很大不同,但列宁对“无产阶级文化派”文化虚无主义的批判和围绕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提出的主张,对繁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掌握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领导权

针对“无产阶级文化派”虚无党的领导地位、企图摆脱党的领导的错误言行,列宁领导全党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强调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发展无产阶级文化,必须坚持党在文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这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来说仍然是需要坚持的原则。无论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还是一个政党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文化的领导权都至关重要,它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党和国家的政治安全。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文化繁荣昌盛,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这一论断旗帜鲜明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和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作用。特别是在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活跃和日趋多元化,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跨国界、跨地域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网络传播日益快捷化和便利化,各种社会思潮纷至沓来、相互激荡,西方敌对势力通过各种途径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传播所谓“普世价值”,国内思想文化领域也不乏披着学术外衣、打着娱乐幌子而否定、歪曲、丑化党的领导的各种噪音和杂音。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呈现出来的这种日益复杂化、多样化趋势,要求我们必须强化阵地意识,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始终坚持党对思想文化领域的坚强领导,确保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2.必须批判继承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无产阶级文化派”否认各个时代的文化具有继承关系,拒绝利用以往文化中的进步成分来建设无产阶级文化。列宁对此持强烈批判态度,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结合“无产阶级在其专政时代的生活与斗争的条件”,吸收人类文明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列宁的主张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也为我们如何推动新时代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长达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我们中华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如果丢掉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就被割断了。除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还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我们要不忘本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决反对矮化、丑化、污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形形色色的文化虚无主义,坚定文化自信,同时又要不断借鉴、学习外来文化中积极的方面,并立足当代中国现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努力实现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3.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无产阶级文化派”忽视广大群众在文化建设上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片面强调只依靠“精选”出来的无产阶级的干净的手在“实验室里”创造纯粹的无产阶级文化。列宁认为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依靠包括旧社会专家和知识分子在内的广大人民,必须面向实践,扎根工农群众。

这里实际上涉及文化为什么人的问题。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立场。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必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时刻关注群众的文化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此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这意味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面向社会实践,扎根人民生活,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根本动力和依靠力量,始终坚守文化建设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方向,努力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姜辉:《“中国之治”的制度基础与文化奥秘》,《江淮论坛》2020年第1期。

[2]郑异凡:《苏联“无产阶级文化派”论争资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

[3]白嗣宏:《无产阶级文化派资料选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4]孟宪平:《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思想及其实践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

[5]俞敏:《列宁十月革命战略思想及其进程中的重要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

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年第8期。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3
0
0
0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