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回望严复 展望复兴

作者:佚名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2021-03-25 1333

  “城里三山古越都,楼台相望跨蓬壶。”2200余年岁月风华给福州古城留下数不胜数的历史印记,坐落于城市中心的三坊七巷便是时间年轮的漫长见证。

  古巷幽深、古厝错落,水榭戏台上的闽韵榕腔与古邑脉动同频共振。这块“里坊制度活化石”发轫于晋代、完备于唐朝、鼎盛于明清,千年光阴流转古往今来的钟灵毓秀,百座古建传颂文臣武将的昔日风雅。近代以来,众多仁人志士从这里走向历史舞台。

  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坊七巷,走进严复故居。跟随总书记的脚步,我们一同穿越波澜壮阔的时光隧道,观鸿儒之志、感浩然之气、悟爱国之情。

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回望严复 展望复兴

浓缩半部近代史的坊巷

  “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这里有陈衍诗中的“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严复笔下的“投老还乡卧小楼,身随残梦两悠悠”,还有林觉民魂牵梦绕的“窗外疏梅筛月影”、冰心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危难时刻的上下求索、觉醒年代的奋发图强、献身革命的大义凛然,汇聚成中国近代史的生动缩影,把“开风气之先、谋天下永福”的热血故事娓娓道来。

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回望严复 展望复兴

三坊七巷(俞松 摄)

  古建筑是历史的载体,一处处古迹、一座座故居,串联起福州“三山两塔一条街”的文化地图。沿着历史脉络向前追溯,习近平同志19年前为《福州古厝》撰写的序言寄寓深情。他深刻分析马尾昭忠祠、林文忠祠等古建筑的文化内涵,提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还强调“保护好古建筑有利于保存名城传统风貌和个性”。

  在城市开发建设的滚滚车轮下,不少老建筑曾岌岌可危。主政福州伊始,习近平同志得知林觉民、冰心故居部分建筑面临被拆迁的命运,立即要求暂缓进行,从主持召开文物工作现场办公会,到专题研究林则徐系列遗迹修复工作,再到以市政府挂牌形式从速保护一批名人故居……他深刻指出:“评价一个制度、一种力量是进步还是反动,重要的一点是看它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

  跨越一个世纪的纪念

  郎官巷20号,严复故居坐北朝南,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恰如严复学贯中西的智慧人生。1921年10月27日,严复落叶归根、燃尽一生。100年历经沧桑,100年历久弥新。如今,故居已成为严氏宗亲跨越海峡两岸的精神故里。平日,故居内游人如织,追忆这位“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里程碑式的巨人”。

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回望严复 展望复兴

严复故居(新华社)

  纪念故人,百年故居承载历史记忆。传承精神,人物研究关照古今之变。早在担任福州市和福建省领导期间,习近平同志就积极推动严复研究。1993年至2001年,福州先后5次召开严复学术研讨会,习近平同志十分重视、全程关注。过问会议筹备情况、出席大会发表讲话、会见专家学者和严复后裔、为论文集撰写序言……他在主编的《科学与爱国——严复思想新探》中作序,写道:“时至今日,严复的科学与爱国思想仍不过时。”

  2004年是严复诞辰一百五十周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向第六次严复学术研讨会发去贺信:“纪念严复缅怀先哲历史功绩,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民族全面复兴和祖国统一大业有着重要意义。”温情与守望,力透纸背。

  传承几代人的梦想

  严复所处的时代,山河破碎,风雨飘摇,泱泱华夏竟摆脱不了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甲午战争爆发后,严复痛定思痛,以“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为己任,翻译《天演论》介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创办《国闻报》宣传变法维新……想到国殇民难,他“中夜起而大哭”,自知时日不多,他嘱咐“太平如有象,莫忘告重泉”。

  历史在偶然中孕育必然。100年前,严复带着富国强民的期冀抱憾离去,新生的中国共产党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从50多人到9100多万党员,从一艘小小红船发展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

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回望严复 展望复兴

严复译赫胥黎《天演论》手稿(中国国家博物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中国梦,“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不远处,严复的译作《天演论》手稿交汇了几代中国人的目光,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上闪耀光芒。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是对历史的告慰,也是对未来的告白。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