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民心所向 >

读书

打印

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史简述——《起飞,中国大飞机》推介

《起飞!中国大飞机——中国第一代飞机设计师程不时与飞机结下的不解之缘》简介

作者: 张旭
出版社: 成都时代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7-09
定价:25.00元(乌有之乡书社有售)

简 介

  本书是迎接十七大重点图书选题之一的著作,也是一本记录共和国航天史的专著。在这本书里收录了:《从变木头为煤炭到设计飞机》、《“强5 ”零支持试制成功》、《“美国人对中国飞机设计师竖起了大拇指”》、《细节成就中国“运10”》、《有“运10”,中国天空不寂寞》等故事。

  起飞,中国精神!起飞,民族梦想!
  这里,记载着航空人坚不可催的梦想与毅力!
  这里,见证了中国航空事业的起步与腾飞!
  这里,他们用青春、激情与智慧为中国这只雄鹰插上属于自己的坚硬翅膀!
  这是中国第一代飞机设计师程不时与飞机结下的不解之缘!

《起飞!中国大飞机》目 录

引言
历史回放
相关话题
迟来的幸福
  屏幕上蹦出的每一个字就如一颗颗星辰,光芒四射,深深地印入程不时的内心。为了这个消息,他呼吁了整整25年。
  如今,当程不时面对着这架曾经花费10年心血研制成功、却在试飞4年后被下马停飞的大飞机,忍不住感慨道:“苍凉、雄劲。”
  “苍凉”是因为没有3000万元购买试飞用油,让原本设计成功的快乐背后隐藏了无限的遗憾与不舍。
  “雄劲”是因为航空梦想的腾飞得到了铁一般的证实,让寂寞的回忆抹上了绚烂夺目的光荣与希望。
第一章 壮志凌云十年少
  从变木头为煤炭到设计飞机
  放学回家,路过漓江大桥的时候,经常遇到中美联合空军基地的飞机在宽阔的漓江上空作飞行演练,翻滚的特技,低空的疾驰,机头上画着鲨鱼牙齿的“飞虎队”美国P-40和P-38战斗机,骁勇善战。程不时追逐着这粉碎“恶魔”的“神鹰”,高举着拳头,蹦蹦跳跳地欢呼:“飞吧!飞吧!”一个理想油然而生,自己以后一定也要设计出这么一架“神鹰”,可以比翼长空、追云逐日。
  不改初衷,立志航空
  程不时有个同学转到了建筑系,就极力劝他也过去。因为那个同学知道程不时喜欢绘画,而建筑系就是艺术和工程的结合得最好的地方。他还带程不时去参观了他们的素描室,那里摆设着很多石膏像。朋友苦口婆心地劝导程不时:“你看迎接新生那天,系主任都说得那么直白了,学航空是找不到出路的,你又何苦在一棵树上吊死呢?建筑也是国家复兴必不可少的专业,你又擅长这个,转过来又何尝不可呢?”程不时听着,只是微笑:“我不需要了解什么行情,在抗日烽火中立下的志向,我一定要去实现它,就是再没前途我也要学航空!”
第二章 为新中国设计第一座航空工厂
  从飞机工厂起飞的梦想
  旧中国没有完整的航空工业,甚至可以说也没有什么像样的工业。程不时他们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厂设计中,不但要负责设计,连许多技术名词都要新取。先由苏联专家说明这是什么东西,它的功用是什么,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然后由程不时想一个叫法,比如航空工业特有的“落锤”、“点击锤”等等,都是程不时取的名字。可以说,后来一些工厂负责人讨论问题时常常提到的这样那样的设备用词,大都是程不时最先写进图纸的。
  “大观园”里的飞机模型
  顾诵芬有一台小型压燃式航空模型发动机,经常隔一段时间就在宿舍的桌上将发动机“发燃”。程不时见模型发动机开起来轰轰作响,马力强劲,很是威风,便鼓励顾诵芬说:“咱们做一架飞机模型,装上这台发动机飞起来吧。”顾诵芬欣然同意。于是,两人到航模商店去买了一些材料和发动机燃料,用了大约两个星期的业余时间,模型飞机成功出炉。
第三章 为中国插上翅膀
  孕育中的“歼教1”
  新设计的飞机,起点不低,而且并不是对国外一种现成飞机“照葫芦画瓢”似的模仿,也不是做一些“小修小改”的小打小闹,而是根据飞机的任务需要,从世界航空技术总库中挑选合适的手段,进行新的“工程综合”来形成自己的设计。这是新中国从设计第一架飞机开始就建立起来的设计路线,也是世界航空发展所遵循的主要设计路线。用程不时的话讲就是:“我们的任务不是用一支现成的曲调来填词,而是要唱出一首新的歌。”
  好事多磨,“歼教1”木质样机站起来了
  1957年8月5日,程不时长期以来魂牵梦萦的样机以三维形象威武地站了起来,每一根线条都那么可爱。它不是对世界上任何一架飞机的“东施效颦”,而是中国人自己的研发创造,这一点弥足珍贵。程不时摸着可爱的样机,突然有一种初为人父的感觉。
  银燕腾空泪花流
  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屏住了呼吸,指挥台上空一颗绿色的信号弹璀璨夺目。这是对“歼教1”放飞的信号,是对程不时他们这支航空设计队伍考核的信号,也是祖国航空设计事业起飞的信号。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程不时激动得喉头发哽,热泪盈眶。
  “美国人对中国飞机设计师竖起了大拇指”
  程不时72岁那年参加自己27岁时所设计飞机的飞行表演,这一戏剧性的巧合,各国的报刊电台都争相作了报道。上海东方广播电台也作了播报。在《民机设计与研究》和《中国报道》中,标题是《美国人对中国飞机设计师竖起了大拇指》。在美国《航空协会会志》的专题中,第一句话引用的就是当年罗马帝国对凯撒大帝取得高卢重大战役胜利的经典描述:“他来了,他看见了,他征服了。”
  尾旋试飞,无人拍板,耽搁三年
  试飞员听了,两个脚跟一靠,“啪”的一声,敬礼说道:“我是一名军人,我服从上级的命令,愿意执行国家任务。”试飞结果出人意料,“初教6”的抗尾旋性能非常出色,只需松开驾驶,就会自动改出尾旋。从此,“初教6”彻底摆脱了三年无人问津的局面,在1961年,成为第一架投入生产的我国自行设计的飞机。
  “勤工号”飞天
  “成功了!成功了!”年轻的设计制造者们无不欢呼雀跃,这是他们一年来的心血结晶。大家激动地把程不时抛向了半空。“勤工号”身手敏捷地展翅高飞,飞机的轰鸣声、大家的欢笑声组成了一曲气势磅礴的凯歌,压过了北国寒风,地动山摇。
第四章 从未破灭的航空梦
  “强5”零支持试制成功
  1985年,“强5”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法国巴黎航展上,我国首次以“强5”实物参展,就被授予“亚洲明星”称号。在西亚一次盛大的打靶比赛中,“强5”胜过美国、法国、苏联三种著名战斗机,勇摘超低空飞行和打地靶比赛桂冠。如今,在国防战线上看到“强5”英姿飒爽的雄姿,人们还会尖叫不已:“看,‘强5’,那就是‘强5’!”
  从“钣金工”到无书可教的数学老师
  他来到废料堆里寻找合适的材料,经过焊接总装,三下两下,一把“气动锤”和“气动剪”就大功告成了。接上压缩空气机后,它们立即神气活现地工作了起来。
  饥荒弄得民不聊生,一位造诣很深的数学教师,跑到工厂旁边的郊区,在别人收割后的豆子地里捡拾偶然失落的豆粒,一上午居然还收获了几十粒,用开水泡熟后,倒出来香喷喷的一小碗,当着程不时的面津津有味地吧嗒着嘴享受着,程不时看得直咽口水,羡慕得不得了,赶紧转身走开。
第五章 航空路上没有止境
  “歼6”突破超音速
  当飞机以低于声音传递的速度在自由的空气中运动的时候,空气是压不住的。犹如我们用手掌去拍打空气,拍过去空气就让开了,所以感觉上是拍了个空。但是,如果用高于声音传递的速度去拍打,超过了压力传递的速度,空气还来不及让开,物体就撞上去了,就像一辆汽车闯进缓慢移动的牛群,前行的车子就会受到很大的阻碍。
  “歼7”带来的机缘
  首先对“歼7”这种新机型各方面的技术特点进行“摸底”。它究竟是怎么达到超音速性能的?它是如何解决新的性能产生的各种新问题的?各个部分有什么特点?这时候,工厂开始从“门诊部”似的各部门“各自为政”地单纯仿制一架外国飞机,过渡到“主制工厂”的身份,即对一个产品有一个全盘了解和总体打算。
  失速,自由落体——玩转航空器
  飞机“失速”更是惊心动魄的体验。前座的飞行员“咚”的一声把油门杆收到了底,螺旋桨的转速慢了下来,直到懒洋洋地几乎停止转动。这时就像游乐园的海盗船荡到了顶点的瞬间,仿佛时间都停止了,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飞机几乎静止在了空中,突然“噌”的一晃掉了下去,开始自由落体。程不时整个心脏都要蹦出来了,失控地大叫了一声。
第六章“歼教6”悄然升空
  “歼教6”冲破乌云,一飞冲天
  经过一系列严格的实验考核,1970年10月6日下午,阳光明媚,风和日丽,“歼教6”由工厂试飞站的试飞员进行了首次试飞。有关部门没有任何表示,只有程不时他们“歼教6”小组的几个人在场。此次负责试飞的是试飞员吴克明,他曾是新中国生产的第一种苏式喷气式飞机“歼5”的首任试飞员。
第七章 “运10”——中国飞机设计的巅峰时刻
  “708工程”启动,“运10”立项
  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出访欧洲。当时,我国尚没有喷气式客机,周总理是乘坐租赁的外国航空公司的飞机出访的。外国报纸报道此行称“中国尚未进入喷气时代”、“中国是一只没有翅膀的鹰”。周总理针锋相对地说:“将来中国有了自己的大型喷气飞机,一定邀请各国记者乘坐,环游地球。”
  细节成就中国“运10”
  “运10”是我国第一次按欧美的“适航标准”作为设计规范来设计的飞机,仅它的平尾面积,就比程不时过去设计的喷气式战斗机的机翼面积要大上5倍。“运10”在飞行中大部分时间是在“高亚音速”区域,首次采用了前缘襟翼、后缘双缝襟翼及柔性机翼的设计技术和软操纵。
  英语主考官
  程不时参加的这个访美代表团的团员,从理论上说都应该懂英语,为此代表团不配备译员。但是第一次听美国人讲完话之后,程不时环顾一下众团员,问:“都听懂了吧?”不料众人回答说:“你还是用中文说一遍吧。”于是以后整个考察期间,程不时就变成了双方交流的中介。回国以后,程不时因此成为当时航空工业选派出国人员时鉴定英语口语能力的主考官。
  “运10”展翅高飞
  “就像大个子打篮球一样。”“运10”试飞机长王金大眉飞色舞地形容。程不时愣住了,没明白什么意思。他赶忙解释道:“一般大个子行动好像欠灵活,但是你看篮球比赛的运动员,个个都是个子高大,但动作却是十分机动灵活。‘运10’在空中,就像篮球场上的运动员那样,这么大一架飞机,飞行起来却是生龙活虎!”
  有“运10”,中国天空不寂寞
  美国波音公司总裁对中国设计人员说:“你们毕业了,我们只不过比你们早毕业几年。”波音公司的副总裁在美国《航空与航天周刊》上撰文写道:“‘运10’不是‘波音707’的翻版,更确切地说,它是该国发展其设计制造运输机能力十年之久的锻炼成果。”
  “运10”“断臂”,渴望重上蓝天
  有关方面直接下达指示要把“运10”的型架拆掉,为装新引进的麦道飞机腾地方。厂长很重视拆型架这件事,而对于“运10”的重新启动,厂里领导已经不抱任何希望,想到装美国飞机可以赚钱,就提了一个口号:“丢掉幻想,赶紧拼命找饭吃吧!”为了加快拆卸进度,厂里还发起了一场劳动竞赛,谁拆得快谁就有奖。于是工人们用瓦斯切割,三下两下,一具具优美的型架就化为废钢烂铁,夜幕降临,型架“尸骸”的上空乌鸦盘旋。
第八章 中国大飞机将重上九霄
  按国际适航标准打造进口发动机的“运12”面包车
  “运10”(豪华客车)顺利获得了英国和美国颁发的适航证,成为我国第一架获得发达国家适航证的飞机。“一行白鹭上青天”,进口发动机的“运12”(面包车)飞出太阳岛飞向了世界。1989年,“运12”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截至20世纪末,“运12”已经出口14个国家。
  往之不谏,来者可追。期待中国大飞机重上蓝天
  总有一天,中国自己的大飞机又将承载着中国人的梦想与努力翱翔在我们头顶的蓝天。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minxinsuoxiang/dushu/2013-05-01/5059.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5-01 关键字:运十  大飞机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