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杜鹃花开 >

绘画

打印

刘文西:将双脚深深扎在陕北这块厚重的黄土地里

刘文西:将双脚深深扎在陕北这块厚重的黄土地里

张哲浩

刘文西 资料图片

不久前,朋友圈一个特殊的视频感动了许多人:视频里,一位头戴深灰色帽,身穿浅色灰衣,举止有些迟钝的耄耋老人,盘腿斜坐在狭窄的汽车副驾驶位上,一手执笔,一手扶纸,对着车窗外的树木一丝不苟地画着。他的身旁,一位女士动情地介绍:“看咱最勤劳的画家,过年都没有一天休息,一直在画画。”

这位老人就是闻名全国的人物画家刘文西。

记者近日如约来到刘文西的新家。一进门,老人就已坐在客厅的小桌边等候了。客厅里,沙发、花草、物品等虽占去绝大部分空间,但依然暖意融融,显得简朴自然。

信仰成就大爱

在人们的印象里,灰衣、灰裤、灰帽和布鞋,几乎就是刘文西的“符号”和“标配”。刘文西1933年生于浙江省嵊县水竹安山村,1950年考入上海育才学校学习,1953年进入浙江美术学院深造,成为潘天寿等名师的弟子。

在上海育才学校学习的时候,刘文西积极追求进步,学习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特别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更是让他如获至宝。“毛主席在讲话中指出,文艺工作者要为工农兵服务……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革命文艺工作者必须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革命的文艺作品。”刘文西说,第一次读到这些滚烫的文字时,他备受鼓舞。

“当时我只有17岁,第一次听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它指引着我一生的文艺道路和艺术实践。”刘文西说,“以后,我还看了很多关于延安的历史照片,对那一片神奇的土地充满了向往。作为艺术家,必须要到这样的地方去学习。”

1957年,大学还未毕业,刘文西就迫不及待地赶往革命圣地延安参访:“来的时候是冬季,我们一路步行,急切地想看见宝塔山,但转一个弯,没有,转一个弯,没有。最后终于看到了,我疲惫的身子似乎要飞起来了!”刘文西说。

在延安,充满好奇的刘文西沿着革命的足迹不断寻访,那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深深地打动着他,也教育着他如何做人作画,而这块黄土地上勤劳、勇敢、朴实、善良、赤诚的人民,也让他情为之所系,魂为之所牵。

“他们对革命有着非同寻常的觉悟和感情,我一定要留在这里与他们交朋友,去寻找艺术创作的灵感和源泉……”1958年,刘文西大学一毕业,就不假思索毅然决然地申请留在西北、到西安美院工作。

以后,在6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刘文西饱含深情地将自己的双脚深深地扎根在陕西,特别是陕北这块厚重的黄土地里,并收获了巨大成功。刘文西爱画毛主席,也擅画毛主席,创作了大量以毛泽东事迹为题材的作品。特别是他的成名作《毛主席与牧羊人》,不仅发表在1960年的《人民日报》上,而且还受到了毛主席的夸赞:“文西画我很像……”

大爱成就大师

2000年,第五套人民币开始在市面上流通,币面上毛泽东的头像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人们不知道这些最能表现伟人毛泽东思想、精神、气质和智慧的精品力作究竟出自何人之手。

“素描稿其实1997年就画出来了,因为当时与有关部门有保密约定,所以直到3年后的2000年,在第五套人民币发行后这一秘密才被公之于世。”刘文西说。

作为黄土画派创始人,刘文西介绍了创作的经过:“蓝本是毛主席在一次政协会议上的照片,1949年左右拍摄。当时流行修片,而且用了闪光灯,照得不立体。主席脸部的特征都没有了,对于我们创作来说,不太好画。”刘文西回忆说,“最后,我要求他们辗转找到了这张照片的原片,只比扑克牌大一点。我就用放大镜反复观察,加上自己的积累,一个星期左右就创作出来了,原作有八开大。”

刘文西还透露了一个秘密:“你仔细看,老版100元和新版100元的主席头像并不是一个刻板,当时我的画像出来后,共有10个雕刻师刻了10个刻板,当时我亲自挑选了一张最像原作的头像,并经过专家评选认定后才最终用到百元老版币面上的。”刘文西说:“画家的素描画要转变成币面上的刻板画,有时候哪怕雕刻师的刻板差一根线,人物的神韵就会差了很多。”

从1958年开始,半个多世纪以来,刘文西先后100多次深入陕北,走遍了陕北26个县的山川沟壑,20余次在陕北过大年。他与老区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创作了大量陕北题材的作品。尤其是近10年来,他年年都要带着画家们离开都市,到陕北过大年、写生、体验生活,而每次来陕北,他都能叫得出老乡们的名字。老乡们见了他,更是兴奋地喊:“那个在钱上面画毛主席的画家又来了!”

几十年来,刘文西在陕北选择了几个重点村子,长期不断地到那里去写生。他的作品中的人物,几乎都有生活原型。数十年来,他发表了千余幅作品,出版个人作品集十余本。在刘文西的眼里,时间永远不够用。他几十年如一日,天天坚持创作。从2005年开始,他宣布不卖画,不送画,也几乎不参加外界任何活动,被誉为“最勤奋的画家”。

“我对陕北的艰苦生活心存感激,我热爱这里的人民,热爱这里的山山水水。这里是我艺术创作不竭的力量和源泉,也是我生命永远的依托。”刘文西动情地说。

谈起今后的打算,刘文西说,在坚持创作更多更好作品的同时,要进一步带好团队,让黄土画派这个早已扎根黄土地、以人物画创作为主、以西安美院为主体的学院派画派涌现出更多优秀艺术人才,如是,此生足矣。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m.syxtk.com/wzzx/djhk/hh/2019-03-25/55727.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19-03-26 关键字:绘画  杜鹃花开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