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道理在故事中蕴藏着

作者:李忠杰 来源:北京日报 2018-02-14 1923

党史道理在故事中蕴藏着

李忠杰

一直想写一本研究党章的书,现在终于写成了,书名叫《党章内外的故事》。然而,我却有个疑惑:像我这种身份的人能不能写“讲故事”的书?

在中央党校,我当了7年校委委员。在中央党史研究室,我当了12年副主任,是除了胡绳之外,在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副主任岗位上任职时间最长的了。其间,主要分管党史科研、重大事件和人物纪念、地方党史等工作。参与了纪念抗战、长征、建党,以及已故党和国家领导同志诞辰纪念等一系列重要活动,也处理了党史工作的很多问题。按理,应该利用工作的积累,写一点“高精尖”的书,给社会提供一点“阳春白雪”的东西。怎么写起这种“讲故事”的书来呢?按有的朋友的说法,“你是大领导、大专家,干嘛写这种通俗读物啊?”其实,这里的“大”字应该去掉。但,当领导的,能不能写这种书呢?

我一直认为,领导也是人,除了应该履行的职责,实际上也是普通之人;专家大不大,都是专家,没人给你分什么等级。当领导的,也要多与下属和常人接触和沟通,多关心和帮助他人,不要把自己看得过高。所谓的权威,应该靠人品和能力来取得,而不是靠摆谱来取得。至于专家,只要有所研究、有所成果、有所作用就行。“小”专家可以写“大”书,“大”专家也可以写“小”书。不能说领导和专家就不能写“通俗读物”。

我在工作实践中,特别是在外事活动中,有个很大的体会:好多事情和道理,不能板着脸说话,而要善于把深刻的道理,通过生动的故事讲出来。首先让人能够听得进去,感觉到有趣、有意思,然后再阐发某种道理,让人在心底里认同或产生共鸣。2008年初,我曾率团到美国、加拿大进行交流访问,以“中国的发展和未来走向”为主题,介绍和宣讲中共十七大精神。后来,我在有关这次交流的报告中提了一些建议。其中有一条是:“对各类对外交流活动,都要提高水平,讲究艺术。演讲和回答问题切忌照本宣科,不要什么场合都念稿子,而要善于融会贯通,用对方容易接受和理解的口语进行讲解。要根据不同对象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拉近与听众的距离。要多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善于讲道理,更要善于选择和运用最适当的例子,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要以开放、开明和自信的态度,以及生动活泼的交流方式,赢得听众的信服和尊敬。要善于带着微笑,亲切自然、富有人情味地将我党执政理念和重大决策自然地传递给对方。要敢于面对敏感问题,处理复杂局面,将坚定的原则包裹上柔和的语言,以风趣幽默的方式化解矛盾,调节气氛,掌握交流的主动权。”

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而且带头给外国人讲故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所以,我们其他人,无论领导还是专家,都要一起讲好中国故事。既可以对外国人讲故事,也可以对中国人讲故事。善于把深刻的道理蕴涵在生动的故事中来讲,通过生动的故事传输很多深刻的道理。

故事故事,就是“故往之事”。这种故事,只要真实,其实就是历史。而党的历史,其实也就是一个很长、很大的故事。不要简单地以为党史就是简单的几个结论或几个干巴巴的说教。党的历史,是非常丰富多彩的,有很多很多生动感人的故事。党史的无数道理,都在无数的故事中蕴藏着,也是可以通过无数的故事表达出来的。所以,无论是研究党史,还是介绍党史、宣传党史,都可以把讲故事作为一种有价值的形式。

从党章来说,党章是党的总章程,是全党必须共同遵守的根本行为规范。治国理政,要按宪法和法律办事;建党治党,还要按党章的规定办事。参加中国共产党,当然就要对党的知识和规范有所了解,就要学好党章。所以,党中央一直要求学习党章、尊崇党章。但党章怎么学呢?怎么讲呢?实践中已有很多很好的创造。当然,也有的,简单地背几个条文,再通过考试来检验背功;干巴巴地讲几个道理,让大家在瞌睡中聆听教诲。这种学法、讲法,效果如何,可想而知。

我多次介绍过,1929年在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中,毛泽东同志曾专门写了一个部分,讨论党员为什么对开会不感兴趣的问题,分析了不感兴趣的原因,提出了让党员对开会有兴趣的办法。现在时间过去了将近90年,毛泽东同志当年所说的问题有没有解决呢?如果我们关注一下当年毛泽东同志关注的问题,尝试一下用讲故事的办法,让大家饶有兴味地听点故事,再从中体会感悟某些深刻的道理,这对全党学党章是不是会有所帮助呢?

所以,作为领导和专家,写写《党章内外的故事》,应该是可以的,也是值得的,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探索,探索把严肃的党章与鲜活的党史结合起来,探索把深奥的理论与生动的故事结合起来,探索把学术研究的成果与生动有趣的表达结合起来。因此,这本书,既像领导和专家写的,又不像领导和专家写的。

不像,实际是说不该,这是表象之见。像,实际是说应该,这是实际之需。因此,讲讲故事,无论从研究党章,还是解读党章,无论从工作出发,还是从学术来说,恐怕都是值得一试的。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