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杜鹃花开 >

绘画

打印

红军长征路上的漫画,值得收藏!

红军长征路上的漫画,值得收藏!

星火旅游

  黄镇,1909年1月8日出生于安徽枞阳,1925年春考入上海美专,成了刘海粟、潘天寿的学生。宁都起义后,黄镇到红五军团政治部宣传科工作。1934年随军开始长征。他在长征中创作独幕话剧《破草鞋》深受士兵喜爱,创作的《打骑兵歌》在红军中广为流传。长征途中,他创作了大量感人至深、鼓舞士气的写生画和漫画,他的作品《长征画集》和长征一起,载入了史册。

  星火将于9月14日-10月8日组织“走长征路 圆长征梦”大型红色之旅,在此特选其中部分画作与大家分享,一起感受黄镇这位老将军、老艺术家的革命情怀,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更借此,向伟大的长征精神致敬。

  

  黄镇早年在桐城中学读书时,受到一位书法先生的影响,便爱上了书画。先考入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后转到张恨水及其弟张牧野创办的“北华美术专科学校”,从师于著名画家刘海粟、齐白石、徐悲鸿、李苦禅等,绘画艺术不断提高。后参加红军,一面从事文化宣传工作,一面坚持业余绘画。

  1934年,中央苏区在瑞金召开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黄镇为庆祝大会的召开,画了一幅高3米,长10余米的巨幅油画,题为《粉碎敌人的围剿》,为大会增添了战斗气氛和必胜的信念,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赞赏,并得到毛泽东主席的表扬。

  1935年,红一、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后,黄镇根据3万多名红军巧渡金沙江,敌人赶到江边时,只拾到一只破草鞋的故事,就信手作画1幅,并赶编活报剧《破草鞋》,热情讴歌了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雄才大略,受到红军官兵一致好评。

  黄镇在长征途中一路行军打战,一路抽空作画,他的《长征素描》(又称《长征画集》)的问世,经历坎坷,意义重大,为祖国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受到世人瞩目。

  1938年,日本侵略者大举进攻中国,沦陷区的人民极需获悉红军长征的信息,盼望红军将日寇赶出中国领土。由于日军的严密封锁,造成信息闭塞,文化落后。就在此时,奋战在上海的皖籍人士阿英,收到一批辗转而来的画稿。他如获至宝,立即冒着生命危险,出版了这本画集。

  阿英是著名作家,1930年参加左联,后任全国文联副秘书长,他在朋友的支持下,在上海成立了一个出版机构,名曰“风雨书屋”,编印宣传抗战的《文献月刊》,因为多次刊载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我党领袖的言论著作及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图片新闻,经常受到敌人的威胁和查处。在险恶的坏境下,他只好延用日前曾出版斯诺的《西行漫记》,将画集定名为《西行漫画》,因为画稿无作者姓名,只知道是肖华托人转寄来的,所以便署名为肖华。

  1958年,一位热心读者在北京图书馆发现《西行漫画》后,向人民美术出版社推荐,该社决定再版,请曾参加长征的红军将领、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肖华作序。肖华此时才知原版的作者有误。作者究竟是谁,肖华一时也想不起来,后几经周折,出版社才查出作者是黄镇。

  《长征素描》画册共收录了二十四幅长征画作。第一幅是年近六旬的林伯渠左手提马灯、右手柱拐杖,昂首挺胸地走在红军队伍前面。诗配画曰:“路是自己走,灯要自己提。夜收旭日出,早过降云霓”。

  

  第二幅题为《遵义大捷》,配诗曰:“吴奇伟,吃败仗,老鸦山前叹落荒,惊魂飘渺逃乌江。”

  

  第九幅《安顺场》,有诗曰:“安顺场,扬尘埃;蒋贼当我石达开,重庆蜂涌来……”

  第十幅《泸定桥》,有诗曰:“泸定桥,空无板,红色战士英雄胆,攀缘铁索破天险!

  

  第十二幅《翻越夹金山》,题为“雪山高,铁的红军铁的意志更高!”配诗曰:“夹金山,崎岖险径难登攀,红军英雄翻雪山!”

  

  第十七幅《草叶代烟》,见诗曰:“无旱烟,无水烟,寻觅草叶当香烟。别有滋味在心间”。

  第二十三幅《董振堂同志》,有诗曰:“军团长,董振堂,战士雄姿人敬仰!随身不离枪……和气待同志,耿耿忠于党。”

  第二十四幅《到达岷县哈达铺》,有诗写道:“三军过岷山,取道大草滩。哈达铺里红军到,回汉人民尽开颜。”

  阿英在再版三千册的《长征画集纪事》中写道:“……虽只是24幅的漫画,却充分表白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坚实,以及作为民族自己的艺术,在斗争与苦难之中在开始成长。在中国漫画中,请问有谁表现过这样伟大的内容,又有谁表现了这样韧性的战斗?……把它印行出也正是要向全世界有正义的人们,提供一项中国抗战必然胜利的历史实证……”

  肖华在《序》中感慨云:“当翻阅这本画集的时候,我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这些画面,一下把我引入到二十多年前的回忆中去,使一些永生难忘的情景展现在我的面前……”

  为了纪念《长征画集》再版,著名诗人臧克家在建国三十周年出版的诗集《今昔吟》中写了一首《长征画集赞》:“长征途程两万五千,画图一幅幅零星片断,越少越觉得珍贵,没画出来的用想象去补添……毛泽东思想无敌于天下,革命威力能突破万重关!这画集堪称‘画史’,像夺目彩虹永挂在长天”。

  黄镇见到再版的《长征画集》,浮想联翩,他无限感慨地说:“我的画,远远没有表达伟大的长征,仅仅是留下一点点笔迹墨痕,画下一点生活的纪实,从来没想到结集出版,更想不到画集经过一番坎坷还流传至今。这应该感谢肖华同志,感谢阿英同志。”

  黄镇晚年在《〈长征画集〉的回忆及其他》一文里,这样描写了自己在长征途中画画的情景:

  在漫漫途程中,看到什么就画什么,是真实生活的速写。林伯渠老人的马灯一直在长征路上闪亮,我画下了这位革命老英雄的形象。红军经过川滇边界的时候,一家干人(穷人)走进了我的画面,那十五六岁女孩赤身裸体的悲惨景象,那一双父老眼泪滚滚的哀伤感情,深深触动了我,于是,我画下了永远忘不掉的事实。我亲临了飞夺泸定桥的场面,大渡河的汹涌,十三根铁索的险峻和二十二名勇士身上燃起的烈火,使我不能不留下历史的画面。还有青藏高原上深山老林的夜宿也是很难忘记的。那种砭人肌骨的寒冷,战士们深夜的谈话,古老森林里不可琢磨的声音,都使我要画下这种气氛。还有草地宿营的篝火,行军的行列,都会自动走到我的笔下来。我走一路,画一路,有时画在纸上,有时画在门板上,也有时画在石壁上。

  当时,黄镇身背一个布书包,做简易的画包。画好后,他便将画稿放在书包中。布书包雨打即湿,日晒即干,因而画面模糊,纸张折皱,难以保存。黄镇十分羡慕王幼平身上背的一个皮包,不仅看上去洋气,关键是不怕风吹雨打,便于保护画稿。

  一天,王幼平奉命调到上干队学习,分别的时候,黄镇说:“你这个皮包送给我吧,好装我的画。” 王幼平比黄镇小一岁,山东人,和黄镇一起参加了宁都暴动。他慷慨相赠。据姬鹏飞、王幼平、莫文骅、孙毅、苏进的回忆,当时是黄镇一把抓了王幼平的包,将里面的东西倒出来,“王幼平只好割爱把皮包送给他了”。从此,黄镇把到处搜集的画纸、画笔都放在皮包里。他的墨,是锅灰刮下来的;笔或买,或从地主家拿,或战友送;纸是同志们赠,从土豪家得,从敌军中缴获,或是祭祀的黄表纸、写春联的大红纸。长征途中,黄镇走一路画一路,竟画了几百张。

  

  川滇边干人家:

  

  背盐人;

  

  贵州、四川的干人儿:背盐人

  贵州、四川人民长期遭受地方军阀的压迫、剥削,过着异常贫困痛苦的生活。

  当时贵州有三个军阀,头号是王家烈,其次为侯之担和犹国材。他们是贵州人民的吸血鬼,把人民剥削得面黄肌瘦,衣不蔽体,被称为“干人儿”。红军打垮了这些反动势力,当地人民非常高兴。

  干人儿长期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他们贫困痛苦的程度,是远非居住别处的人所能想象的。他们在冬天还穿单衣,往往只有一件已经缝补千百次的“家常衣”;儿童到隆冬还是一丝不挂。也常见到年轻的妇女,穿着破洞很多的短裤。红军经过这里的时候,站在路旁的儿童,在寒风中冻得发抖。

  饥寒交迫的干人儿生计无着,有的壮丁,靠背盐为生。这是一种非常沉重的劳动,一篓子盐经常都装一百几十斤,有的重达二百斤。背盐人终年辛辛苦苦,腰压弯了,骨头架子都要累散了,还很难得吃上一顿饱饭。

  这些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对红军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红军每到一处,四乡的干人儿,天天围着红军不散。在集镇的街道上,他们遍挂红旗,到处贴满了欢迎红军的标语,街道上一堆一堆的人,看传单,听讲演,或者睁大眼睛打量着红军。红军到处宣传北上抗日的主张,了解群众的疾苦;他们也都很热情地促膝谈心,亲如家人,不是说封建军阀的苛捐杂税怎样厉害,便是讲黑心财主的压迫如何可恨,每天都有成群结队的年轻人跑来参加红军。

  贵州苗家女:

  

  

  

  

  过湘江:

  

  1934年10月16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告别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震撼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经过一个月零八天的艰苦作战,这支浩浩荡荡的英雄部队,接连突破敌人三道所谓战略封锁线,冲出敌人重围,又在湖南道州附近渡过了潇水,红旗直指湘江。我军的西进,大大地震惊了国民党反动派。蒋介石急调40万大军,分三路进行追击堵截,像潮水一般从四面八方涌来,利用湘江这一天然障碍物,在湘江东岸,湘江与潇水间建立第四道封锁线,形成一个口袋,妄想在这里将红军消灭——当时敌人的部署是:湖南军阀何键三个师扼守全州,随后“中央军”薛岳纵队也到达全州一带;广西军阀集中兵力于兴安、灌阳,用两个钳子布置一个袋型地带;从后面追上来的,有“中央军”周浑元纵队和湖南军阀李云杰,李韫珩的部队。

  这是长征作战中的一次重要的战斗。我军指战员英勇奋战,在全州以南湘江东岸与敌人激战七天七夜,付出重大的代价,打败了国民党军队的追堵,渡过湘江,又突破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这是从中央根据地出动以来的最后一道封锁线。敌军四十万都被我们甩到后头了,使敌人企图利用层层封锁来消灭红军的阴谋彻底破产。

  这次胜利再一次证明了:铁的红军无坚不摧,是不可战胜的,任何敌人的追击、围堵、截击计划都是徒然无效的。

  烤饼:

  

  牦牛:

  

  磨青稞:

  

  彝族向导: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djhk/hh/2017-08-17/45730.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17-08-18 关键字:绘画  杜鹃花开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