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民心所向 >

理想

打印

许建康:未雨绸缪,防止动乱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经济学理论创新”学术研讨会

时间:2005年11月2日上午9:00
地点:北大资源宾馆三层1308号
主办:乌有之乡书社
网站:http://www.wyzxsx.com
邮箱:wyzx@wyzxwyzx.com
电话:010-62760856
联系人:范景刚(13910426398)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经济学理论创新”学术研讨会主题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改革开放实践过程进行重新认识
2、检讨西方经济学对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重大经济理论和政策的影响
3、反思西方经济学在我国高等学校经济学教学和科研中的作用及影响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经济学理论创新”学术研讨会议程

主持人:傅军胜
1、韩德强致辞(9:00-9:10)
2、主题发言(9:10-10:50)
(1)胡代光(2)卫兴华(3)于祖尧(4)丁冰(5)刘日新(6)杨斌(7)候若石(8)智效和(9)许建康(10)张勤德
3、休息(10:50-11:00)
4、自由发言(11:00-12:30)
项镜泉、路爱国、李树泉、朱安东、杨晓青、钟亚平、毛立言、傅军胜等。

下面是许建康发言纪录,经本人修改整理。

许建康:关于刘国光文章发表的背景、意义、舆论反应和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最近有不少人找我或我找他们,谈刘国光老师文章的事。我把了解到的情况和意见综合了一下,给大家做个汇报,其中也包括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这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如何看刘国光文章发表的背景和意义;(二)社会舆论对刘国光文章的反应;(三)关于进一步宣传和深入研讨刘国光文章的建议。

(一)   刘国光文章发表的背景和意义

我接触的,是思想理论界的左翼人士。他们对国内形势总的认识,与刚才大家谈的相同,都认为情况很严峻。从理论上说,这意味着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开始了从“自在”向“自为”的状态转变。人们的经济地位两极分化,社会关系断层破裂,政治思想营垒分明。自发的局部性的社会冲突有演变成原来意义上的阶级斗争的趋势。在座的我们这些人直接面对的,是学术领域不同学派的争辩。比如,一个主张推行新自由主义,搞私有化,另一个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等等。在学派争辩的后面,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斗争;在社会意识形态斗争的后面,是各派政治力量的较量;在政治派别斗争的后面,是社会的经济关系即社会阶级矛盾的尖锐化。从上层建筑到经济基础,属于不同营垒的人们正自觉或尚不自觉地把本方这些不同层面的存在沟通起来,捆绑起来,联系在一起,以便凝聚力量与对立面抗衡和较量。阶级斗争的形势不仅严峻而且错综复杂。刚才有位同志谈到:一些人数极少的自由派经济学家包围了一些在中央经济部门工作的领导,他认为至少是这样。这也就是过去常讲的,“寻找和培植政治代理人”的过程。

我个人以为,应当从这样一个社会结构变化的大模样出发,从这样的总体背景出发,去看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也因此看刘国光文章发表的背景。这里有个良苦的用心,要创造条件,尽可能地将已经发生、已经存在的对抗性矛盾,转化为非对抗性的矛盾,而不是制造幻想,否认矛盾的普遍存在,否认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普遍存在。这样才能未雨绸缪,防止动乱。而且,非如此做不可的时间很紧迫。因为我说的国内状况的“大模样”,用邓小平的话来说,叫做“小气候”,它是受全球的“大气候”制约的,无论哪个中国人都当不了白宫、五角大楼和华尔街的参谋长,想当也当不了。关于帝国主义及其全球战略和对华政策,这里由于时间限制就不谈了,但一定要从这样的世界全局高度来俯瞰中国的社会矛盾问题。

我们现在做的并能够做的,是集中精力打好、打赢思想理论战线的“笔墨官司”,而且是战略上的防御战,叫做“坚守阵地”,因为长期以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派在这个领域中已经被边缘化了。我们处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低潮,所以是战略上的防御战,但是在战术上、战役上要“以攻为守”,打进攻战,是战略防御上的进攻战役,从舆论上撕开新自由主义在思想理论战线上包围我们的口子。我个人以为,刘国光文章的发表是反击的信号。反击所选择的人、地、时和事都恰到好处,论述有理有利有节、可进可退,矛头直指自由派在经济学界非常活跃的一些头面人物,其影响不是一般人、甚至别的人所能简单替代的。

(二)   社会舆论对刘国光文章的反映

(1)网络上的反应最快,首先刊出刘国光文章的是《环球视野》,随后几乎所有的左翼网站都在首要位置转载了他的文章并展开热烈的评论,绝大多数持支持态度,有的“恨”其言出颇晚,还有的发表了不少值得进一步研究的不同意见。(2)官方的主流媒体至今尚未见报道,其实这是一件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像今天这样的研讨会应考虑邀请主流媒体的记者参加,争取他们以自己认为适当的方式把当前正在兴起的“刘国光热”在主流媒体上报道。主流媒体也不是完全无动于衷。他们报道了香港丁学良的文章,讥讽中国主流派中到底有几个称得上“经济学家”的,还刊出了王毅的文章,说那些鼓吹私有化改革的头面人物,本身经济都不干净,接受了几十万到上百万的贿赂。这是旁敲侧击,从侧翼配合刘国光的正面进攻。(3)据不完全了解,已发表刘国光文章的社科刊物有《高校理论战线》、上海社科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公开发行或内部交流的刊物等,据说《经济研究》也准备刊载,其中有的还开辟了讨论刘国光文章的专栏。南京、北京等地的学者纷纷召开了学习研讨刘国光文章的座谈会。(4)右翼网站指责刘国光文章“反对和否定改革”、是什么重提“以阶级斗争为纲”等等。高尚全等还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批评刘国光文章。

就我们自己的专业而言,我们希望思想文化界就刘国光文章提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展开充分说理的理论与学术的争论,贯彻“双百”方针,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总结经验教训,分清大是大非。

(三)   关于进一步宣传和深入研讨刘国光文章的建议

这里我想说的是,要注意舆论宣传和理论研讨的区别;在理论研讨的座谈中,又有个论题的协调问题,包括“论题的时间协调”和“论题的领域协调”两个方面。我现在倒过来解释一下。

(1)“论题的时间协调”  刘国光文章提出需要纠正的所有严重问题,有个严格的发生与存在的时间限度框架。他说:“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经济学教材开始发生比较重大的变化”。他还认为:“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届三中全会,……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看不出西方经济理论起什么指导作用。这是非常明显的。”这两种提法的时间限度是一致的,后者更精确。我认为,从普通人时常生活的社会交往看,刘国光关于出了严重问题的时间框架在广大人民中有相当大的同感与共识。而作为理论认识的探讨,即使这个时间框架是可以接受的,人们还是会询问:这样的突然变化为什么会发生?是由什么样的矛盾运动引致的?其中大系统矛盾运动诸方面对立统一的多种因素都有哪些,它们是怎样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转化的条件又是什么?如果说刘国光找到的,是量变到部分质变的转折点,(有的则认为,是部分质变过程中的量变质变转折点),那么,转折点前后的关系在时间上如何协调?

(2)“论题的领域协调”  这是指刘国光文章涉及了两大方面:一是教育界特别是高校经济学教学中发生的严重问题;二是20多年来改革开放指导思想上的大是大非问题。而且,刘国光文章把重点放在前者,而后者对全局的影响和作用却显然要远远超过前者。

刘国光文章出现的以上在时间和领域方面的不协调矛盾,或者说,在学习研讨刘国光文章时,在我们看来需要进一步协调的矛盾,又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我以为也有两个方面:(1)战略防御上的进攻战,这样的战役打起来,对切入点的选择要先易后难;(2)同时也说明左翼中对问题的认识尚不一致、尚处在过程中。

对论题以上两个方面的协调或处理,我以为,要注意舆论宣传和理论研讨的区别。在公共舆论宣传时,刘国光文章提出的时间和领域框架是可取的,尤其对国家机构主办的刊物是如此,以求上下左右都来营造“轰动效应”,包括争辩各方一招一式你来我往的动态论证过程。在理论座谈会的研讨中,也要抓住刘国光文章时间框架的重点,因为当问题的严重性在表象上使人人都感受之时,正是事物本质充分暴露之机。没有重点,就什么也抓不着了。同时也不必完全受这个框架的约束,要正视其中的矛盾运动过程,进一步探讨对全过程的系统认识。这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的系统工程,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个案处理。在这方面有大量调查研究和理论探索的艰苦工作摆在面前,不是短期的“轰动效应”能奏效的,需要集思广益,最终拿出有说服力的重头文章来,不是一篇几篇,也不是一个两个领域。

所谓“论题协调”,实际上涉及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和理论阵地的建设问题。当前在形式上要有主次、先后、侧重参差错落的丰富立体感,但内容上要求同存异,以便集中优势兵力,打好初战。防止得意忘形的一时冲动,循序渐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minxinsuoxiang/lixiang/2013-05-02/13254.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5-02 关键字:未雨绸缪,防止动乱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