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中古两国对比强烈:实在令中国人震撼》
如果有人问我们追求的是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我会这样告诉他
——评《古巴最新见闻!中古两国对比强烈:实在令中国人震撼》
2008.2.14
这篇文章让我感动很久,感谢这位作者的真实和客观。还记得以前读一些古巴的访问记,那些被金钱和享乐弄得昏了头的学者、国内的政客只顾埋怨古巴招待水平的低下,全然没有任何积极性的评价。即使是何新这样的学者,在他的古巴访问记里,对古巴的饮食和招待水平也颇有微词。这说明一个问题,没有标准、没有人民立场的评价总是会带着巨大的片面性。对于我们来说,一个民众普遍得到利益的经济低水平发展要强于经济高速发展,却把经济成果都拱手送给国际金融寡头和国内买办集团的经济制度。
还记得王震曾经去访问过瑞典,而后发出的那种感慨。这不得不让我想起了那些追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人,是如何满足于享乐和物质需求的。就在 2009年2月14日 的晚间,餐馆里邻桌一个不到20岁左右的男孩说了一句让我颇为感动的话,他说,难道改革开放的成就就是意味着有饭吃和吃好的?那么他只能有资格当狗;人要有点尊严,不能为了吃饱向美国当哈巴狗。主席说的没错,党内的半马克思主义者、思想不过关的人太多了。
温家宝在英国说了一句话:
“道德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道德的光芒甚至比阳光还要灿烂。真正的经济学理论,决不会同最高的伦理道德准则产生冲突。经济学说应该代表公正和诚信,平等地促进所有人,包括最弱势人群的福祉。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
如果这番话只是意味着经济分配更加合理分配给弱势群体作为稳定统治的工具理性,那么社会主义本质的需求就是如同古巴一样,将分配给弱势群众作为制度本身的一种安排,而不是实用主义、有目的地使用分配手段。
网友告诉我,中央电视1台在播出总结文革的电视系列片[见证·影像志],该片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社会各视角全面客观讲述了文革期间的社会发展情况,可以说基本否定了动乱说和崩溃说。可以说在更加可以预见的未来,文革的政治肯定必然成为历史的潮流。
一、“破旧政府大楼与先进社区医院”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究竟应该把人民的税收用在哪里?也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我们中国30年的经济增长最终服务了谁?富裕了谁?这种改革开放在政府的话语里居然还要“坚持不动摇”,直让我们打寒战。
我们住在名叫"小湖区"的国宾馆,相当于北京的钓鱼台国宾馆。那里植物茂密,繁花似锦。湖中很多水鸟,在盛开的睡莲中游弋;相貌奇特的火烈鸟,成群穿梭在椰树林中。这个国宾馆为巴蒂斯塔统治时期(1933~1958年)一位权贵的别墅,建筑很别致。但内部设施却简陋得令人吃惊:一楼大厅尚凑合,几张沙发,围着一台彩电;楼上的卧室竟没有电视、电话,空调是窗式的,开起来轰轰作响;卫生间更为原始,洗脸池小得无处放自备的盥洗用具。
由于政府重视卫生工作,让政治局委员、古巴卫生部长拉格尔回原专业抓卫生。这位部长清癯的脸上刻满风霜,两眼炯炯有神。他介绍了古巴卫生服务体系近况,说近10年来,古巴在美国封锁下,经济虽然困难,但每年仍拿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近9%的预算用于公共卫生事业。 会见后从使馆陪同人员处得知,古巴卫生部大楼的设施过于陈旧简陋,所以才把会见地点移到我们住处。我们的住所已简陋得超出想像,政府办公楼能是什么样子呢?
次日,我们访问了古巴全国人大的教科文委员会办公室。那是一座简易的二层楼,楼梯狭小得难以两人并行。上面一个接待室,除粗糙的桌椅外,一无所有。其后又访问了教育部,那是座十几层的大厦,年久失修,斑驳陆离。电梯十分落后,会议室中的桌椅同大楼一样陈旧。会谈完毕要去洗手间,主人显得有些紧张,原来这层楼的洗手间已被锁上了。又领我们下到五楼,进入厕所才发现,各种便具和水管,几乎锈蚀到难以维系的程度。据教育部长介绍,古巴十分重视教育,每年投入教育的经费,占GDP的11%,卫生经费也占近9%,而这两个部机关却如此寒伧,这钱都到哪儿去了?
当我们参观完古巴的基层医院、学校及研究所后,才发现这钱的去处。古巴1000多万人口,拥有6.9万名医生,8.2万张病床;每千人拥有6.2名医生,7.9张病床,婴儿死亡率仅为6.9%,人均寿命75岁。这些数字在世界上也是名列上游的。此后,我们参观了哈瓦那一个基层社区医院,不仅建筑漂亮,医疗设施也十分齐备新颖,同政府办公设施形成强烈反差。古巴全国不分城乡,全民终身公费医疗。小病到社区医院,大病到中心医院,治疗和医药等全部免费;若需住院,连伙食也免费。古巴学校设施和我国城市中学差不多。但古巴全国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在完成6年小学教育后,99%的学生可接受中等教育。不仅免缴一切学杂费,连校服也是国家免费发送的。1959年古巴建国前的文盲率为90%,仅有3所大学,而现已发展到63所,正在实施高等教育普及计划。
二、科学发展观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返回,这一点我 和张宏良 教授有一点区别。因为在这个核心词汇中,只是意味着“破坏性经济建设模式的收缩和被限制”,几乎雷同 于孙中山 先生三民主义中的“节制资本”,但是资本这一巨大优势的资源力量是不能依靠温柔的调和和柔软的法制“不带剑的契约”能够达到目的的。地方政府的奢华与腐败已经成为我国21世纪终结制度和共和国的第一号威胁。考察记继续说:
看到这些,我对那些破旧的政府大楼肃然起敬。好钢用在刀刃上,巨大的教育与卫生拨款,全都用于实处,真是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虽然古巴经济困难,财政拮据,但其投资都优先用于人的发展。卫生是人一生体格健康发展的保障;教育是人一生思想知识素质发展的保障。
把财政预算主要用于这两项,实在是明智之举。现在我国倡导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但对于卫生与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同古巴实在无法相比,再看各地各级政府建筑设施之豪华,令人深思。优先投资于人,投资于人的发展,看来是个必须重视的战略目标。
三、中国国内的烧钱建筑,已经成为腐败和再分配的重要方式。这一点我可以郑重其事地告诉大家。文革时的“桥坚强”,那个时代生产的自行车和钟表等家具,历经半个世纪仍然可以使用。而我们国内的20世纪90年代的建筑和一切工业品都寿命奇短,受蒙骗的是群众,吃亏的是人民,钱一次次地用在商人和官员们的腰包里,刚铺设的马路还没到一年就重新拆了再铺,这种烧钱富了官员,拉动了不问来源不问实质的GDP。为了弄个表面的漂亮和出卖土地收取地租,地方政府将老城一拆了事,那里有什么历史文化观念呢。考察记继续说:
(古巴)温饱虽早已解决,但商品仍不丰富,许多生活品仍凭证供应。城市中很少见到新建筑,工地也很少。哈瓦那的老城建于1776年,有许多雄伟多姿的西班牙古典建筑,因此而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现在虽开放供游人参观,但仍缺少维修。
四、我可以告诉大家,判断一个国家生产力是否进步,不是造出多少产品,而是从人的身上寻找论据,即劳动者的业余时间是否自由支配并多大程度上自主占有时间。而一个社会制度是否进步,应该看它的制度执行者与普通民众的关系。古巴让我们感到温暖。而目前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让人紧张和充满邪恶。考察记继续说:
古巴人的生活却显得十分悠闲、快乐。人们贫富差距很小,每周五天工作,生活节奏缓慢,似乎十分闲散。
街道上小汽车也川流不息,但大多为旧车,据说古巴人修车的本领特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苏制伏尔加等旧车,仍在街上行驶。常见不少人在路口举手招车,古巴人习惯于有空位就捎人。政府公务车若有空位,还必须捎人。可见社会和谐、治安稳定之一斑。
不仅政府建筑设施陈旧简陋,干部生活也同样俭朴。即使部长也住在普通的居民公寓楼中,每户也就100多平米。听说新上任的外交部长,尚未分到住房,仍住在岳父家里。我们见过3位政治局委员,都十分俭朴,从未发现警卫随从之类,更见不到前呼后拥的现象。除卫生部长外,我们还拜会了著名芬莱研究所所长坎帕女士,她既是国际知名的生物技术专家,也是政治局委员,待人十分和蔼,完全是学者气质。
在她主持下,古巴的生物技术从上世纪60年代起步,到80年代就很具规模,一些成果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现在古巴的干扰素与某些疫苗等制药产业,达到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不仅在南美市场占主导地位,在欧亚市场中也有一定份额。 会见免不了宴请。一般的宴请主宾各坐长桌一侧,上菜时首先送给第一主、宾,但再下来可就不按顺序了.
虽然座席是按双方的官职大小排序的,但上菜次序却是女士优先,无论随员还是翻译,凡女士皆先上,男士则在其后。此次访问给我的感觉是,"官本位"在古巴已被深深弱化,他们的上下级间、干群间,皆充满平等的同志关系。
看完之后,我们油然而生出一种感慨,我们曾经也有过这样的平等、和谐的政府与民众关系,然而,自从改革以后,我们失去了纯真,失去了平等,失去了政府官员对民众的爱护,失去了精神和信仰。
五、中国这个富人,除了钱以外什么都没有了。
对古巴取得的这个成绩,访问者得出了非常客观实际的评价,可以说,这就是未来中国的榜样。但是我们的国家,从设计师以来只看着美国,跪着看美国,给美国日本磕头就为了一点钱,出卖国格、人格。如果有人问,我们中国国内的左派究竟想要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那么我可以明确告诉大家,一个经济富裕、人人平等、群众当家做主、经济分配均衡,不搞公务员高薪,不搞国有企业高管超高薪。。。这就是我们的目标。
恐怕这也是为什么古巴几十年来,能在美国鼻子底下生存发展的原因之一。经济上收入差距不大,干部清廉不搞特权,再加上较完善的教育与卫生等社会福利,使整个社会较和谐稳定。在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社会动荡不定的拉丁美洲,古巴算得上一颗耀眼的明星。
附原文: 古巴最新见闻!中古两国对比强烈:实在令中国人震撼!
View Raw Image" src="http://i43.tinypic.com/2zpmr6w.jpg" width=597>
View Raw Image" jQuery1234673392546="23">
View Raw Image" jQuery1234673373390="23">
View Raw Image" jQuery1234673347015="23">
View Raw Image" jQuery1234673323375="23">
View Raw Image" jQuery1234673290453="22">
随全国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代表团在古巴逗留5天,其间的见闻感受,颇耐人寻味。 破旧政府大楼与先进社区医院 我们住在名叫"小湖区"的国宾馆,相当于北京的钓鱼台国宾馆。那里植物茂密,繁花似锦。
湖中很多水鸟,在盛开的睡莲中游弋;相貌奇特的火烈鸟,成群穿梭在椰树林中。 这个国宾馆为巴蒂斯塔统治时期(1933~1958年)一位权贵的别墅,建筑很别致。但内部设施却简陋得令人吃惊:一楼大厅尚凑合,几张沙发,围着一台彩电;楼上的卧室竟没有电视、电话,空调是窗式的,开起来轰轰作响;卫生间更为原始,洗脸池小得无处放自备的盥洗用具。
推开隔壁陈章良的门,只见他躺在床上发愣。"你这屋还多一个衣柜呢!"我说。当我伸手拉柜门时,门板居然掉下来砸在头上,原来这是一个老胶合板柜。我俩慌忙用柜中一个黑塑料衣架,将两扇柜门好歹攒在一起。 一楼有个明亮的餐厅,长餐桌上铺着雪白的桌布,摆着整洁的餐具,另侧为厨房,有几位女服务员,负责我们的饮食。
她们态度极为亲切友好,至于餐桌上的内容,5天几乎一样:面包、土豆汤、米饭和一些烤鸡。对于厌烦山珍海味、繁琐宴会的我来讲,实在是又节省时间,又便于控制体重。每次正餐后,每人还能得到一根雪茄。古巴雪茄,闻名全球,实为难得的纪念品。
首日我们拜会古巴卫生部长拉格尔,奇怪的是会见被安排在我们住所的一楼大厅中进行。拉格尔是骨科专家,20世纪50年代就随卡斯特罗上山打游击,胜利后一直负责党的外联工作,是政治局委员。
由于政府重视卫生工作,让他回原专业抓卫生。这位部长清癯的脸上刻满风霜,两眼炯炯有神。他介绍了古巴卫生服务体系近况,说近10年来,古巴在美国封锁下,经济虽然困难,但每年仍拿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近9%的预算用于公共卫生事业。 会见后从使馆陪同人员处得知,古巴卫生部大楼的设施过于陈旧简陋,所以才把会见地点移到我们住处。我们的住所已简陋得超出想像,政府办公楼能是什么样子呢?
次日,我们访问了古巴全国人大的教科文委员会办公室。那是一座简易的二层楼,楼梯狭小得难以两人并行。上面一个接待室,除粗糙的桌椅外,一无所有。其后又访问了教育部,那是座十几层的大厦,年久失修,斑驳陆离。电梯十分落后,会议室中的桌椅同大楼一样陈旧。会谈完毕要去洗手间,主人显得有些紧张,原来这层楼的洗手间已被锁上了。
又领我们下到五楼,进入厕所才发现,各种便具和水管,几乎锈蚀到难以维系的程度。据教育部长介绍,古巴十分重视教育,每年投入教育的经费,占GDP的11%,卫生经费也占近9%,而这两个部机关却如此寒伧,这钱都到哪儿去了?
当我们参观完古巴的基层医院、学校及研究所后,才发现这钱的去处。古巴1000多万人口,拥有6.9万名医生,8.2万张病床;每千人拥有6.2名医生,7.9张病床,婴儿死亡率仅为6.9%,人均寿命75岁。这些数字在世界上也是名列上游的。
此后,我们参观了哈瓦那一个基层社区医院,不仅建筑漂亮,医疗设施也十分齐备新颖,同政府办公设施形成强烈反差。古巴全国不分城乡,全民终身公费医疗。小病到社区医院,大病到中心医院,治疗和医药等全部免费;若需住院,连伙食也免费。
古巴学校设施和我国城市中学差不多。但古巴全国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在完成6年小学教育后,99%的学生可接受中等教育。不仅免缴一切学杂费,连校服也是国家免费发送的。1959年古巴建国前的文盲率为90%,仅有3所大学,而现已发展到63所,正在实施高等教育普及计划。
看到这些,我对那些破旧的政府大楼肃然起敬。好钢用在刀刃上,巨大的教育与卫生拨款,全都用于实处,真是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虽然古巴经济困难,财政拮据,但其投资都优先用于人的发展。卫生是人一生体格健康发展的保障;教育是人一生思想知识素质发展的保障。
把财政预算主要用于这两项,实在是明智之举。现在我国倡导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但对于卫生与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同古巴实在无法相比,再看各地各级政府建筑设施之豪华,令人深思。优先投资于人,投资于人的发展,看来是个必须重视的战略目标。 "官本位"弱化 受美国长期封锁,加上缺少市场经济的活力,古巴经济依然踯躅不前。
温饱虽早已解决,但商品仍不丰富,许多生活品仍凭证供应。城市中很少见到新建筑,工地也很少。哈瓦那的老城建于1776年,有许多雄伟多姿的西班牙古典建筑,因此而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现在虽开放供游人参观,但仍缺少维修。可是古巴人的生活却显得十分悠闲、快乐。人们贫富差距很小,每周五天工作,生活节奏缓慢,似乎十分闲散。
街道上小汽车也川流不息,但大多为旧车,据说古巴人修车的本领特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苏制伏尔加等旧车,仍在街上行驶。常见不少人在路口举手招车,古巴人习惯于有空位就捎人。政府公务车若有空位,还必须捎人。可见社会和谐、治安稳定之一斑。
不仅政府建筑设施陈旧简陋,干部生活也同样俭朴。即使部长也住在普通的居民公寓楼中,每户也就100多平米。听说新上任的外交部长,尚未分到住房,仍住在岳父家里。我们见过3位政治局委员,都十分俭朴,从未发现警卫随从之类,更见不到前呼后拥的现象。除卫生部长外,我们还拜会了著名芬莱研究所所长坎帕女士,她既是国际知名的生物技术专家,也是政治局委员,待人十分和蔼,完全是学者气质。
在她主持下,古巴的生物技术从上世纪60年代起步,到80年代就很具规模,一些成果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现在古巴的干扰素与某些疫苗等制药产业,达到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不仅在南美市场占主导地位,在欧亚市场中也有一定份额。 会见免不了宴请。一般的宴请主宾各坐长桌一侧,上菜时首先送给第一主、宾,但再下来可就不按顺序了.
虽然座席是按双方的官职大小排序的,但上菜次序却是女士优先,无论随员还是翻译,凡女士皆先上,男士则在其后。此次访问给我的感觉是,"官本位"在古巴已被深深弱化,他们的上下级间、干群间,皆充满平等的同志关系。
恐怕这也是为什么古巴几十年来,能在美国鼻子底下生存发展的原因之一。经济上收入差距不大,干部清廉不搞特权,再加上较完善的教育与卫生等社会福利,使整个社会较和谐稳定。在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社会动荡不定的拉丁美洲,古巴算得上一颗耀眼的明星。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minxinsuoxiang/wangyou/2013-05-02/13345.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