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具有批判向度

作者:贺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02-18 1872

  【核心提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伟大的哲学创造,它与其他哲学形态一样,禀赋哲学所特有的批判本性。但历史唯物主义又与以往哲学不同,它终结了从超历史的先验标准出发的形而上学的“外在批判”,开启了一种真正的历史视野,使哲学的批判品格得到了彻底彰显。

  批判性是一切真正哲学的灵魂,是哲学与实证主义意义上的科学相区别的根本体现。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伟大的哲学创造,它与其他哲学形态一样,禀赋哲学所特有的批判本性。但历史唯物主义又与以往哲学不同,它终结了从超历史的先验标准出发的形而上学的“外在批判”,开启了一种真正的历史视野,使哲学的批判品格得到了彻底彰显。由于缺乏“现实的历史”这一重要维度,以往哲学不可避免地以历史之外的“先验尺度”来要求和裁判现实,而这一种“先验尺度”本身则享有免于批判的特权。这一点决定了以往哲学的批判必然具有独断和教条的性质。历史唯物主义以现实的“历史性”原则取代了“先验原则”,充分暴露了后者的无根性并消解了其存在合法性。贯彻现实的“历史性原则”,哲学将在现实的历史中获得其批判的尺度、主题和内涵,哲学批判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对生活的审视,而是要求深入社会历史现实本身,通过对“社会存在”的历史性反思,揭示在具体条件下束缚人的 “抽象观念”和“抽象力量”。历史唯物主义因此而奠定了一种新的社会批判理论的理论基础,并真正成为“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的思想力量。

  具体而言,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向度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遮蔽现实生活的抽象意识形态观念的批判。第二,对使人的现实生活陷入抽象化的物质力量与社会关系的批判。

  历史唯物主义为批判一切遮蔽现实生活的抽象的意识形态提供了最为有力的理论武器。“意识形态”代表着掩盖和扭曲现实生活真实境况的虚假的抽象观念。要洞穿意识形态的幻象,需要从根本处揭示这一幻象产生的根源。历史唯物主义在此显示出了其他学说难以企及的深刻性。它既不是像现代西方哲学一些流派那样,试图通过“语言分析”来揭示观念的抽象性,也不是像另一些哲学家那样,试图通过“文化批判”来揭示“意识形态”的欺骗性,而是立足于人的社会历史存在,以“从事实际生活的人”及其“现实生活过程”为出发点,从社会生活这一最本源的人的存在根基处,洞察到了意识形态的最深刻的秘密。更重要的是,历史唯物主义还为克服意识形态的幻觉提供了现实的途径,在马克思看来,要消解意识形态的抽象统治,最根本的途径是改变导致意识形态这种“颠倒的意识”得以产生的“颠倒的世界”,克服与人相敌对的扭曲的物质生活方式与社会关系。很显然,与许多当代哲学家从“符号”、“语言”、“心理”等层面所展开的批判相比,历史唯物主义展现出了更为深远的识见。马克思在其著述中对青年黑格尔派、当时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潮、各种类型的机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意识形态的批判,为此提供了杰出的典范。尤其是他对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批判,深刻揭示了这些“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怪诞”并对现代社会人们最具支配力的意识形态幻象的内在根源,为当代人直面其真实的生存状况,推动其自我理解提供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思想力量。

  历史唯物主义同时为批判一切企图使现存状态永恒化、使人的现实生活陷入封闭和僵化的物质力量与社会关系提供了最坚实的理论根据。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创造自己的历史,并向未来敞开自我超越的空间,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之处。在历史唯物主义所开辟的这种历史视域中,一切试图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扮演绝对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与社会关系都将失去存在的合法性。马克思所面对的是试图将资本所代表的社会关系永恒化和固定化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当“资产阶段及其夸夸其谈的代言人”把现存社会视为社会发展不可超越的“顶点”时,马克思却洞察到了其作为“着了魔的、颠倒的、倒立着世界”的实质,深入揭示了其内在的裂缝与矛盾,宣告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非完美性与暂时性。历史唯物主义贯彻着彻底的辩证精神,显现出了最为根本的批判和革命本性。很显然,运用这种思想方法,种种“历史终结论”都将遭到最为致命的反驳,正如德里达等人承认的那样,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具当代意义的思想向度。

  无论是对抽象的意识形态的批判,还是对抽象的物质力量与社会关系的批判,都向我们表明:历史唯物主义为确立一种深刻的社会批判理论提供了重大的理论原则与方法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发现”的理论,更是“批判性”的思想,这是今天我们纵深推进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显现其当代价值的极为重要的生长点。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